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李自成都打到城下了崇祯还不诏吴三桂回师原因

李自成都打到城下了崇祯还不诏吴三桂回师原因

时间:2017-04-21 11:51:00来源:黄埔信息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军大军攻下山西首府太原。告急文书传来,举朝惊慌失措。崇祯召集文武大臣、科、道各官,问“战守之策”。鉴于迁都的事行不通,崇祯另想到了另一个法子:调山海关的将士防堵李自成。李明睿却告诫道:“山海关的士兵不可尽撤,各边大将不可轻调。”崇祯两手一摊,叹气道:“这个时候士兵还在山海关,大将都在边境,就算调,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调得来的,奈何?”他想就近京八府处招募兵员,但这时明廷无饷,“内帑如洗,一毫无措”,而“民穷财尽”。 “,招兵之议,只有不了了之。

而在去年(崇祯十六年)十一月,经蓟辽总督王永吉代为请求,崇祯起用已经退休赋闲的吴三桂父亲吴襄为提督御营,调他“入京协守”。吴襄领旨后,遂于这年正月初携家眷进京。调吴襄进京,授以要职,究其原意,无非是笼络好吴三桂,让其感恩守土,同时,也可通过掌握吴襄,以之为人质,断绝吴三桂降清的心思。现在,看到了吴襄,崇祯不禁眼前一亮。既然关内的明军难以抵挡流民军的进攻,关上的兵又不可调,那么,关外的辽兵呢?关外的辽兵如何?关外的辽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充当救火队员了,崇祯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变”、崇祯五年(1632年)的“孔有德之乱”等等重大事件里,都闪现着关外辽兵的影子,且都是在关外辽兵的出现后才取得了胜利。

1.jpg

而且,两年前吴三桂入援驱逐走清军“奉命大将军”阿巴泰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呢。除了关外辽兵能战之外,他也觉得年轻的吴三桂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将才,一旦调其入京,说不定会扭转乾坤,反败为胜。于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十九日,他正式向大臣们提出这个想法,征询大家的意见。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能够解除京师危机的唯一可行之法了,大臣的反应应该是一致支持的。可是,他错了。他的设想一经抛出,在朝堂之上,立刻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纷争。大臣们纷纷反对。因为,谁都知道,把吴三桂及其关外辽兵调入京师,就等于是把宁远拱手相让给清兵,而等京师的危险解决了,秋后算账,赞成调吴三桂的人到时不免落下“弃地”的罪责。首辅陈演掷地有声地说:“一寸山河一寸金,锦州告急,宁远的士兵万不可调。”。

崇祯急了,只好硬着头皮强调只调吴三桂和他手下的五千精兵,剩下的兵马原地不动,并没有完全放弃宁远。为了尽快通过此议,他语气极不满意地责备各阁臣说:“像这样重大的军机要事应该早作定夺,大家都要负起责任来,不能互相推诿,延缓误事。”首辅陈演想了想,先表示赞同赞崇祯的话,说:“与关宁比较起来,的确是京师的情况紧急。”但紧跟着,话锋一转,说:“吴三桂的五千精兵深为清军所畏,不单单宁远依靠这五千兵镇守,山海关也依靠这五千兵把守。有这五千兵在宁远,人心自壮。一旦调回,剩下分守在各城堡的兵将,势必解体。”接着,又说:“臣生性愚钝,担当不了大事,不能乱出点子,一切还是圣上自己作主。”将崇祯的话驳回。崇祯气得干瞪眼。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