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伊尹放太甲的背景介绍 伊尹放太甲的典故分享

伊尹放太甲的背景介绍 伊尹放太甲的典故分享

时间:2016-06-03 13:49:00来源:黄埔信息网
放太甲的背景

伊尹放太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讲述的是伊尹流放君王太甲于桐宫的故事。但是伊尹作为臣子为何会流放君王太甲,伊尹放太甲的背景是什么,都是当今学门希望考证的问题。

伊尹画像

伊尹画像

伊尹放太甲的背景在《史记》和《》等书籍中的记载是一样的,伊尹在商汤时期就是国之重臣,太甲是上汤的孙子,在太甲继位时,伊尹已是三朝元老,更是太甲爷爷辈的国家老臣,名誉和声望都比太甲要高很多。太甲继位的三年时间里,荒淫无度,不理政事。伊尹将太甲放逐在桐宫,桐宫是商朝历代帝王的墓地,让太甲感受到先祖创业的不易,逐渐学会沉稳处事。这就是伊尹放太甲的背景。

伊尹放太甲的背景中有着必备的两个要素,首先伊尹位高权重,在国家和诸侯国中威望非常高,若非如此,由于诸侯国对商王是有保护义务,伊尹不可能将太甲放逐。第二个因素就是太甲自身,他并没有荒淫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接受流放后认真看了伊尹写给自己的书籍和意见虚心学习,最后在桐宫思考三年,终于成为明君。伊尹放太甲的背景是特殊的,它发生在中国的奴隶制时期。那时虽然已经是家天下,但多少还受到之前公天下的影响,而中国封建时期中央集权越来越严重,中央对地方的压迫也越来越大,只会出现辅政的情况而再没有出现臣子流放帝王的事情。

伊尹放太甲的典故

伊尹,名挚,是商汤的右相,伊尹帮助商汤消灭了夏,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是商汤到太甲时期商朝的元老。消灭夏建立了商朝以后,将伊尹立为卿士,处理朝中政务。商汤死后,伊尹深感任重而道远,于是伊尹立太丁长子太甲为王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太甲的身上。这也是伊尹放太甲的典故由来的开始。

伊尹画像

伊尹画像

但是太甲继位后不修德政,破坏了商汤的法制,是个暴虐的昏君。伊尹对商汤的未来很担忧,多次劝说无效后便在商汤的墓地所在地建了一座桐宫,气氛十分庄严肃穆。伊尹还为太甲写了《伊训》、《肆命》、《殂后》,《伊训》的内容是伊尹对他的告诫教导,《肆命》是教导他如何当政,而《殂后》则是当朝的政治制度。而太甲面对自己父王的陵墓,终于意识到伊尹放逐他的原因,从迷茫中醒悟过来,开始奋发图强,认真阅读体会着每本书的含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心思缜密,思想沉稳,勤劳爱民的人。

而在他被放逐的时期,伊尹一直代太甲管理政务;三年以后,太甲已经改变成了另一个人,伊尹便恢复其王位。第二次登位的太甲以身作则,百姓臣服,一片安宁。伊尹放太甲的典故也便从人们的口中传了开来。后来,伊尹为了褒奖太甲,特意为他写了《太甲训》,太甲还为后来的中兴打下了的基础。这便是伊尹放太甲的典故。

伊尹放太甲的争议

伊尹放太甲是中国商朝时期著名的事件,但伊尹放太甲的争议很大,首先《礼记》中主要讲述贤臣伊尹将荒淫无道的君王太甲废除,囚于桐宫之内。用了三年的时间,太甲感受到先祖创业的艰辛,在沉重的环境下,太甲行事越来越稳重,处理事情越来越睿智。认真诵读伊尹给他的书籍和建议,然后伊尹亲自前往桐宫,迎接太甲重新继承王位。

伊尹祠

伊尹祠

伊尹放太甲的争议主要围绕着太甲展开的,公元二八一年,出土了文物竹书纪年,在这本书里记载的是伊尹废除太甲自立为王。太甲从桐宫逃出来后杀掉伊尹但是善待伊尹的两个儿子。同一时期,同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那其中孰真孰假就需要好好探究一番。第一个版本出自礼记是儒家的经典,树立了伊尹的忠臣形象。第二个版本出自竹书纪年,这个版本的结果让当今学者看来更符合现实一些。而且竹书纪年的历史内容与后来发现的甲骨文金文记载的内容相似,所以这就为竹书纪年赋予更高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正是由于竹书纪年的与众不同,才带来伊尹放太甲的争议。更何况儒家对于编造历史故事非常擅长,竖立忠臣贤臣正是儒家经典的目的所在;在后世的调查中,发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也是儒家自己编撰出来的。所以《礼记》这个版本后,伊尹放太甲的争议就更大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