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三大儒之顾炎武的经典之作《精卫》赏析

三大儒之顾炎武的经典之作《精卫》赏析

时间:2016-06-14 14:03:00来源:黄埔信息网
精卫

精卫顾炎武的故事你听说过吗?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大儒”之一,顾炎武本命是叫顾忠清。因为十分仰慕的为人所以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顾炎武,他的《精卫》这首诗是十分著名的。

顾炎武画像

《精卫》这首诗之所以受到后人反复的研究和诵读,是因为这首诗里面包含了顾炎武的决心和坚持,当时顾炎武是因为读了《山海经》中的精卫鸟的故事之后创作出来的,精卫本是的女儿,但是被大海夺去了生命,死后化为一只精卫鸟不断地向大海中投入石子希望能够将这大海填平。

顾炎武读完之后的感触很大,觉得自己应该和精卫鸟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力,终有一天是能够完成自己的志愿,坚持不向当时清王朝低头,的希望还是很大的,只要自己能够像精卫鸟一样。另外,这首诗中“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这一句足以表明顾炎武的决心和坚持。至今为止《精卫》这首诗还是很多年轻人励志的诗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屑努力。

其次,顾炎武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花了自己大半辈子去完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个巨作,里面包含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学问、国家典制和天文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十分有研究价值的巨作,也成为了中华名族文化的瑰宝。

顾炎武能够花三十年完成这样一个鸿篇巨制,里面的文字内容都是自己亲自考证编写的,这样的精神正是验证了自己创作的《精卫》诗词中的意志,能够像精卫鸟一样坚持不懈。

顾炎武的诗

顾炎武是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横跨两朝的经学家,顾炎武还研究天文仪象、河漕、典制,对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研究,并通音韵训诂。在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而且顾炎武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好作乐府诗人。

顾炎武画像

其代表作有:“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出自顾炎武的《精卫》“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出自顾炎武的《又酬傅处士次韵》;“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出自顾炎武的《古北口》,“东临真定北云中,盘薄幽并一气通”出自顾炎武的《五台山》,“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出自顾炎武的《白下》,“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出自顾炎武的《海上》,“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出自顾炎武的《过苏禄东王墓》,“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出自顾炎武的《秋山》, “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出自顾炎武的《赋得秋柳》等等。

据《顾亭林诗谱》统计,顾炎武一生所作赋诗428首332篇,据推断顾炎武的诗清顺治年间二十余篇,其中可以断定为作品的有——包括议论文6篇——“(1645年)乙酉四论”、(1646年)《庙号议》、(1646年)《庙讳御名议》,(1660年)《顾与治诗序》等等。

顾炎武读书

在清代文坛,顾炎武所扮演的是一个“开山鼻祖”式的角色,而且也被后人称为开国儒师,可见其学问是做得非常棒的。而他的学问都来源于他对各类书籍的热爱,来源于他对书籍的用心研读,以及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认真观察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顾炎武的学问,那么“博学洽闻”是很合适的。

顾炎武雕像

经过大量实践与思考后,顾炎武发明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治学方法,即将治学与经世相互融合,使其相互统一,而不是相互独立。而顾炎武本人也是一直都在采用这种方法读书,因此顺利地摘取了多种学科成果,为后世留下了一本又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多个学术领域,比如经学、音韵等,由此可见顾炎武之博学程度。

不过,正是因为顾炎武的博学,所以他对科举是很不满的,其所撰写的文章也非常不符合科举要求,所以他一直都没有取得功名。为此,他便彻底与科举绝缘,而将心思都投注在历代古籍上,并将其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记录都截取出来,同时又参考了其他材料,最终编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书籍,至今都被人们奉为经典。

可见,顾炎武是很会读书的,而且也确实读了很多书。他与当时醉心科举的书呆子是不一样的,他们只是满口空谈,而顾炎武却十分务实,是很注重知识的实际用处,而不是利用这些知识去炫耀或发牢骚。在明末清初那种浮华不实的时代,顾炎武的思想是非常可贵的,因而他的宗师地位也是实至名归的。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