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勾践”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称霸时间为什么那么短暂?

“勾践”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称霸时间为什么那么短暂?

时间:2022-09-16 17:35:42来源:东南史官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东南史官的《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称霸时间为什么那么短暂?》,希望大家喜欢。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称霸时间为什么那么短暂?

吴王夫差为什么自毁长城,不仅不听伍子胥建议,还杀了伍子胥?

越王勾践为什么自毁长城,不仅不听大夫文种建议,还杀了大夫文种?

基于对君臣关系相似的体验,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对齐国的问题是有共识的,他们心里更加震动的是齐国臣子对齐国国君随意宰割的做法。

吴国是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蛮夷之国。

晋国与楚国争霸多年,为了遏制楚国,晋景公采纳申公巫臣的意见,公元前584年,晋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吴国传授车战射御的技术,并唆使吴国背叛楚国。吴国开始崛起扩张,于是吴国不断侵伐楚国,又攻打巢、徐等吴楚之间的小国,弄得楚国忙于应战,疲于奔命。为了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也开始扶持越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

吴国的崛起离不开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就是吴王阖闾。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阖闾夺位后,任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对吴国国政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吴国开始“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同时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在军事方面,孙武对吴军进行全面的整编、训练,大大提升了吴军的战斗力。

姑苏城

吴王阖闾即位后,打败越国夺取了太湖平原,将都城由镇江迁到姑苏城,"子胥乃使相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 吴国在吴王阖闾的治理下不断强大,开始成为中原霸主。

吴王阖闾更是以身作则,生活十分俭朴,“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正是在吴王阖闾的感召下,“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越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战斗力一直比较强悍,在春秋时期曾威胁到了齐国的安全。齐桓公和管仲曾经害怕越国攻打袭击齐国。齐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

吴国和越国,世代相互征伐,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剌死吴王余祭。

公元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

公元前506,吴王阖闾攻伐楚国,攻入楚都郢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

吴王阖闾决心打败越国。吴王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吴国起兵攻越。吴越两军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吴国的军队阵列整齐严肃,越军派军队多次冲锋,全部失败。最后越王让犯死罪的囚徒走到吴军阵前,举剑自尽,砍下自己的人头。尽管吴军训练有素,面对这种情况也一时受惊乱了阵脚,越军趁势攻击,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阖闾,斩落阖闾脚拇指。阖闾被迫还师,军队退却七里,阖闾因伤重死于陉,其子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夫差为报父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遂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夫差闻报,悉发精兵击越。两军战于夫椒。越军战败,损失惨重,仅剩5000余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包围会稽山。勾践请降。

《史记》记载勾践乞降求和的原话“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可推知,越人尚有战斗能力,失去了杭嘉湖平原战略要地的越国尚可退守西南浙闽交界的山地丘陵地区,与吴国决一雌雄,越人占据丘陵地带更利于发挥其优势,而这也是勾践手中握有的底牌。

急于北方争霸的夫差在权衡利弊之后,接受了勾践请和的要求。正如伯嚭劝说夫差的话:“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抛开财物、美女等贿赂的表面原因,吴国通过战争取得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压缩越国的战略纵深空间,使越国臣服,并且得到日后争霸战所需要的来自越国所提供的后勤保障资源,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这也是双方议和的结果。毕竟吴国军事传统是“以舟为马”,在水网密布的平原三角洲地区可以纵横驰骋,但要面对遁入山区丘陵的习惯陆战的越国军民,想要彻底剿灭则要费些苦工。

伍子胥基于吴越两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坚决要求肃清越国势力,灭掉越国。结合当时的情况,现在分析来看,伍子胥的亡越战略是吴国能够长期称霸江东的上策,虽然目标的实现要经年累月甚至需要多代君王苦心经营。但是,过于自信的夫差却选择了急功近利的中下策,保存实力,调转矛头,北向齐晋争霸。

如果夫差不是那么心急,好好经营占据的越国杭嘉湖平原地区,在两代人的时间内消化这一地区,徐图慢慢兼并越国,或许就没有日后亡国的悲剧。显然夫差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在长期却稳固与近效却存在隐患之间,夫差选择了后者,同时也给了勾践翻盘的机会。

