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

时间:2021-04-07 01:36:18来源:黄埔信息网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老子的《道德经》,今天我们来分享老子的治国理念,从57篇到61篇,这几篇其实都是老子治国理念的阐述。

《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家思想的智慧,你读懂了吗?

在第60篇中,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大概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要像烹小鱼一样谨慎小心,我们都知道,在煎小鱼的时候,我们不能常常去翻动它,常常翻动的话小鱼就会碎掉,老子在隐喻说,治国也是一样,不可以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人民就会不堪其扰,国家就会混乱,这句话非常形象,也和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无为”是一脉相承的。有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其实也是一种有为,但其实,道家思想是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做,不枉为的意思。

那为什么要像烹小鲜一样治理国家呢?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大概意思是说,天下的禁忌太多,国家的治理和干预太多,人们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安心工作,生活也会陷入贫困。人与人之间的权谋愈多,治理国家的人互相钩心斗角,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在上位者的技巧太多,人们就会去效仿,大家都耍小聪明,邪恶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法令过于严苛,束缚人们的自由太过份了,谋生就会困难,盗贼也会愈来愈多。这和老子之前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是类似的意思。治理越多,民众反弹就会越厉害,所以要掌握一个度,做到一切看起来都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一样,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西方思想讲究精确性、严谨性,以理性为主导,是一种“数”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思想讲究实用性、现实性,以经验为主导,是一种“度”的思维模式,凡事有度,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

《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家思想的智慧,你读懂了吗?

关于“无为而治”的准则,老子提出了“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四个理念,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统治者无为,人们自然会自我化育;统治者好静,人们也自己走上正轨;统治者无事,人们便自求多福,创造财富;统治者无欲,人们也就自然朴实。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理想武断,正是大多数人间不平等与残暴的根由。”,老子反对为政者肆意妄为,过度治理,统治者应当“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采用不过度干涉的治理方法,反而更能刺激民众的自发性。

《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家思想的智慧,你读懂了吗?

其实这种治理思想,也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所推崇的思想,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代表哈耶克的经典著作《致命的自负》里面就系统阐述了这种治理理念。所谓“致命的自负”,其实就是“理性的自负”,或者是说有人人们过度理性,过度自信,而对国家和经济采取了过度干预的一种错误认知。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计划和过度干预,因为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类自信自己的理性可以战胜自然,创造一种合理的秩序,而哈耶克对此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大部文明成果,都并非理性的产物,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比如语言、文字、道德、法律等等,这些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都不是人类理性规划出来的,就像哲学家大卫·休谟说的:“道德规则不是我们理性得出的结论”。

《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家思想的智慧,你读懂了吗?

人类总是对自己的理性充满自信,总是希望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干预和规划,但实际上往往适得其反。哈耶克反对理性,崇尚自由,我们通常理解的“自由”是一种完全放任、为所欲为的自由,但实际上,哈耶克这里,真正的“自由”不是一种“本能式”的放任自由,而是一种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间的状态,哈耶克称之为“扩展秩序”,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秩序”, 这其实和老子及道家思想在2000多年前所推崇的“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是非常类似的。

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治国者无为而治,国家看起来混浊不清,但其实民众生活安定,自然淳朴。治国者有为而治,国家看起来条理分明,但其实民众不堪重负,反而道德缺失。所以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幸福里面,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得失祸福的循环,是没有一定的,谁究竟说得清楚呢?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