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地震等级(地震)

地震等级(地震)

时间:2021-06-13 10:05:05来源:黄埔信息网

地震等级(地震)

地震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是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地域辽阔,有多条地震带分布,是地震频发的国家。

地震的致灾危险性评估包括强度和频率两个方面。其中,强度可由震级和烈度两个方面考量;而频率也对应地有震级频率、烈度频率等。

地震震级是表征地震大小或强弱的指标,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度量,它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国际上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其定义由1935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给出。

地震烈度是指在特定地点所感受到的地震强烈程度,是某次地震对某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随距离震中的远近不同,烈度就有差异,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就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烈度就越高。

一般有两种观点描述地震烈度等级。

1.基于实际感觉的观点

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根据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地貌变化特征、地震时人的感觉、家具动作反应等对地震烈度进行区分。除了日本采用从0度到7度分成8等的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烈度表、少数国家(如欧洲一些国家)用10度划分的地震烈度表外,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采用分成12度的麦氏地震烈度表。下表为我国1999年公布的地震烈度表。

小常识:地震烈度的等级

2.基于工程的观点

(1)以加速度为基础的地震强度。对于弹性不大的构造物,地震对这类建筑物和土木构造的影响主要决定于最大加速度。对于弹性构造物,如烟囱、高层建筑物、高拱坝则不能只考虑最大加速度,地动的频率、位移、速度和波形都有关系。通常用地震最大加速度值和重力加速度值之比值来代表。

(2)以速度为基础的地震强度。Neumann曾根据美国的地震数据推导强震记录和观察地震损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地震损坏和加速度大小及周期均有关联。波谱强度(spectral intersity,SI)后被提出用来衡量这一振动能量。

小常识:地震烈度的等级

本文由石卉摘编自袁宏永等著《突发事件及其链式效应理论研究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有删减。

小常识:地震烈度的等级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