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军阀”为何五代十国盛行收养假子?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军阀”为何五代十国盛行收养假子?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时间:2022-08-04 08:15:36来源:华子爱娱乐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华子爱娱乐的《为何五代十国盛行收养假子?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希望大家喜欢。

所谓假子,系收养非亲生的儿子,指的是基于虚拟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异性间亲密的父子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异姓之间的收养关系。在封建社会中的五代十国时期,

十分盛行广泛收养假子的社会制度,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深刻影响到了当时的

纲常秩序,甚至于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五代之乱象。导致五代时期假子风气出现的原因有许多,下面,本文就将论述

五代十国收养假子风气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根源。

历史根源——血缘政治外衣下的假子现象

1、宗族继承思想根深蒂固

假子亦称义子、养子,假子现象亘古有之,起源于中国传统的

宗族继承思想。在我国古代,人们收养子女多半是因为

无子或没有生育能力,为了延续宗族血脉,让自己老有所依,收养孩子作为唯一一种弥补家庭遗憾的方式并不少见。

但是由于

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与宗族观念的影响,为保障宗法制的血缘要求,人们在收养假子之时多在

同姓宗族之间作出选择,要么选择外甥,要么选择侄子,这样一来在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便存在着亲属间天然的

亲切感,更加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五代时期收养假子成风,究其历史根源,也正是来源于宗法制度。

虽然在

《唐律疏议》中特别规定不可以收养异姓男子,但在五代时期,不仅收养假子的情况较前代数量众多,由于

现实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收养异姓男子的现象,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经过唐末至五代以来的烽火洗涤,

世族大家的概念已经瓦解,并从一个以血缘贵族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进入到一个以实权贵族为重的社会,养子风盛正从侧面反映出了血缘贵族体系的旁落。

2、时局与军政的影响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假子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制度在当时盛行其道。在唐末藩镇割据的动乱局面中,各种

势力此起彼伏,不断拥兵自重,甚至逐渐开始摆脱朝廷的控制,蓄意

扩张势力,想要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一般彼此相互吞并讨伐,重分天下,以致废立皇帝如同儿戏,对五代

政治冲击剧烈。

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收养现象也被赋予了极其浓厚的

政治色彩。

《资治通鉴》有云:“

唐末宦官典兵者多养军中壮士为子以自强,由是诸将亦效之”。各大军阀将领为了扩大自己的军事政治后援,竞相收养各种骁勇善战、聪明机智的假子来扩充自己的力量,以更好地为将来的军事斗争服务。

例如

《新五代史》载:“

太祖所得骁勇之士,多养以为子,而与英豪战争,卒就霸业”,可见收养勇猛忠贞的假子确实能够帮助其养父成就一番霸业,因为收养勇猛之士,能够使得藩镇将帅各方面的势力更加均衡牢固,从而在动乱的局面中能够处于

优势地位,前所未有的假子之风就此出现。

当时的地方强藩大多蓄养有数量不等的假子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并构建起以假子为

主体核心的统治势力体系,作为其戍守一方、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

文化渊源——始于宗儒,濡染胡风

1、儒家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我国封建社会,受宗祧继承制度的影响,人们生儿育女带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即为了传宗接代,继承家业。这种思想自汉代被确立为儒家正统思想以后,就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且贯穿于以后的各朝各代的社会中,

这也是历代人们收养假子的初衷,五代十国自不被排除在外。

五代时期假子制度盛行的一大重要因素,便是受到儒家思想与宗法制下的

血亲观念的影响。人们之所以乐于形成这种拟制的血亲关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背负无后的

不孝罪过,其次便是为了延续香火,使宗族后继有人,此外,如上文所言,收养假子也是为了让自己有所依靠,不至于孤独终老,无法生存。

2、少数民族落后习俗使然

五代军阀收养假子风气的盛行与

少数民族习惯的影响不无关系。唐代由于胡风的影响与军事形势的变化,为培植军事势力而收养义子的风气日兴。

五代承袭唐代遗风,受胡人风俗的影响可谓深矣,收养假子更是成为地方藩帅笼络部属的强劲手段。

据史料记载,五代假子制度最初是在

胡汉杂居的河朔地区广为流行。众所周知,受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的是一种

落后的游牧文化,并不像中原地区的人民一样重视嫡庶、长幼、尊卑等封建

伦理道德观念,甚至有“

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

《隋书·突厥》)的习俗,可见北方胡人的亲属观念并未若中原那般清晰,许多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均为

