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春秋政治家子产受骗的故事

春秋政治家子产受骗的故事

时间:2016-06-13 14:13:00来源:黄埔信息网
受骗

说到子产受骗这个话题,有人便想子产不是很厉害的人物吗,非常善于外交,定当是个很聪明的人为什么会被人骗呢,到底是什么人能骗到子产呢?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来看看子产受骗的故事吧。

鱼的图片

子产受骗这个故事原文如下: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是这样的,有朋友给子产送了一条活鱼,子产便让下人把这条鱼养在池塘里,但这人却私自把那条鱼煮着吃了,然后对子产说我把那条鱼放进池塘了,但看到它很困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便游走了。子产听后说到:这条鱼找到合适的地方了。那人回去后对人说:都说子产聪明有才,我悄悄把鱼煮着吃了,他却说鱼去了该去的地方了,这还聪明吗?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子产真的被那个人骗了吗?真的像那个人说的一样,子产名不副实吗?其实不然,我们看看子产说的话:那条鱼去它该去的地方,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子产的智慧了,显然可以看出他是知道下人在撒谎的,鱼去了该去的地方,鱼该去什么地方呢?当然是人的肚子了,只有人吃了它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可见子产不是真的被骗了,还是大智若愚。

子产治郑

子产治郑,当然就是子产治理郑国,子产名字叫公孙侨,春秋时期郑国人,官职做到了宰相,那么子产治郑到底怎么样呢?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子产画像

原文是这样的: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意思是:子产在治理郑国的时候,人民不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三个人的才能哪个最好最贤明呢?当然只有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才能分辨它们之间的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子产治理郑国,百姓都不能欺骗他呢?只要了解了子产的生平和他执政的措施就不难明白了。子产在郑国执政的时期,他可谓是兢兢业业,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真的做到了明察秋毫。他主张百姓参与政事的议论,划定田界以确保百姓都能有饭吃,能安心过日子,他还制定了成文法律,提倡按照法律规范办事。他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使得郑国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政权也得到了一定的稳固,在他执政的二十多年礼,基本没有大的兵祸出现。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以所有百姓都感念他的政策,在他死后,人们悲痛万分。这么好的执政者,作为受益者的百姓又怎么能欺骗他呢。所以就是民不能欺。

其实子产、子贱、西门豹治理国家的这“三不欺”只不过是行事方法不同而已,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他们都采取了最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也都使得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子产铸刑书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社会也发生许多巨大变化。子产,又名公孙侨,字子美,他是郑国贵族。公元前543年以后,子产在郑国执政期间,顺应历史潮流,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重大改革之后,子产又在郑国实行了一个重大改革那就是铸刑书,颁布法律。

青铜鼎

刑书就是法律条文,铸刑书就是把法律条文铸造在金属器具,比如鼎上面。情况和罗马铜表法相似,虽然子产不是第一个制定刑书的,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虽然具体内容尚不可考证,但根据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可以知道,子产颁布的法律条文有损当时王室贵族的利益,但是基本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

子产铸刑书冲破了贵族阶层滥用私刑的传统,使得国家法律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另外子产的立法思想相对比较折中,介于礼和法之间,他还将德、刑、法统一起来看待,认为刑法也是礼的一部分。子产在执法过程中主张宽严相济,将宽厚的政策和严厉的政策相互结合起来使用。

子产还主张在执法过程中,量刑要有依据,要根据法律条文行事,但又不能仅仅拘泥于此,要灵活运用。

郑国在经历子产的政治经济和刑法等重大改革后,百姓生活比较安定富足,郑国也在这二十多年中没有大的兵祸战乱,可以说子产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同时也给别的国家做出一定的示范。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