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蒋介石”清代一尼姑还俗,嫁给大22岁的丈夫,其儿子成天下闻名的总统!

“蒋介石”清代一尼姑还俗,嫁给大22岁的丈夫,其儿子成天下闻名的总统!

时间:2022-10-04 15:15:51来源:纵横史馆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纵横史馆的《清代一尼姑还俗,嫁给大22岁的丈夫,其儿子成天下闻名的总统!》,希望大家喜欢。

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当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隐忍奉献的角色。

她们多数能吃苦、愿做绿叶衬红花,特别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献出一切。

歌德曾经说过:“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在晚清时期,有过这样一位女子,她既坚毅又聪慧,她的一生可以说是从未缺少过磨难和坎坷,命运左右着她未来,她却从未向命运低头。

歌德

她的一生经历过三落一起,两次嫁人,还曾经出家为尼,第二任丈夫年长她22岁,他们的共同孕育的儿子,后来成为了闻名天下的总统,不过这种闻名,是以恶名著称。

她波澜起伏的一生是那个时代无数女子的缩影。

她叫——王采玉。

王采玉

书香门第,家道中落

清朝同治年间,王采玉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其祖父是一个九品小官。

可是,在王采玉出生后,她的家族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她父亲年轻的时候也饱读诗书,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却屡次落地。

父亲屡试不第,还耗费了家中不少银钱,加上不愿下田劳作,家中情形每况愈下。

在王采玉小的时候,家境尚可,她父亲便会教她一些诗句,因此,王采玉肚子里也有些墨水。

她还十分擅长女工,针线活做得非常好。

眼看家里的境况越来越差,母亲对她叹气:“你父亲不理俗事,弟弟们一个嗜赌如命,一个身体又不好,这可怎么是好呀!”

王采玉觉得站出来挑起家庭的重担,她依靠自己擅长的女工每日替人纺纱织布。

由于王采玉心灵手巧又踏实肯干,她真就独自撑起了一个家。

此时的王采玉已经初具后期的风采,坚韧而又富有生气的品质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在那个年代,女子再能干也是要嫁人的。

就在王采玉18岁的时候,由父母一手包办,她嫁给了20里外的一个姓竺的长工。

婚姻不幸,遁入空门

竺某尽管家庭环境不怎么样,但是他算是个比较能干的长工,干了几年活手上也颇有积蓄。

王采玉的父亲认为自家今时不如往日,这个长工能干活有收入,女儿如果嫁过去应该过得还不错。

不过他最后还是问了一下王采玉的想法。

王采玉看到家庭负担如此之重,表示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最终还是答应嫁给了姓竺的长工。

这对夫妇刚开始相处得还不错,竺某也确实很能干,没有让王采玉饿过肚子。

可是王采玉毕竟算是读过书的女子,对方只是个长工出身,二人自然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时间一长,矛盾就越积越多。

竺某虽然勤劳朴实,可是脾气实在不算好,一点点小事就会令他暴跳如雷。

而王采玉也是家中父母疼爱的长女,自然不能无条件地容忍丈夫肆意的发脾气。

谁知道这个竺某,不仅脾气不好,还喜欢动手打人。

王采玉哪里受得了这个,每次被打骂就回娘家同父母诉苦。

每当这时,竺某就回主动低头去岳父家将妻子结回来,岳父母一边教育女婿要爱护妻子,一边宽慰女儿好好过日子。

磨合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小夫妻两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竺某的脾气也没有那么暴躁了。

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产下一子,夫妻二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本来要是这日子好好的,也就没有后面什么事了。

天有不测风云,王采玉的孩子才几个月大就因为突发的急症而早早夭折。

不仅如此,就在那一年的秋天,霍乱席卷了他们所居住的村庄,竺某被感染了瘟疫,没多久也离开了王采玉。

本来夫妻二人逐渐步入正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王采玉却在短时间内接二连三受到打击。

儿子和丈夫的离去让她深陷痛苦,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当时的人们还有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周围关于她所谓“克夫克子”的传言愈演愈烈。

