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爱国诗人陈与义的诗有什么特点

爱国诗人陈与义的诗有什么特点

时间:2016-06-07 20:03:00来源:黄埔信息网
陈与义诗

宋代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诗人,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可以以金兵入侵为主要的分界线,分成了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在前期的时候,诗人主要是写了个人生活的相关事情,但了南迁之后,诗风转变,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陈与义作品

陈与义前期的作品主要是写了自己生活情趣方面的事情,风格明朗,诗风轻快,主要以清新为主。其中的《墨梅》就是典型的作品,受到了徽宗的赏识和赞美。等到南迁之后,因为遭遇到了国家灭亡,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与非常相似的遭遇,因此对学杜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诗风也由此进行了改变,转而学习杜甫。他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了一起,题材十分广泛,感情充沛,写了很多的寄予自己希望的诗篇,主要是取向于悲壮抑郁、慷慨雄伟,成为了在宋代学习杜甫较有成就的人。

陈与义与吕本中也有过交往,但是在吕本中所创作的作品记载中并没有将陈与义的名字列在上面。宋代很多人认为陈与义是崇尚陈师道的诗风,但是又有很多人认为他的诗风跟杜甫比较相近。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的记载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宗”,而把、陈师道以及陈与义为“三宗”。

陈与义的诗作跟杜甫最逼近的应该算是七律了。比如像《登岳阳楼》之一、《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等,表现的感情悲壮雄浑。感慨颇多。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南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在北宋的时候做过斧削教授和太学博士,在南宋的时候做是一名朝廷的重臣,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主要成就是表现在诗歌的方面,位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登岳阳楼》一共有两篇,这是其中的一篇,是中学课本中比学的内容。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登岳阳楼其一》是一首七言的律诗,是《登岳阳楼》中的其中一篇诗歌,也是诗人第一次写岳阳楼的作品,所以诗人非常用心地描写,感情深刻。下面就来进行欣赏这篇诗歌。

诗歌第一句主要介绍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同时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从“帘旌”到“夕阳”,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描写了一副夕阳西下的场景,面对这种景象,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悲伤之情由此而生,奠定了整首诗歌的基调。

第二句是从历史的角度来介绍岳阳楼的相关信息,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却没有半点心情,仅用“徒倚”来描写出他惆怅的心理。

第三句中的“万里”和“三年”是说明了诗人从遥远的地方逃难过来的路途遥远以及经历的时间,从中表现出诗人背井离乡的苦涩之情。

第四句触景生情,“风霜”一词既说明了秋色的浓意,同时也跟自己的“白头”相互对应,并且也暗示中当时政局的混乱与严峻。这样的悲凉遭遇,与杜甫的身世又是如此相似,不由得让杜甫成为了他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也有了杜甫的写诗风格。

陈与义 临江仙

《临江仙》这首诗词是陈与义在隐居的在僧舍的时候所创作的,当时作者应该是四十六、七岁的。陈与义是洛阳人,他写这首诗歌是在追忆自己二十多年前在洛阳时候的旧游,诗中更多是表现感伤和悲愤。

陈与义《临江仙》

二十多年前的洛阳,那时的天下非常太平,人们都过着安定的生活,因此也有游赏的乐趣。但是之后因为金兵的南下,北宋被灭国,诗人为了躲避灾难流离失所,异常艰辛。而如今的南宋的朝廷在南迁之后,也仅仅只能自立,所以回忆起之前的日子和事情,显得百感交集,恍如隔世。对于作者抒发自己悲愤的情感时,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用委婉的手法来表现。

诗歌的上篇主要是追忆在洛阳时候游玩的场景。展现除了一种美好的场景,让人赏心悦目,感觉做任何事都有心情。但是这种景象并不是现在的实景,而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而已。下篇并没有承接上面的意思来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了国家的灭亡和自己悲惨的遭遇,于是讲自己悲愤的心情转化成了旷达的感情。

这首诗歌的节奏比较欢快,浑然天成,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的感觉,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是这边的自认并不代表是粗略的意思,这就是要求作者应该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修养。从这首诗歌中能够看出诗人思乡的情怀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情。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