少数族,这便成为五代假子风气得以盛行的又一根源。

此外,随着五代的大量征伐战争,

整个社会尤其是男性成员的死亡率极高,长者失其子女,幼者失其父母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大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使得五代风尚或多或少都带有了少数族的风气,因而在当时社会文化下的人们习惯于

收养外人为假子,以壮大本族势力范围,收养与被收养的现象在当时也因此得以广泛流传。

社会环境——借假子以巩固势力

1、政治角逐中的重要角色

⑴不堪一击的暂时性联合关系

迫于政治形势的需要,

军阀出于个人利益常常与他人形成暂时联合的关系,其中,以养父子关系最为常见。这种假子与养父之间既无

血缘关系,又无

抚养关系,完全是为了自身的政治势力而服务,是出于个人利益的短暂联合,相互之间很难真正信赖彼此,当双方的利益天平一旦倾斜或是出现更大的利益砝码时,其收养关系便随之土崩瓦解,其

脆弱程度可想而知。

《新五代史》中就有唐明宗李嗣源与其养子元行钦相互残杀的事例,后唐末年,身为假子的元行钦不仅背叛了自己的义父,还杀死了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璟,这般惨剧将五代军阀与假子关系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颠覆之前历代养父子间的人伦亲情,只是一味计较利益与得失罢了。

事实证明,五代时期大多数军阀与其假子名曰“父子”,实则是自欺欺人,仅仅只是或长或短的利益联合,一旦利益攫取完毕,

轻则将对方抛弃,重则反戈相向,联合政敌给予其致命一击。

⑵收养兵将,乐此不疲

上文中提到,

军阀们为满足争霸战争的需求,多选择笼络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人才作为假子,但是善将良才一方面往往都是可欲而不可求,另一方面真正可以被称为有才之士的人数量

太少,根本无法满足激烈的政治角逐的需求。于是,

军阀们开始自己有意地吸纳与培养部分年幼的义子。

这样一来,养父们便在实际上部分或全部承担起假子们的

教养之责,尤其是注重对义子军事与政治方面素养的栽培,由此,不仅军阀与假子之间的收养关系更加牢固,专项培养的军事政治人才也为各大军阀争霸天下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势力。

2、推表恩信的重要手段

五代十国收养假子的数目可谓庞大惊人,

《资治通鉴》有云:“爱州将杨延艺养假子三

千人”,虽然其中不排除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那些有权势的军阀及其假子人数之多。至于为何当时人们如此热衷于收养假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养育假子是一种

推表恩信,维系军心的重要手段。

对于军阀本人而言,为了笼络人心,培养一支长久忠诚于自己的亲信部队,最好的方式就是收养一众将士作为自己的假子,并将他们培养成自己的亲军,以达到“

以子为父”的效用。

由此一来,即使是身份低微的普通士兵,只要自身有足够的才干,为骁勇善战之士,那么便极有可能被位高权重的州将军阀收养,假以义子之名。“

养以为儿”,可以说是对兵将的一种鼓励与荣誉,被收为假子的士兵们往往犹如伯牙遇子期般怀有

感激之情,自然更加由衷地愿意为之效力。

结语

收养假子的现象源于中国传统的

宗族继承思想,假子制度在历朝历代皆有之,只是在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时代更加突出,不少军阀为了扩大势力,广收假子来笼络人心,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假子之风。可以说

假子在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朝代更迭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五代时期多元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假子的实质是军阀笼络战将豪杰的手段之一,但其对血缘纽带的冲击注定其只能作为一种短暂、特殊的历史现象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事实也证明,五代十国假子制度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终究慢慢消散,难寻于盛世之中。

参考文献:《隋书》

《唐律疏议》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