这种不负责任的流言再一次刺激了王采玉,令她处于崩溃的边缘。

寡居的王采玉既无产业需要打理,也没有亲人的羁绊,她孑然一身了无牵挂,不想被留言所困,她第一次有了遁入空门的想法。

后来王采玉因父亲去世回到家中,此时家中上有中年孀居的母亲,下有两个十几岁的弟弟,尚未成人。

父亲不在了,这三人吃饭都成问题。

此时的王采玉不堪忍受外面的流言蜚语,下定决心回家与母亲和弟弟共同生活。

为了能活下去,王彩玉和母亲不仅要下地劳作,还要纺纱织布,缝补衣物贴补家用,王采玉还曾到大户人家做帮佣,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在王彩玉得知居住的葛竹村附近有一间小型尼姑庵后,想要出家的念头再一次迸发出来。

这些年来,王采玉早已深深领教了封建社会身为寡妇生活的辛酸,饱尝了流言蜚语的诋毁,她这次出家的念头十分坚决。

可是哪个母亲愿意让自己风华正茂的女儿出家为尼,对人世绝望彻底斩断红尘呢?

最终,在母亲的极力争取下,王采玉决定带发修行。

所以说,父母之爱儿,则为之计深远。

也正是由于母亲坚持她留下头发,才有了她的第二段婚姻。

王采玉正式搬到尼姑庵生活后,她将这里收拾妥当,利用庵内的一小块地种点东西,自给自足不说还常常送菜给母亲,其他时间都用来吟经诵佛,日子虽然清苦,她却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祥和。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年,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的到来令王采玉的内心掀起了波澜。

看似福气绵薄,却是贵子可期

那是一个和平日看起来没有区别的日子,一位看相的先生来庵中。他颇为仔细地观察了这名年轻的尼姑后,直言王采玉面带福相,可得贵子,人到晚年将会风光无限,待在庵中不如另寻良人。这位经验丰富阅人无数的老油条算命先生说得是真的吗?

他说的仅仅是深谙他人内心而随口而出的奉承话吗?显然事实证明这位算命先生还有些真本事。

一个盐铺的老板老板蒋肇聪中年丧妻,家中还有嗷嗷待哺的子女需要照料。

蒋肇聪幼时也曾读过几年书,为人精明强干,做生意也是一把好手。

店里的账房就动起来帮老板找续弦的心思。

自古人们就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这名帐房刚好是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

为了能促成这门婚事,王贤东专门向东家告假去做堂妹的思想工作。

他先是介绍了东家的家庭情况和条件,然后语重心长地对王采玉说道:“采玉呀,你看你还这么年轻,就寡居在此庵中,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来日方长啊!”

王采玉听了堂兄的劝说,有想起来算命先生的断言,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说:“我还需同母亲好好商量。”

王贤东见堂妹犹豫再三,认为王采玉其实是有些心动的,可能内心还是有颇多顾及,于是决定再添一把火。

他马不停蹄地感到王家与王母商谈此事,王母本就不同意女儿出家,如今有这样一个机会摆在眼前,决定劝说王采玉顺从天意。

1886年,23岁的王采玉正式还俗再嫁。

看起来,在度过了长时间的寒冬蛰伏之后,王采玉似乎迎来了她的春天。

不过想要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富裕家庭当中,作为继室的身份将方方面面打理妥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王采玉本身性格就好,既能干又勤快,帮助丈夫打理生意,细心照料年迈的公爹,关心爱护继子继女,关照店铺里帮忙的伙计,甚至连左邻右舍都对她连连称赞。

有了这样一个明理能干的妻子,蒋肇聪也十分省心,夫妻感情越来越好。第二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这个孩子就是应了算命先生那句“贵子可期”,一朝权倾天下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没多久,王采玉又诞下儿女。

看似幸福唾手可得,可是隐藏的命运之手从未放过她。

1894年,公爹与世长辞。

第二年夏天,丈夫蒋肇聪被感染时疫,回天乏术。

家庭的重担再一次落在了王采玉的身上,这一年,她32岁。

尽管十多年前王采玉早已承担过家庭的重担,但是这一次她还能扛过去吗? 面对苦难,永远微笑在嫁入蒋家后,王采玉一直在帮丈夫打理店铺,生意上的事情似乎能够应付。

但是王采玉的继子害怕她独占店铺,常常在店里因为一点小争执大吵大闹。

王采玉早就看悟透了人生,她并不在意这些身外之物,只想将孩子们平安抚养长大,她很快同意了继子分家的要求。

参照当时农村的习俗,店铺全部归长子所有,王采玉和她的儿女只得到了3间祖屋、30亩田地和一片竹山。

条件虽然不好,王采玉却认为能养活孩子就足够了。

命运却总喜欢给王采玉带来“惊喜”,这一次只有“惊”,没有“喜”。

分家后的4年之内,王采玉的小女儿和小儿子相继夭折,她抱着孩子渐渐冰冷的身体哭都哭不出来。

她的大儿子蒋介石走到母亲身旁,蹲下来紧紧偎依着王采玉说:“母亲,你还有我。”

