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书房”清代此机构虽不是正式衙门,但入值之人,皆为皇帝心腹百般受宠

“书房”清代此机构虽不是正式衙门,但入值之人,皆为皇帝心腹百般受宠

时间:2022-10-16 07:06:43来源:历史晓古今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晓古今的《清代此机构虽不是正式衙门,但入值之人,皆为皇帝心腹百般受宠》,希望大家喜欢。

清入关后,在宫廷内先后设立过两个书房,一个称上书房,一个称南书房。上书房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南书房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即内廷翰林的值班办事处。因其在懋勤殿之南,故而称南书房。

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不过它仅仅是一个内廷机构,并未引入国家的正式编制,因此人员也无固定的限制,更无成文的职责规定。按康熙帝自己的解释为:“朕经常看书写字,近臣之中并没有博学之士和善于书法之人,以致讲学论道不能应对。今在翰林中选博学多能善于书法者二人,常侍左右,讲究文义。”

由此可知,南书房的主要作用是为皇帝读书治学充当顾问,其主要任务主要有以下四项:

第一,为皇帝讲经说史,或在研究精义时提供咨询。君臣之间在谈论学问之余,有时也会涉及治理国家的大事,康熙与张英就经常探讨这样的问题。

康熙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上午,康熙帝召见张英谈学习体会,对他说:临民以主敬为本,昔人有言,一念不敬或遗四海之忧,一日不敬或以致千百年之患。大概城与敬,是千圣相传之学,不越乎此。

张英回答说:诚与敬相辅相成,而诚又是敬的根本。没有私心杂念才能主敬,稍有异念,则失误就会到来。关于用人问题,张英又说:才有所长,则必有所短。古人云,人不求备,但当于各取所长之中,又应看大节和小节。

康熙又说:今人受明朝陈规陋习的影响,积渐日深,情操洁己,难说办到。职守亦多至旷怠,很少忠于事业者。朝廷良法美意,往往施行未久,就给破坏了。朕常想循循善诱,使之改正,每患积重难还。

张英对答:人心风俗,是国家根本,但恶习非一时所染,那么想改变也不容易。惟我皇上事事常用鼓舞之法,用潜移默化之法,就会转变人心及社会风气。

从康熙帝与张英的对答中可以看出,南书房的文学侍从为皇帝讲解经史,探求治道的一个侧面,主要是在学术,兼及现实社会问题,只是坐而论道,不参与具体的事务处理。

第二,为皇帝编纂书籍。清代开国初期的皇帝,都喜好召集文人编纂书籍。早在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就设文馆,命达海翻译经史,编纂国史。清世祖福临入关后,又议修《明史》,诏求遗书,敕撰易经通注、孝经注等书。康熙嗜书如命,组织编定群书,亲自为之作序,指示大纲,不下百余种。

康熙帝常在内廷的蒙养斋设局修书,南书房中的翰林往往参加编书。当时的起居注官无不感叹说:“时召儒臣入南书房,凡古人文辞,有关治理者,编纂成帙,充溢几案。从来古文向学之盛,现在才达登峰造极的程度。”

第三,听政之余,陪侍皇帝搞文化娱乐活动,如赋诗唱和,书法临摹,古画鉴赏,乃至钓鱼赏花、侍宴伴游等等。康熙帝十七八岁读书过劳,至于咳血,还不肯罢休。业余游艺,临摹有名大家手卷多至万余。手写寺庙匾额,多至千余条。

吟诗作赋,是南书房翰林们经常的课题。或是皇帝的作品,要词臣们颂扬唱和;或因政事、节假日,皇帝要他们作诗歌颂太平盛世;或皇帝批阅古人诗赋,与侍臣讲论心得体会。做诗或品评诗歌,是康熙的一大爱好,而且他个人的作品也很多。

第四,为皇帝整理、誊抄或代写一些文字资料或撰拟特颁谕旨等。

综上所述,南书房翰林作为内廷文学侍读,主要是在皇帝退朝之后,陪侍皇帝讲读经史,谈古论今,或从事文字翰墨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和侍读官员之间,还结下了很深厚的情谊,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其中最受宠的是张英、高士奇二人。

在南书房成立的初期,讲经史,一般是召张英侍值;而研究书画诗文,则由高士奇入值;编纂工作,主要是陈廷敬、叶方蔼等人。需要说明的是,清代的中央机构一般都是满汉复职制,惟有南书房基本是汉人,即使个别满人入值,时间也很短。从一点也充分证明了康熙帝“汉人学问胜满洲百倍”之言。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