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军士”明朝卫所内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立下赫赫战功,后因何落幕

“军士”明朝卫所内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立下赫赫战功,后因何落幕

时间:2022-08-13 14:05:03来源:追寻英雄足迹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追寻英雄足迹的《明朝卫所内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立下赫赫战功,后因何落幕》,希望大家喜欢。

兵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极为重视的,它关系到一国的稳定与安危。元末时农民起义军四起,朱元璋脱颖而出,不断斩将夺地,将元军打得溃败四散而逃,他麾下的军队威风八面,显示出强悍的军力,这样的战绩是与其所实行的卫所兵制密不可分。

朱元璋每攻下一地,都会视当地当时的情况设置所或者卫,招募士兵,驻扎兵力,屯田开荒。

卫所内的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自给自足,能够有效地解决后勤补给问题,起到高效组织和管理军队的作用,这种制度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赫赫的战功。

然而在明朝中后期,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却随着明朝的贪腐昏聩的历史进程,逐步走向衰落进而全面崩溃而消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卫所制的发展和壮大

明朝的卫所制是在元朝军卫制的基础上,结合朱元璋治军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而来的。其以维和所为核心,建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军事组织结构。

最基层是10人组成的小旗,5个小旗组成1个总旗。

2个总旗再加上各级低级军官共112人组成百户所,长官是百户。10个百户所共1120名军人组成千户所,长官是千户。5个千户所共5600名士兵组成卫,上司是卫指挥使。

卫上面就是省一级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在这个金字塔的顶端是国家层面的大都督府,分为5军都督府,分管全国所有的卫所。

明朝军队数量比较庞大,最多时约有280多万。

卫所军户实行世袭。明初的军户有三部分组成,起义的农民、投降的元军和被判充军的犯人等组成。一人参军,全家皆为军籍,且军户后代要一直继承这一身份,使军籍固化。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不愁兵源,军户只要有后代就有兵卒。坏的方面是,什么级别的军户,其后代则一直是这个级别,想要升迁极为艰难,人一出生就可以看到一辈子的天花板,没有上升空间,缺乏前进动力。

卫所制采取寓兵于农的策略,通过军屯由军队自给自足,干农活和守城的士兵大致是七、三开。

实行军屯,使得明初的荒地得到开垦,经济得以复苏。而且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还兼具行政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和管理。

二、多重矛盾推动卫所制消亡

1班军轮戍京师致边境空虚

明朝永乐、宣德间,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开始实行班军制度,就是各卫所军队轮番赴京编入京城操练,以保卫京师或以备出征的制度。班军制度初始目的是练兵强军、防御外敌,再加上进行修筑城哨、建造城堡等一定量的工役。

然而实行时间一长,弊病渐渐产生。到明中后期,呈现出的情形是大量班军被驱使操持工役,或者被官宦豪强私自役占,只有很少一部分班军还能够肩负起防御边境要塞,日常操练都做不到,精兵强将更是无从提起,致使班军的作战能力逐渐降低。

因为驱役过重过繁,各地军队在被征调入京的途中,就经常有军士逃跑,致使赴京班军的员额明显不足,难以完成下达的营造等任务。

为补足兵员的不足数额,后来的叛军入京后就不许返回原地。可这样一来就导致原地卫所的人员空虚,留下的少数官员因可用之兵极少,更加变本加厉地私自役使军士,越发地贪污暴虐。

等到边境告急、敌寇来侵时,就常常陷入无兵抵抗的危险境地,造成军事防御能力大幅下降。

2"公私"双重占役引军兵反抗

"公役"主要是皇亲国戚的占役,明初就有皇族及高级官员私役军士的事情。这种现象随着班军入京而日形严重,军役繁重导致兵变时有发生。

正德年间刘瑾专权的时候,派出爪牙党羽到处丈量屯田并不断作弊,随意虚报增加士兵所耕田地亩数,克扣军卒饷粮,激化军卒不断酝酿的愤怒。

下级军官高真、郭成等人发动兵变,明代朝廷起初是发放银两进行安抚慰问,然后又派兵严酷镇压,把高真等人秘密擒拿杀害。

之后,大同又发生兵变,朝廷派出三镇兵力进行攻伐,全城的军民尽力死守,半年没有攻克城池,最后不得已用发放粮饷赏银,捉拿祸首平息民愤了事。辽东也随之在辽阳、抚顺等地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兵变,也是将近半年才被镇压下去。

