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孔子适郑是什么典故 孔子九思说明了什么

孔子适郑是什么典故 孔子九思说明了什么

时间:2016-06-03 13:49:00来源:黄埔信息网
适郑

生活中有一句“丧家之犬”的成语,它意在比喻那些无家可归的狗,但实质上是比喻那些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关于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来自于《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适郑”的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图

故事内容大概是:有一天,孔子来到了郑国不巧和他的弟子走散了,孔子很是焦虑,在城墙东门旁很是着急,这时郑国过来一个人对说:“东门那边好像有一个人,他的前额很是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又有点像,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那人如此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说完,郑国人便离去了。子贡找到师傅,便将这一段话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当时孔子并没有生气,反倒是很坦然地笑着说:“能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太夸我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在孔子看来,“丧家之狗”其实是一个人自己精神世界的写照,是褒义和善意的比喻;对于那些凄凄惶惶无家可归的人,很有可能安贫乐道、志高识远,这才是是现实世界的“丧家之狗”;想那些身宽体胖富足优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尸走肉,才是正真意义上的精神世界的“丧家之狗”。孔子周游列国,其原因并无是无家可归,至于这则“丧家犬”的成语就被后人望文生义,成为一代典故。

孔子九思

九思来源于《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记载着孔子的“君子有九思”。他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并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孔子“九思”思想

在九思这篇文章的解释中可以知道孔子说的九件事情指的是“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在这里面,他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各个方面。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看似平常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甚至让我们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超越自我等方面反思自问。

孔子不仅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旧贵族普遍堕落,那时的学派众多,且各学派都在不断深化和调整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映衬下,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九思”,可以说,在当时社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孔子的“九思”仍然对我们现代的或许乃至以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孔子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曾周游列国,拥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也因此,在旅游观念上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他提倡文化旅游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游,较为注重感受旅游所感受的各种“美”。同时孔子还主张旅游要适度,反对过度旅游。

孔子提倡的人生观念都比较积极向上,例如他主张与富贵相比,应该更重视道义;孔子还主张与人交往要真诚,要乐心助人等等。

孔子是个颇有成就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被世人所传颂,他的各种思想不断被世人借鉴。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