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书于哪个年代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书于哪个年代

时间:2017-04-17 10:20:00来源:黄埔信息网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开始

1,因为那一年赵国建立。宋朝皇帝姓氏的来源,是对当权者地位的肯定。

2,“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天下风云突变的年代,从他开始更能凸显其资治通鉴的意义内涵,通古览今,警后世

3,国势势危,肇始内争,亡国亡权,失之礼崩。司马光欲以史为鉴。

资治通鉴到底成书于北宋: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主编的巨著——《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共花了19年的时间,才编成这部巨著,据说,他们摘引的资料和底稿,堆满了两大间房子.书未完成,分工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刘恕,由于积劳成疾死了.分工撰写两汉部分的刘攽,这时已经62岁了.分工撰写隋唐五代部分的范祖禹,这时虽年仅43岁,也显得未老先衰了.司马光此时也65岁了,由于操劳过度,双鬓霜白,牙齿脱落,用他的话说:"我的全部精力,都消耗在这部书上了."这年12月,司马光不顾寒冬腊月,请人用锦缎装裱了10个精美的匣子,用车马载着,他和刘攽、范祖禹等人亲自押送,从西京洛阳出发,日夜兼程,送往东京汴梁,向宋神宗进献《资治通鉴》.神宗加封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司马光因编纂此书,损害了健康,此书问世时,他已逝世1个多月了.

所以说是北宋的.

《资治通鉴》最佳版本:

吾酷爱《资治通鉴》,因爱之切,故费尽心力搜罗版本八个版本,现简评如下,以求最佳者。

一、繁体带注本

(一)中华书局1956年本

目前公认为汇集宋、元、明、清善本和校勘成果的“最佳”版本,但因校点时间较早(在二十四史之前),缺点如下:1.不以宋本为底本,而以胡刻本为底本,遇到胡刻本有脱误处用小字写校语,与正文杂错,不便阅读(应参照二十四史校勘方法,写号码,统一列在卷末为好);2.断句、标点错误较多,据统计达1000多处;3.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重印本因印刷、装订质量太差,不便阅读、收藏。

(二)上海古籍影印本

影印世界书局缩印胡刻本,该版本在中华书局本未出前向称善本,但与宋本对照,脱误之处达万字,其中很多关乎史实。收藏可,不适宜阅读。

二、简体白文本

(一)上海古籍带考异本

宋本简体白文本,有校勘,无胡注,但带考异。

(二)岳麓宋本

宋本简体白文本,有校勘,无胡注和考异。

简体白文本的好处是价格低,便于携带,但最大的问题是古籍一经过简化,则很多字歧义纷呈,令人费解,如“后”与“后”等。中华书局简体本二十四史也是如此。

三、翻译本

(一)柏杨翻译本

72册友谊本,地图实用,但翻译硬伤太多,议论过于情绪化,改编成分大。

(二)中华书局白话本

翻译尚可。但仍有差错。

(三)岳麓白话本

翻译一般,但因用胡刻本作底本,因此沿袭了文字差错。如漏译、错译。

(四)改革出版社白话本

翻译尚可。但不断推出修订本,令人对其质量生疑,好在有原文(宋本)对照。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吾窃以为,读原文本和白话本,都以中华书局本为首选,如中华书局借重新修订二十四史之机,重新校订1956年版《资治通鉴》,改进校勘和排版方式,出一新版,则为最佳版本,在此之前,只好读其旧版矣!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