"私家"占役指的是军队里的将官役使军士干私活,这里主要是那些镇守总兵、指挥千户、百户等有实权的官吏。这些军官在贪污的同时往往私自占役军士,役使军士进行庄田的耕种,以及贩运私盐、修筑私人宅第、伐木冶炭、开窑烧造砖瓦等。

明中期后军队中军官役使士卒干私活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军士苦不堪言,逃亡人数不断增加,而空出的名额又被军官用老弱病残进行充数,军队的战斗力又被削减一大截。

3南北调操致逃兵日增

明初规定,补充卫所的士兵,皆要从参军地方征发到边疆地区,而且实行南北方人互相对调。

这种制度与人民安土重迁的观念发生较大冲突,由于远离家乡,有走到半道就病死的,或者水土不服,到卫所地又死掉的,军士畏惧对调产生的逃亡现象不可避免的发生。此种因调补而逃亡军士的数字难以核定,但数量很大。

这种更戍制度虽然弊端重重,却一直因为明朝统治者固守祖制而没有消除。使军丁逃亡的范围日渐扩大,数量日趋增多,终至军伍空虚,直至崩溃。

4宦官典兵致军纪败坏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曾严厉禁止宦官"预政典兵"。明朝"中官典兵"是由郑和开始的,郑和那时还是坚守军纪的。

到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时,出现极大的变化,王振权倾朝野,公候将相见到他时都要卑躬屈膝,军士当然任其指使,他的弄权乱政致使军纪败坏,军力极弱。直至发生土木堡之变,京师三大营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及至明武宗时刘瑾专宠,进一步败坏军制。都指挥一下想要升官求实缺的,只要求得刘瑾的一张纸条,兵部立刻执行。

边军管理失控,军队贪腐成风,军士受压日重,宦官激变军队的事情层出不穷,军队因不堪忍受宦官或将官恣意凌欺而暴起杀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塞上一带尤为严重。

如此戕官杀将的军队,哪还有军纪可言,又何谈统率和服从。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军队,哪里又谈得上捍卫国家,这也是明卫所制度日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5克扣军饷致士气衰落

明初大力推行屯田时,卫所垦田产出之粮食,除供屯军自已食用外,还足够给本卫的官军发放薪俸。可是到明中叶后情势大变,因军户田地被将官豪强兼并掠夺过重,粮饷已是不敷使用。

月粮收入减少,足以致军士于死地,更何况再加上将领的剥削呢,无可奈何之下,军户逃亡者日重。

卫所军制,军人一人逃跑,则表示将家产尽数抛弃,妻子及田地,都会被他人收入手中,在卫所里,多少妻离子散走死逃亡的人间惨剧不断地上演。

此外,严嵩父子专权时期,官员纷纷贿赂其门,使军法破坏殆尽。欲取媚者又多挪用军饷以作进身之资,边军生活状况越发更加不堪保命,人心惶惶,活命尚且不能保证,何谈军力。因此,明卫所军力在明中叶以后,渐成强弩之末。

明代的卫所,对于那些高官权贵就像一块肥肉,大量的军田、无偿的人工,都是他们的发财之道,明朝几代皇帝都曾动过改革军制的想法,却均因阻力过大,纠葛过多而无奈作罢,甚至他们自己亲族亲信的私人利益也大大深入其中。

即使张居正改革也只是回光返照,无济于事。

三、明代的卫所制,兵是核心,田是根本

一旦田地被占用,粮食不够家庭食用,再加上日渐繁苛的役作,以及地方势力将屯田税收、交粮纳差等强加到军户头上,使得军心早散,军纪早无,兵士无奈大量地逃亡。

将官欺上瞒下,吃空饷不亦乐乎,却没有去想一想,缺兵少将的兵营还能叫兵营吗,没有兵的军队又怎么能有战斗力呢。

加之朝廷和军中行贿索贿之风盛行,广大军士受到层层剥削与迫害,于是发生诸多奋起抗争的事件。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直到全面崩溃。

小结

"班军"、"占役"、"克扣军饷"、"中官典兵"等与卫所制相伴发生的弊端是造成卫所军伍衰落的直接原因。然而所有这些弊端的发生和恶化,根源都是明代政治腐败的逐步加深,统治阶层的贪欲逐步失去约束。

贪欲是罪恶之源,它使明初强大到依为支柱的卫所制,仅仅在一百余年里就走向了崩溃的世界,并且还成为祸乱的一个主要根源,伴随着渐趋腐朽的明王朝逐步走向消亡。

参考文献:

《明史》

《明经世文编》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