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皇太子”顽强的王保保:受元顺帝猜疑,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岭北击败徐达

“皇太子”顽强的王保保:受元顺帝猜疑,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岭北击败徐达

时间:2022-08-08 16:26:14来源:蜜桔谈娱乐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蜜桔谈娱乐的《顽强的王保保:受元顺帝猜疑,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岭北击败徐达》,希望大家喜欢。

据说,明朝时,对于有些小成就而自夸的人,民间有句谚语:“尝拿西边王保保来耶!”

意思是:你那么牛,去西边把王保保捉来呀。

王保保是元末骁将,曾经击败明初第一名将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心腹大患,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据说朱元璋有三件憾事,而未能生擒王保保便是其中之一。

王保保既然这么厉害,那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统兵北伐的时候,他在干什么?他在内斗。

那么,一个热衷于内斗的人值得朱元璋如此称赞吗?王保保之所以陷于内斗,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自保,根源或许在于元顺帝对于手握重兵之臣的不信任。

一、曾受元顺帝猜疑

如果王保保不去内斗将会怎样?也许,他将落得和脱脱一样的下场。

脱脱自幼在伯父伯颜家生活,元顺帝十三岁登基后,伯颜独揽大权,派脱脱监视元顺帝,没想到脱脱却力挺元顺帝,伺机铲除了伯颜,此时元顺帝二十岁。此后,脱脱被元顺帝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位列文武百官之首,并开始推行更化政策,当时元顺帝十分信任脱脱,可是这份信任仅持续了三年多,便以脱脱辞相告终。

五年后,脱脱再次被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变更钞法,治理黄河水患,镇压农民起义,在脱脱率百万大军围攻高邮的张士诚时,元顺帝听信谗言,削夺脱脱官爵,安置淮安路,不久,脱脱被下毒害死。

王保保的养父是元末北方起义军的死敌察罕帖木儿,元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王保保接替父职,统领其军,并于十一月,攻占益都,为养父报仇。王保保攻城的方式很特别,是通过挖地道攻入的,“帅兵围益都,穴地而入,克之”(《明史·扩廓帖木儿列传》)。

王保保此时可能很年轻,或许不满二十岁,朱元璋称他为“孺子“,”王保保,本一孺子,承李察罕余烈,骤得重权“(《明太祖实录》),叶子奇的《草木子》称他为“小总兵”。

王保保不仅继承了养父的职位和兵马,还继承了与孛罗帖木儿之间的矛盾。

元朝镇压农民起义的另一支地主武装由孛罗帖木儿率领,双方数次在山西一带争夺地盘,元顺帝下诏让他们和解,但是没人肯听,“初,察罕定晋、冀,孛罗帖木儿在大同,以兵争其地,数相攻”(《明史·扩廓帖木儿列传》)。

攻陷益都后不久,王保保便率军驻扎在太原,与孛罗帖木儿大打出手。

后来,他们之间的争斗还与元顺帝与皇太子之间的宫廷内斗掺和在一起。

御史大夫老的沙是元顺帝的母舅和支持者,丞相搠思监和宦官朴不花支持皇太子。老的沙被皇太子罢官后,逃到大同,孛罗帖木儿把他藏了起来。不久,在皇太子逼迫下,元顺帝下诏削夺孛罗帖木儿的官爵和兵权,孛罗帖木儿于是率兵进逼大都,皇太子逃走,搠思监、朴不花被处死。孛罗帖木儿撤兵后,皇太子回宫,令王保保讨伐孛罗帖木儿。

王保保大举发兵,夹攻大同,同时派部将白锁住率一万骑兵守卫大都。

孛罗帖木儿没理王保保,而是直奔大都,白锁住交战失利,保护皇太子逃奔太原。元至正二十五年三月,皇太子调集各地兵力,令王保保统兵讨伐,元顺帝派人袭杀孛罗帖木儿。九月,王保保护送皇太子返回大都,元顺帝只得任命王保保为左丞相。

