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周敦颐出仕做官的故事 周敦颐的作品《通书》

周敦颐出仕做官的故事 周敦颐的作品《通书》

时间:2016-06-19 09:52:00来源:黄埔信息网
周敦颐的故事

公元1021年,周敦颐时年4岁,重阳节时,父亲周辅成和几位好友饮酒聊天,看着远处怡人的风景,心情十分畅快。村前五个土墩子引起了周辅成和他朋友的兴趣。大家商量着要为这五个土墩子想出别致的名字,大家抓耳挠腮没有头绪。

周敦颐雕塑

此时,正在一旁玩耍的周敦颐沉思了一会,脱口而出说,东边的土墩叫木星,南边的土墩叫火星,西边的土墩叫水星,北边的土墩叫金星,中间的土墩叫木星。如果一起叫的话就起名为“五星堆”,周辅成夫人朋友们认为周敦颐说的很有道理,便采用了“五星堆”这个名称。后来,“五星堆”也成为当地著名的一个景观。

周敦颐年少的时候,常常到月岩内读书悟道。月岩距离周敦颐家大约有七公里左右,月岩洞东西两个方向各有一座门。进入洞穴后,如果站立的位置不同,那么视觉也不相同,看到的景物更不相同。如果从东门进入月岩洞,从洞口看月亮只能看见下弦月,再往前走,月亮由缺变圆。行走到月岩洞中间时,月亮便成为望月,随后又开始了由圆变缺的变化进程。周敦颐14岁时,经常在月岩洞中读书,通过观察月岩内月亮的变化形状,他领悟到了“太极阴阳”的思想。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周敦颐开创了理学,而他年少时在月岩洞中对太极的领悟,为他后来理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出仕

《周敦颐出仕》讲述的是周敦颐做官的一则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展示了周敦颐正直、不畏强权所折腰的品质。文章开头先介绍了周敦颐的基本详信息,即周敦颐字茂叔,是湖南省道州营道人。周敦颐原名叫周敦实,原名为宋宗实,为了避讳宋英宗的名字,便改名为周敦颐。

周敦颐画像

《周敦颐出仕》中,周敦颐是位博学多才的人才,舅舅郑向是龙图阁的一名学士,郑向便向朝廷推荐了周敦颐。而后,周敦颐被任命为分宁县的一位主簿。周敦颐上任后,得知县衙中有一件案子拖了很久还未得到解决。随后,周敦颐一次就将案件审理清楚,分宁县的百姓都称赞周敦颐是位能干的官员。不久之后,有官员推荐周敦颐到南安担任军司理军一职。周敦颐上任后,听说有一个罪犯要被判处死刑,以当时的刑罚来判定的话,这位罪犯罪不至死。

但是转运使王逵一直想将这位犯人处死,别的官员因惧惮转运使王逵的势力,不敢与他争辩。周敦颐面对残暴的转运使王逵,为这位犯人据理力争,但是王逵根本不听周敦颐的道理,一心想判处罪犯死刑。周敦颐很生气,扔下手中的笏板打算辞官回乡。随后,周敦颐说,如果官员用草菅人命的方法来取悦上司,以达到升官的目的,那么自己宁愿不做官。随后,王逵明白了周敦颐话中的道理,这位罪犯最终免于一死。

周敦颐通书

《通书》是周敦颐的一部作品,其中以伦理学和儒家理论为核心,讲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和道理。语言通俗简短,道理浅显深刻,所以被后人称为“通书”。《通书》一共有四十章节,后来说,周敦颐所著的《通书》共有四十一章节。

《通书》欣赏

在文章开头,周敦颐就讲述了诚信,第一章讲述了《诚上》,第二章讲述了《诚下》,文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其中,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只有一个人具有诚信额品质,那么他才可以成为一位顶天立地的君子。随后,周敦颐提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宇宙万物的演化都有规律,没有凭空产生的事物,进而指出世间的种种都是实在存在没有一丝虚伪。但是,每个人往往不能保持诚信、正义的品质,换而言之,个体的私心逐渐膨胀,掩盖了性本善的品质。

如果个体克服了自身“邪暗”的私心,那么他便拥有了“诚”。儒家创始人孔丘曾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谓“克己”指的就是克服自身的私心和私欲。周敦颐以孔丘的这一句旨在说明人的私欲可以克服。纵观《通书》全文,周敦颐以自己对“诚”的理解来讲述了万事万物衍生的道理。其中,加入了儒家的思想观念,旨在告诉世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通书》简洁明了,其中的道理和先秦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