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丹书铁券”皇帝要处死开国功臣,功臣掏出免死金牌,皇帝:反面的字看清了吗

“丹书铁券”皇帝要处死开国功臣,功臣掏出免死金牌,皇帝:反面的字看清了吗

时间:2022-07-31 07:05:43来源:娱乐有点点乱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娱乐有点点乱的《皇帝要处死开国功臣,功臣掏出免死金牌,皇帝:反面的字看清了吗》,希望大家喜欢。

影视剧常常有这样的情节:大臣或皇帝的子女犯了什么大事,总是有恃无恐,等到要下罪责的时候,就掏出什么“免死金牌”“丹书铁券”,然后他们就不用死了,即便是被拉到了刑场,远远的还有人纵马而来,大吼一声“手下留情”,然后又亮出自己的免死金匮,然后他们又借着别人的免死符不用死了……这一切都显得很刺激很爽快,但在历史上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为什么?

还得从这个“免死金牌”说起,它源于汉高祖刘邦,当初建立汉王朝之后,他为了稳定自己的功臣,每个人都发了一块“丹书铁券”,然后装在匣子中再放在宗庙里面,所以其实它的作用在最开始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是可以免死用的,它只是相当于一个“奖状”,或者说就是升官的一个表现,功臣的一个象征,所以在当时还是有很多人死在刘邦的手中。

直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因为他经常时不时就要发“金书铁券”,而且还有不少的大臣特意找他要,于是它渐渐变成了一个护身符的意思,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没有免死的意思,只是大家觉得有了这个就说明皇帝对自己比较信任,也就同时说了自己不那么容易死,而皇帝也不会轻易就让自己死,所以就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但事实上该杀的他还是杀了,自己的太子都没有放过。

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功能,公元前897年唐昭宗赐给彭城郡王钱镠的金书铁券明确写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也就是说钱镠可以9次不死,而他的子孙可得3次不死,之后这个金书铁券经过了宋太宗宋仁宗宋高宗都还在,而钱氏也成为了一个延续好几代的大族,但是这张铁券肯定也失去了最初的作用,每个皇帝都要看它一眼,不过就像我们现代人看文物一样的感觉,稀奇而已。明代的时候关于丹书铁券的制度就比较完善了,不会皇帝想给就给,而别人想要就能要到,但是这时候皇权也是高度集中的时候,况且明太祖是个多疑的人,而后代又是个孱弱的主,这丹书铁券有跟没有是一样的。公元1370年朱元璋赐予了34人丹书铁券,其中就有李善长,但是李善长牵扯进了胡惟庸案,这个从滁州一直跟到建国的元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忌惮。

当时是公元1390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为犯了事,朱元璋想要处罚他,但是也没有那么想,然而李善长一直不停求情,搞得他烦不胜烦,干脆直接将人给抓了起来,结果这一抓竟然被他知道了这丁斌以前是胡惟庸的奴仆,他供出来了李存义和胡惟庸的往来了,而李存义居然供出了李善长,朱元璋那么讨厌胡惟庸,当时就杀了那么多人,自然也不会放过李善长,很快他也被以谋逆罪抓了起来。

面对这样的朱元璋,李善长掏出了丹书铁券,但万万想不到朱元璋却冷冷一笑,说:“你看看背面那行字是什么!”,李善长失魂落魄的一看,却原来写着“除谋逆大罪之外”,顿觉死期将至,而朱元璋大手一挥,李善长全家70多口人无一幸免,全部都被诛杀了个干净。所以其实早在之前他就定下了两个规则:1是谋逆不宥,2是免死1次,不荫及子孙。所以丹书铁券什么的根本没有用,还是皇帝说了算,

到后来的清朝就更没有什么免死一说了。而虽然都爱讲“君无戏言”,但这其实只是大家知道皇帝如果常常“烽火戏诸侯”的话,国家和人民已以及大臣又会有什么下场,所以想要以道德来约束皇帝,但皇帝的权力那么大,仅仅只是用道德来约束怎么可能?那么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昏君了。所以丹书铁券注定没有什么用处,皇帝想杀的怎么都会死,他只需要想一个让文官不会怎么骂他的手段,就可以了。

也因此历史上是不会出现动不动就掏免死金牌,还有动不动就喊“刀下留人”的情况的。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