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论语中关于子路的故事 子路第十三篇内容介绍

论语中关于子路的故事 子路第十三篇内容介绍

时间:2016-06-22 15:06:00来源:黄埔信息网
论语

《论语-子路》是《论语》中的一部分,一共包括三十篇,这三十篇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的一些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也包括了一些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其中有很多至今仍然流传非常广泛的名句,现在甚至已经形成了成语,由此可见《论语》历经几千年仍然具有着非凡的魅力。下面小编选择几篇一起来欣赏一下。

孔子讲学

子路问孔子,要让你去卫国治理国家,那么你最先要做的是什么呢?孔子说,首先需要要做的就是正名分,子路说,为什么呢?名分应该怎么正呢?孔子说,君子对于不知道的事情都是存在着疑虑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正当的名分,说出来一定要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不能够马马虎虎的对待的。

从子路与孔子上面的言语中可以了解到,做任何事情需要首先有一个恰当的身份才比较好成事,特别是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现在还在被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现在也在广泛的应用,经常被人们使用,说明制定法律、规章一定要先从自己开始,如果自身能够做到,那么就可以让人们跟随着做到,如果自己都不能遵守,那么即使是下了命令,百姓也不会遵从。

《论语》中有很多的警世之语,现在还在广泛的应用,我们今天重新开始建立孔子学院,重新开始学习孔子的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子路第十三

《论语-子路》中一共包括三十篇孔子与弟子的言行,可以说包括了很多为官、为人之道,仔细读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其中很多的言语已经在现代社会成为了固定的成语,可见儒家学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时间磨砺不仅仅没有褪色,而是更加的显现出了其特有的魅力。

孔子讲学图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中孔子只说了一句话:“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的行为品德比较端正的话,那么管理政事就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果自己的行为品德不能端正,那么就没有办法去要求别人的行为品德端正。我们现代人说“正人先正己”就是从这里衍伸出来的。

孔子的这一主张是要求为政者不仅仅要制定法律、准则,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做好这些行为与准则,特别是老师,作为老师教育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先使得自己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做到自己的品行端正,不然的话,就是纸上谈兵,所说的那些道德理论就是海市蜃楼,让学生怀疑老师的理论,那么就会没有任何的教育作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正人先正己,这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孔子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从政或者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一种要求,可以说也是儒家的一个道德要求,儒家学说之所以被很多统治者推崇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这个故事出自于《孔子家语》,故事主要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场景,在初见时面对子路的疑惑,孔子简洁明了地回答了子路的问题并纠正了他的观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与孔子第一次见面时,孔子问子路他的爱好是什么,子路回答他喜爱长剑。孔子说:“我问的不是那方面的喜好。凭借你的天赋,外加学习,还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呢?”子路问:“学习有什么好处么?”对此孔子回答说:“君王身边没有敢向他劝告建议的人就会容易犯错和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有才识和能力的人身边没有能够教导他的人就会得不到对的意见和建议。就比如驱赶疯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弩的人不能丢掉用于正弓的工具;木材通过打直线的墨线加工就能够笔直的木材,人接受到别人的劝告就会明白道理;跟随老师学习,重视向老师问问题,又怎么会有不成功的?”子路听后说:“南山有产一种竹子,不用经过任何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来做成的箭能够射穿犀牛的皮,那为什么要学习呢?”对此孔子说道:“在箭的尾部装上羽毛,再把箭的头部磨得更为锋利,这样的箭不是能够刺得更深吗?”子路听后向孔子施了一礼,表示感谢孔子的教导。

从孔子和子路初次见面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非常善于引导别人学习,也可以看到孔子身为教育家的风范。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