岁月似乎曾把所有能够想得到的苦难都加诸她头上,可是她却凭着自己的坚韧一桩桩一件件地承受了过来,不曾绝望,也从未低头。

内心坚毅的王采玉再一次站了起来,她将自己的人生期望全部放在蒋介石的身上。

不知因为他现在是王采玉唯一的儿子,更是因为当年的那句预言。

蒋介石小时候十分顽皮,可以说调皮的有些让大人头疼了,邻居们都认为这个孩子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王采玉却坚信儿子一定会出人头地,她用尽心思教育儿子。

蒋介石6岁的时候,王采玉就把他送到私塾去读书。

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儿子,王采玉一旦听说那里有名师,就赶紧带着儿子去 “拜师”。

经过多年求学,蒋介石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四书五经,还在县城的两所学堂中接受了新式教育。

反观王采玉,为了能让让儿子静下心来学习,家里的事情从来不让儿子操心,自己再苦再难也咬牙挺过去。

天下知子莫如母,只有王采玉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并没有被旁人的褒贬所左右,而坚信自己的儿子能成大器。

在她看来,幼时顽劣并非全是坏处,倘若培养得好,正是这种小时候不太安分的少年长大后往往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引导和培养。

所以她安静下来好好反思着儿子未来的路。

在母亲的建议下,王采玉觉得给蒋介石娶个媳妇好好管管她。

最开始,她请媒人向堂妹蒋赛凤家提亲,蒋赛凤不仅一口回绝还满口怨言。

王采玉听了媒人的回复后恨恨地说道:“堂妹你把我的阿元看成一条虫,我还偏就要让你看看,阿元定能娶个好媳妇。”

最后,王采玉拜托表哥陈春泉说媒,娶回了世交毛鼎和的二女儿毛福梅。

1901,14岁的蒋介石和19岁的毛福梅喜结连理。

王采玉这位伟大且目光长远的母亲再次展示了她不同于他人的一面。

她将新媳妇送到县城的女校求学,不仅能让小夫妻团聚,还期望毛福梅今后能在蒋介石的成功之路上做好贤内助的角色。

一方面蒋介石母子在当地受尽清政府剥削与欺辱,另一方面由于一直在县城里接受新式教育,面对革命的浪潮,年轻的蒋介石受到极大的震撼。

他主动剪去发辫,决心出国留洋去接受更先进的教育。

他的决定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亲朋好友们纷纷上门相劝,让王采玉规劝儿子,不要做这么“出格”的事情。

但王采玉却很赞成儿子的做法,她鼓励儿子奋发图强,做出一番事业,她相信蒋介石的选择,也相信自己的儿子将来定能出人头地。

尽管不舍得儿子远渡重洋离开自己,但她还是很坚定地为儿子筹措学费,准备送儿子出国。

这就是王采玉不同于普通女人的地方。

苦难让她睿智而有富有远见,曾经的出家经历让她能超越常人,超越世俗的看法做出智慧果断的判断。

对待媳妇,王采玉也超出了那个时代妇女的眼界。

有一次,蒋介石探亲返家,在与妻子争执的过程中导致毛福梅流产。

王采玉得知后非常生气,她一反常态地痛哭流涕,一边诉说自己经历的苦难,一遍斥责儿子不孝。

吓得蒋介石赶紧下跪求饶,才平息了母亲的怒火。

王采玉一直做着他们夫妻二人的润滑剂,观察小夫妻的生活状况。

1910年,毛福梅终于生下来她和蒋介石的长子。

之后蒋介石的人生虽略有起伏,却也一直在往上走,最后还成为了世人皆知的总统。

没过几年,积劳成疾的王采玉终于病倒了,庆幸的是,儿子蒋介石正因处境不如意待在家中韬光养晦,得以侍奉汤药,陪伴了王采玉最后的岁月。

1922年6月14日,在老房子里,王采玉终于闭上眼睛,告别了这个世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