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康熙”为了完成既定的治河政务,用人做事,彰显了康熙的执政特点

“康熙”为了完成既定的治河政务,用人做事,彰显了康熙的执政特点

时间:2022-11-04 11:45:42来源:阿鑫历史说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阿鑫历史说的《为了完成既定的治河政务,用人做事,彰显了康熙的执政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康熙帝亲政后,视三藩、河务及漕运为三大政务,并将其书写在了宫中的柱子上,以示重视程度及办理的决心。康熙终其一生,确实在为这三件大事勤谨地忙碌着。“治河”,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更是既紧盯紧靠,又慎之又慎。

一、选用能吏,倾力施为。通过多方了解、核查,康熙诏令深明水利的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主持“治河”工程。靳辅,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隶属汉军镶黄旗,堪称清代水利工程专家。

同时,康熙任用浙江杭州人陈潢协助靳辅。靳辅发现了陈潢善治水的才能后,访求为幕友,并举荐给朝廷。靳辅的疏奏,大多由陈潢草拟。“治河”过程中的具体施工,也多由陈潢负责监理。

接受任命的靳辅,为了不辱使命,在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后,一天之内,曾接连八次上奏疏,向康熙提报治河策略。靳辅的“治河”方略,承继明朝潘季驯(明朝中期大臣、水利学家)的方法,其要点是:熟知把控整体情况,以达河运并治;疏浚河道构筑堤坝,以期束水攻沙;量入为出多开引河,以求“治河”实效。

靳辅重点治理的河道地域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的清口。在他与陈潢的督率下,民工们昼夜奋战,疏导水源,修堤筑坝,取得了显著的“治河”成效。但是,因“治河”过程中的某些难以完美之处,靳辅他们也遭到了一些臣僚的怀疑、弹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御史郭琇的诬告下,加之朝廷上的一些其他意见,靳辅被免职。

靳辅离职,于成龙接任了河道总督之后,康熙帝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曾特意宣召于成龙进京,问道:过去,你数说靳辅“治河”之法的不足之处,实际情况如何?于成龙听了有些惶恐地回道:我那时有些不顾实际主观妄言,现今正按照靳辅的办法去做。

这一问一答,可算作对靳辅“治河”方案的最佳结论。之后,康熙也肯定了靳辅的治河功绩。

二、整合意见,辩论裁决。针对“治河”过程中思路、方法上出现的不同意见,康熙能适时组织朝臣们商讨、辨析,以求取方案的实效性。

当初,河道总督靳辅与直隶巡抚于成龙在“治河”方略上持有不同意见。康熙没有妄加干预,而是让双方在乾清门进行御前辩论,各抒己见,彼此诘问。

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河水退后出现的田地的归属问题(是实行屯田还是由豪坤垦占?);其二,导河入海的问题(开浚海口还是修筑大堤?)。

关于屯田,于成龙认为:“屯田夺命产业,不能实行!”靳辅则说:“大出之田,作为屯田,抵补河工所用钱粮。因属吏奉行不善,民怨是实,臣无可辩,唯候处理。”

关于开浚海口,靳辅的意见是:开海口虽可泄水,但有可能引起海水倒灌。于成龙的看法是:如果加高河堤,一旦决口,堤坝下面的无数百姓将葬身鱼腹!

在争论难以达成共识、康熙也不能决断的情况下,康熙又命家乡临河的在京官员,为朝廷搜集、提报相关情况。然后,将各方的意见交给九卿会议裁决。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组织朝臣们进一步商讨治河的方法、途径。为了确保方案的实效性,从正月到十二月,整整一年的时间,经过翔实地调查、严谨地论证、实际地验证等环节,才做出相关决策,真可谓慎之又慎。

三、亲力亲为,实地查勘。为了弄清黄河的地理地势状况,康熙帝派侍卫探察黄河的源头,一直到星宿海,往返行程一万多里。之后,康熙命人根据掌握的相关情况绘成舆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过实际踏勘而绘制黄河地理形势图。

同时,在“治河”过程中,康熙帝通过南巡或选派大臣督察河工,随时掌握“治河”的情况。康熙帝还曾带着皇太子及皇四子、五子、八子、十四子、十五子、十七子,亲自巡查永定河北京通州段的河堤,并命各位皇子分钉木桩,学习使用检测仪器,测量记录数据。

为了“治河”,康熙帝可谓煞费苦心、倾心注力,不厌其烦地征求意见,以求取最佳方案;甚至亲力亲为,了解掌握河渠水道的情况,以更好地指导“治河”工作。这都充分体现了康熙执政的既“勤”且“慎”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九·列传六十六》、《清史稿·河渠志》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