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北宋”“三冗”非一夕之“功”:宋夏战争后暴露的巨大问题

“北宋”“三冗”非一夕之“功”:宋夏战争后暴露的巨大问题

时间:2022-11-01 18:45:56来源:小目标的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小目标的历史的《“三冗”非一夕之“功”:宋夏战争后暴露的巨大问题》,希望大家喜欢。

客观地说,仁宗朝庆历年间凸显的“三冗”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事实上,北宋自建立初期制定的一些政策,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中央财政负担过大的问题。以“三冗”问题中压力最大的“冗兵”问题为例,同唐代及以前实行的兵役制不同,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实行募兵制,基本依靠朝廷财政解决养兵问题的朝代。从宋初开始,朝廷就将作战部队统归禁军直属朝廷,留于地方者仅为负责地方治安的厢军、士兵等,这就意味着军队的开支直接压在了中央政府身上。此外,由于宋代军兵成为职业,以往交由地方或个人解决的家属赡养问题,也转嫁到了国家财政身上。同时,由于宋代为常备军制,军兵常年服役,国家也必须为他们提供一定晋升制度。随着服役年限增加,军资高、廩禄厚的军兵所占比重也逐渐会增大,支出也会增多。这些都是在募兵制度下必然产生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冗兵问题到宋仁宗时代尖锐化也和当时具体局势分不开。由于西北爆发战争,军队质量上难以和对手匹敌的北宋政府只能依靠数量对抗,因此不得不大规模扩军,但战争结束之后,这些招募而来的军队却难以裁减,就使得北宋军队总数呈现指数级增长:宋初的开宝年间(968—976),全国禁厢军总数还维持在37余万人,到庆历年间已经增长到126万左右。此外不容忽略的是,由于和辽、夏对峙,北宋必须在当时经济并不发达的河北、河东、陕西等地维持大军,这也在客观上加重了财政负担。早在西北战事爆发之前,河北70%的军需、陕西50%的军需就需要北宋朝廷从江浙、川蜀等地将钱、粮、帛筹集运到西北二边。宋夏战争爆发之后,朝廷向这里输送以及路途损耗就更成为天文数字。据担任三司使的蔡襄对庆历年间的军费开支做过统计,认为其总额能占当时北宋朝廷财政总收入60%到70%,最高甚至可能达到80%强。虽然其中可能有蔡襄为渲染危机而进行的夸张成分,但此时北宋全国军费已经超过国家财政开支半数,形成财政不健康的“冗兵”问题却是无法抹杀的事实。

《澄心堂帖》

实际上,仁宗朝中后期的诸多财政危机缘由类似,问题都发轫北宋建国制度设计的缺陷,在70多年运作中积攒了不少问题。在和平的情况下,朝野上下还勉强能裱糊过去,但一旦遭遇宋夏战争这种巨大冲击时,这些原有的系统毛病立马就会弊端凸显。“冗费”产生的另一大根源“冗官”更是如此。

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惩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的乱状,大力推行优待文人士大夫,打造了一套文官执政体系。为了鼓励这些文人士大夫为赵家王朝服务效忠,他们半是继承半是创新,为文官系统专门搞了许多新鲜花样,其中利用“差遣官”制度给文官分门别类,看菜下碟地提供胡萝卜,就是宋代统治者在官制上的一大创新。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