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建议而允许越国求和,但条件是越国必须臣服于吴国,并要勾践到吴为奴三年。

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打鲁国。

公元前484年,齐景公去世,齐国内部斗争变得更加激烈,吴王夫差认为这是一个进攻齐国的良好机会。吴国联合鲁、邾、郯等国发动了艾陵之战,在艾陵打败齐军。

吴王夫差因多次胜利而骄傲自满,吴王夫差看不到越国是自己的心腹之患,一心想北上争霸。

勾践夫妇为吴王“驾车养马”,执役三年,赢得夫差信任,获释回国。勾践为了兴越灭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其在谋臣文种、范蠡辅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在内政上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揽人心,巩固团结,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在军事上,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以提高战斗力。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通知中原诸侯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开会。黄池之会使吴国达到了北上称霸的目的,但也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

越国打着为民除害的旗号讨伐吴国,乃先宣言曰:“我闻吴王筑如皇之台,掘渊泉之池,罢苦百姓,煎靡财货,以尽民力,余来为民诛之。”越王勾践打响了雪耻之战,他要报当年所受的奇耻大辱之仇。就在吴王夫差参加黄池之会的时候。越王勾践率兵攻进吴都,俘虏了太子友。夫差闻讯后,急忙从北方撤军回国。但吴军长途跋涉,疲劳不堪,无法抵抗越军的进攻。夫差只得派伯嚭携带丰厚的礼物去越国求和。越王勾践估量眼下还不能灭掉吴国,就答应同吴国讲和。

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灾荒。越乘机再次攻吴国。两国军队在笠泽夹水对阵,吴国大败。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越已占有绝对优势。

公元前475年,越军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吴国,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吴八次遣使请和,均遭越拒绝。经过三年的战争,吴国的都城被攻破,将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肉袒膝行,向越王勾践求和。勾践想答应,范蠡说:“过去天意叫吴国灭掉越国,可吴国偏偏不干;现在天意叫越国灭掉吴国,难道大王要违背天意吗?”吴使闻听泪如雨下。勾践遂说:“请夫差迁到甬江以东,让他管理一百户人家。”夫差不愿意接受被灭国的屈辱,自杀。

吴王夫差因为即位后对外用兵三战三胜,变得骄傲,迷信武力,主骄民疲,最后导致亡国。在越国灭吴国的过程中,吴国打出来的盟主之位竟无半点用处,没一个盟友出手相助,想来也是咎由自取,在临死前,才想起伍子胥的良言。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夫差被越王勾践逼迫自杀后,勾践以伯侯之礼将他葬在城北阳山,让军士每人负土一筐,遂成大冢。

灭吴国之后,越国已成为地跨江、淮的东方大国。越王勾践率领军队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与齐、宋、晋、鲁等国诸侯会盟。各国都听越的号令。周元王正式派人赐给勾践祭肉,命他为霸主。此后,勾践为长期称霸中原,迁都琅琊(今山东诸城市)。

虽然越国已成为霸主,但面对楚国还是有些被动。《史记》记载:“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当时越国兵力横行中原,却将吴国让各国给瓜分了,勾践其实也不愿意,但他审时度势,不得不这么做。

一方面因为没有好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让吴越融合的文化感召氛围,吴人对越国的管理激烈反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越国实际上都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中。在勾践灭吴之后,越国也没有实行中央集权制,而是大力推广分封制,"仅据《越绝书·记吴地传》的记载,当时封在吴地的越国君王就有宋王、摇王、荆王、干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政治制度的落后使得越国在迁都于姑苏后陷入"越人世弑其君"的内乱之中,中央王权也被权臣所取代,加剧了越国的衰落。

另一方面因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教训就在眼前。自己趁吴国兵力北上分散各地之际而灭吴,而自己的旁边,也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敌人,那就是楚国。吴亡前,楚、越一直都是联盟,共同对抗吴国。现在越取吴而代之,楚国自然十分警惕,二国可能都在找机会伺机吞掉对方。越国在中原举行的称霸会盟,楚国就没有参加。句践的外孙楚惠王深感威胁,遂出兵跟踪越军,欲与其瓜分吴地。句践此时还没有和楚国打硬仗的打算,遂将淮水上游五百里地盘割让给楚国,又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算是用土地换取了诸侯对他霸主地位的认同。

