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家训”古代家风的形成,对如今的我们有何影响?

“家训”古代家风的形成,对如今的我们有何影响?

时间:2022-08-23 11:48:21来源:历史故事迷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故事迷的《古代家风的形成,对如今的我们有何影响?》,希望大家喜欢。

家规家训和家风的形成紧密相关,家规家训不仅是对家庭成员的规范约束,还向人们传达了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处世道理、伦理规范是如何通过家庭成员之间传播开来的?

古代中国的牌坊类建筑,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代表,凭借自身耐久性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同时承载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精髓与糟粕,在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媒介的角色。

家训:夫妻和睦

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详实的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通过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子孙后代。

文中提到教育子女要慈威并济,不能有妇人之仁,不能溺爱。兄弟之间相处应情同手足,妯娌间相处要恕己而行。

他还主张一夫一妻制,认为一夫多妻会导致家中永无宁日,这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他肯定妻子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但仍没有冲破“男尊女卑”腐朽思想的束缚,认为女子应该依附丈夫生存,做丈夫的附庸。

他提倡夫妻之间和睦恩爱、长幼有序、宗教礼节不可废、告慰先人情义为重,他主张子女要“慕贤”,珍惜身边有贤能的人,提出官宦子弟也要读书学习,学习应该做到学以致用,如果一味死记硬背则“尽信书不如无书”。

此外家训中还提到许多修身齐家、处世为学的箴言以及家庭教育的准则。古代中国家庭与宗族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因此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家训文化盛行,不少家训中都把同宗族之间相互扶持规定为基本准则规范。

家训:积德行善

范仲淹曾置地十余顷,建立起将所得收益分发族人的义庄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后来各地纷纷效仿设置义庄,因为这一举措巩固了封建宗法统治,也得到了封建政府的提倡与支持。

他写的《家训百字铭》对子孙和后世都颇有影响。他在家训中提到要“孝道当竭力”“兄弟互相助”“读圣贤书”“敬长怀幼”等,教导子孙后人要为人耿介,坚守本心,积善行德,最终形成了朴素清正的家风。

《袁氏世范》是南宋袁采所作,其中《睦亲》篇详尽地论述了家人族属间相处互动的各种准则,从吃穿住行的小事到婚丧祭祀礼仪事无巨细都有涉及,可以说是一部十分全面的家庭传播规范。

《处己》篇讲述了在社会上立身安命的经验之谈,《治家》篇则讲了怎么兴旺家业,兄弟间如何分割家产等。袁采没有完全按照孔孟之道的思想行事,而是开明思想,推陈出新。

他认为父子兄弟之间应该保持平等地位,子女后代不应该一味地以父母为权威,父母也应该对子女一视同仁不得偏心,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真知灼见。

封建社会伦理规范的形成

朱柏庐总结前人的家训家规和生活经验创作的《治家格言》,世称“治家之经”,短短五百余字不仅规定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规范,还勉励家人要孝顺长辈、勤俭自强、好学上进、修身向善。

这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规劝后人要克勤克俭,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凡事要深谋远虑早做打算,不能只顾眼前,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朱子家礼》对婚礼、丧葬仪式等做出了详细要求,诸如初终、小敛、大敛、成服、朝夕哭祭、闻丧奔丧、卒哭等规定,如在初终的仪节中就有易服不食细则”对礼制的详细规定,其实是对家庭传播规范更深层次的重视,通过对“礼”的严格规范进一步加以体现,加深对社会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的引导和界定,从而形成封建社会严格的伦理规范。

曾国藩也曾给后代留下了四句家训: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要求后人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严守为人准则,有仁爱之心,不能好逸恶劳。他还强调勤俭持家,不仅明令要求家人这么做,他自己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更加信服,开启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家风。

《了凡四训》由明朝思想家袁黄所著,作者为了启迪儿子,让其在社会上立身安命,结合人生感悟和处世心得,将自身经历编撰成书,把行之有效的人生哲学与义理传授给后代。

《了凡四训》对后代的教诲娓娓道来,极具说服性,因此也在当时社会风靡一时。在“立学之命”一节中袁黄认为选择一门本领技能,并且学有所成,可以达成父母的心愿与期望,于是听从母亲的安排,“弃学举业学医”。

他还教育孩子“道德仁义”可以努力求得,“功名富贵”要取之有道。他相信因果报应,告诫孩子通过多行善事,积累福报,来“趋吉避凶”。

君子应该怀有“爱人敬人之心”,谦逊立德,善于自省,“以改为贵”。

其中,多做善事积累善事贯穿始终,教导子孙后世要一心向善,不可以为祸作恶,以身作则传递了谦良敦厚的思想。康熙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雍正即位之后将父亲对子孙的教诲进行追述整理成册,起名为《庭训格言》。

优秀的家风有多重要?

康熙强烈谴责了好逸恶劳者,认为“安于逸”遇到劳累会不堪重任,告诫子孙应该“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为此他还要求皇子们从凌晨三点到晚上七点学耕不辍,要求十分严格。他主张“天道好生”,要行善向善,只有常怀仁爱之心才能让基业昌隆。

历代帝王都把以孝治国视为要务,康熙认为孝道不能只停留表面,只表现在日常行为上,在精神上令父母感到宽慰才“可谓真孝者矣”。他身为君王以身作则,太皇太后生病时三十五个昼夜长侍左右尽心竭力,给广大臣民做了榜样,也为孝道的传播推波助澜。

林则徐曾写下“十无益”的格言,不仅是对自己的警示,也作为训诫后人的家规。他在里面提到,人要心存善念,端正举止,要孝顺父母,亲近兄弟,不能心高气傲放纵欲望。

他还写过一副对联向子孙论述钱财的无用,规劝后代要安贫乐道,不要利欲熏心,把清正耿介、勤俭仁爱的家风传递给下一代,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指引。

在中华上下几千年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不可计数的家训家规,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而治国也是从治家开始的,家规作为一个家庭教育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是对优秀家风的传播与继承。

我们应该广泛学习家规家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弘扬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家风。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