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叛军”晁错的死终究是无法改变的

“叛军”晁错的死终究是无法改变的

时间:2022-08-11 11:47:22来源:鲸笙讲故事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鲸笙讲故事的《晁错的死终究是无法改变的》,希望大家喜欢。

晁错的死终究是无法改变的?

晁错的政策,逼反了诸侯王,而晁错对此还没有解决办法,不杀他杀谁?那是封建帝制时代,皇帝的皇位都受到威胁了,任何手段都干得出来,不杀,跟天下诸王和各大臣解释不清,杀了,天下人看七国就纯粹是谋反。便于安抚其他王侯,团结朝廷内外,共同对敌,确是高招,无怪后世说景帝此人很腹黑,这个时候,中央要平息叛乱,动作会很多,但首先就要从道义法理上把诸侯的起兵的名义给否决。怎么办?诸侯起兵不久,景帝就指示其他大臣,联名弹劾晁错,顺势将晁错这个挡箭牌推出,把晁错砍了。

估计晁错事前没想到这一出,没想到景帝把他卖了,或许诸侯王不打出清君侧这一口号,晁错能够保住,但也不能说景帝事前谋划时就一定决心要抛弃晁错,只是在推行过程中,根据时势增加了这一步棋,从后来景帝对待其他很多臣子的做法来看,估计迟早晁错还是要被丢弃的,但不一定杀。这时景帝杀了晁错,铲除了诸侯王起兵的理由,那诸侯王这个时候怎么办?继续还是停止?不用说,既然已经起兵,不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再不可能停止,于是乎,中央下一步就能够将其定性为非法、叛乱,至此可以名正言顺武力平叛了。

当然,不能说景帝就是稳操胜券,主导进程了,但起码从中可以看出绝不是被动的,中央行的是连环棋,放眼从中国历史来看,强枝若干,地方权力过大,始终要抗衡中央,造成割据分裂,甚至权柄外移,中央被取而代之的,当然,也有不少历史事实是,强干弱枝,中央集权过大,造成积贫积弱,内部没事,反而被外部势力吊打的,强干弱枝、强枝弱干,始终都不完美,晁错作为替死鬼死去,这样所有人都认为削藩罪不在皇帝,皇帝洗白后,朝中可万众一心对敌,而且同时叛军失去起兵理由。

怂恿皇帝御驾亲征,公报私仇想杀袁盎,.刘启的冷酷,袁盎的反击,为了稳定摇摆的诸侯,和同僚关系差,自己为人阴刻,这些都是他一步步走向死路的原因,袁盎是非常正直的人,被刘彻称为社稷之臣的汲黯是非常崇拜袁盎的,袁盎和晁错不对付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正直的人不和小人在一起也很正常,袁盎理念上相信分封那一套,而且肯定是跟藩王有勾搭的。大混混一个,假公济私又会搞斗争,因此江湖上混得好。

晁错只是个棋子,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吴楚叛乱,清君侧只是个借口,杀了晁错叛军就停止进军了吗?很显然没有,晁错死不死对这场战争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他不死只是给了叛军进军的借口,他死却让汉朝在舆论上占尽优势,让天下人看清了叛军的真面目,再加上吴楚叛军初期军锋难当,汉军连连退守,军事不利,晁错又跟同僚关系紧张,有人趁机落井下石,汉景帝也是个没有魄力皇帝,我实在想不出他不死的理由,除非有大人物保他,可惜没有。

如果没有杀晁错,历史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暂且猜想一下:叛军要求杀晁错,朝臣要求杀晁错,刘启这次雄起了一回,坚决顶住了压力,不杀晁错,更加信任他,晁错吹耳边风,让刘启更加坚定平叛,刘启向天下发布诏书,痛批叛军,舆论开始对汉朝有利,军事上汉军坚守,叛军久攻不下,粮草不继,汉军截断叛军后路,前后夹击,成功平叛,然后展开政治报复,清洗一大批人,削藩政策成功施行。

这件事可以充分证明那时的景帝的政治水平尚不成熟,从刘濞对袁盎说“我已为东帝,尚谁拜”那时开始,就已经说明了一点,当景帝还在纠结名分的时候,吴王已经利用这个时间壮大的自己的势力,从一开始就没有归顺朝廷之心,所以这也从侧面表明杀晁错没有任何作用,至于杀晁错,是因为袁盎的谗言和刘启的愚蠢残忍,晁错自己在七国战乱之后的谋略有些错乱也是刘启失望并抛弃他的一点原因,推恩令是削藩最好的手段,刘武死后,刘启把梁国分成五份给刘武的孩子,窦太后就很开心。可以看出推恩令的效果,但是推恩令的必要条件是中央实力强大而且诸侯还要有好多子孙,所以推恩令到刘彻是才得以彻底有效地执行,以上所述,晁错的死是必定会发生的,终究是无法改变的。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