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韩非子》

所以说:吴越争霸,勇士大伤,楚国得利。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楚国的威胁让勾践将吴国在中原侵占的领土分还给各国。

勾践之后,越国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因为越国致力于北方争霸,而忽视了对吴地的控制,吴地的反叛势力和复辟势力越来越嚣张,越王翳便在吴国故都姑苏设立新都。但在新都,越国宫廷发生政变,太子弑君,而群臣诛太子,最终“吴人立子错枝为君”,可见当时吴人在越国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大。这之后,吴国势力和越国势力围绕王位不断发生战争,越国宫廷政变迭起,连续三代越国国君被杀。

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变法,越国一直陷在内斗之中,原的霸主地位也难以维持,尤其魏国、齐国率先变法,国力强劲,齐国与越国直接接壤,两国频繁爆发战争。越国在琅琊的都城也难以为继。

吴王夫差为什么自毁长城,不仅不听伍子胥建议,还杀了伍子胥?

越王勾践为什么自毁长城,不仅不听大夫文种建议,还杀了大夫文种?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有这样记载:

鲍子与悼公有郤,不善。四年,吴、鲁伐齐南方。鲍子弑悼公,赴于吴。吴王夫差哭於军门外三日,将从海入讨齐。齐人败之,吴师乃去。晋赵鞅伐齐,至赖而去。齐人共立悼公子壬,是为简公。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陈乞以诈术胁迫鲍牧,立公子吕阳生为君作为傀儡,是为齐悼公。

鲍子与悼公有矛盾,关系不睦。四年(前485),吴国、鲁国伐齐国南方。鲍子杀死悼公,向吴国报丧。吴王夫差按礼仪在军门外哭吊三日,将要从海路进军讨伐齐国。齐军战胜吴军,吴军撤退。晋国赵鞅伐齐,到达赖地后撤军。齐人一致立起悼公之子壬为齐君,就是简公。

虽然齐国和吴国有斗争,但齐国的臣子,因为和国君关系不好,就把国君给杀了,并通报吴国,跟吴国有争斗的齐国国君已经被杀了,请求停战。基于对君臣关系相似的体验,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对齐国的问题是有共识的,他们心里更加震动的是齐国臣子对齐国国君随意宰割的做法。

所以当得知伍子胥,文种和齐国的臣子有交往,并对反对攻打齐国达成共识,尽管他们的理由是不打齐国对本国有利,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还是不能容忍,将他们杀死。一次伍子胥带上儿子出使齐国。齐国各界听说伍子胥和夫差不和,难以共事,劝伍子胥留在齐国有发展前途。伍子胥长叹一声,说自己叛了楚又叛吴,吴国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于义士不取。于是把儿子留在了齐国,自己回吴国去了。

纪念伍子胥的伍相祠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听说伍子胥有一子被托付于齐国的鲍氏,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中记载:越王攻吴王,吴王谢而告服,越王欲许之。范蠡、大夫种曰:“不可。昔天以越与吴,吴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祸也。以吴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许也。“太宰嚭遗大夫种书曰:“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大夫何不释吴而患越乎?“大夫种受书读之,太息而叹曰:“杀之,越与吴同命。”

公元前379年,越王翳在齐国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将都城从琅琊迁回姑苏,公元前306年,越为楚所灭,从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变成一团散沙,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钱塘江以东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吴越争霸皆入楚。后来楚国人迁都于此地,吴越故地还成为了抵抗大秦帝国的最后根据地。

归根结底,越国只是个凭军事起家的新锐霸国,其根基不稳,人口不足,制度弱后,一杀夫差则失去了部分吴人的支持,二杀文种又吸引不到外邦人才,其国力也无法支撑其广阔领土,反而使得于越各部离心离德,它的辉煌,注定昙花一现。

越王句践剑

两千多年后,越王句践自作用剑和吴王夫差自作用矛先后在同一个地方(湖北江陵望山)出土,这个地方在楚都附近,这两把神兵应该是楚灭越时的战利品。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