由此可见,在这场内斗中,元顺帝并未始终如一地坚定地力挺哪一方,而是谁的兵力强,谁在内斗中胜出,他就支持谁,封谁为丞相。

王保保并非出身于大根脚(豪门世家),遭到朝中大臣的轻视,而且由于没按皇太子的意思逼迫元顺帝退位,皇太子对他心生不满,不断催他南下镇压起义军。无法在朝中立足,王保保请命外出治兵,挥师南下,元顺帝封他为河南王,统领天下兵马,代皇太子出征。

元至正二十六年二月,王保保到达河南后,没敢贸然南征,“时太祖已灭陈友谅,尽有江、楚地,张士诚据淮东、浙西”(《明史·扩廓帖木儿列传》),而是调关中的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列伯跟他一起南下,但是这四个人拒不奉命。

王保保感叹道:“吾奉诏总天下兵,而镇将不受节制,何讨贼为!”(《明史·扩廓帖木儿列传》),于是带兵进入关中,和他们打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元顺帝的态度是:多次催促王保保南下,那么问题是:元顺帝既然授予王保保总领天下兵马的权力,为何不在此时下旨给李思齐人等人,让他们听从王保保的指挥?

或许,在元顺帝看来,如果支持王保保调动李思奇等人,便有可能让王保保的势力膨胀到难以控制的地步,这是他难以容忍的。

王保保是元末实力最强、最骁勇善战,直到最后仍忠心耿耿的元军将领,为什么当时元顺帝没有对他充分的信任和倚重呢?

王保保的实力在与他人交战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的,准确判断一个人的能力,知人善任,是一件很难的事。朱元璋一开始便十分信任、倚重徐达,而元顺帝直至逃离元大都之前才终于认识到王保保的不可多得,或许,这便是二人的差距。

元顺帝对手握重兵的权臣似乎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先是脱脱,后是王保保,很难获得他的充分信任。这是为什么呢?也许,需要从元顺帝以往的经历进行分析。

当年,十三岁的元顺帝被接至京师准备即位时,因为权臣燕帖木儿的阻挠,元顺帝并未顺利登基,直至半年后燕帖木儿去世,元顺帝才终于登基为帝。成为皇帝后,元顺帝又在权臣伯颜的阴影下生活了七年,才在二十岁时与脱脱联手除掉了伯颜。在这七年中,伯颜随时有能力取元顺帝的性命,另立新君。

不像朱元璋那样对军队有着强有力的控制力,元顺帝所依赖的也许只有制衡之术和权臣的忠心,而权臣的忠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难把握,所以,他更偏重于制衡。在制衡的思路指引下,便会有意避免出现某一权臣势力独大的情形。

王保保此时已与李思齐势同水火,只要他带兵南下,便有可能被抄了后路,元顺帝无法保证王保保的后方安全。

或许,王保保认为,如果不去和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人争斗,他可能活不下来,就像脱脱那样。为了自保,王保保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兵力去对付内部的阴谋与对手。

可见,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内部的团结有多重要。

王保保和李思奇等人交战数百次,没有决出胜负,元顺帝下令罢兵,可是王保保打算打败他们之后,再挥师南下。

元顺帝开始猜疑王保保有异心,皇太子也对王保保怀恨在心,而王保保的部将貊高、关保背叛了他。于是元顺帝“削扩廓太傅、中书左丞相”,只保留河南王的爵位,让他的部将分领其军,而且皇太子在京师设立大抚军院,专门防备王保保,“总制天下兵马,专备扩廓”(《明史·扩廓帖木儿列传》)。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国号大明。

这年二月,元顺帝下诏“尽削扩廓官爵,令诸军四面讨之”(《明史·扩廓帖木儿列传》)。

徐达、常遇春率北伐明军趁机攻下山东,夺取汴梁。李思奇、张良弼见此情形,连忙派人与王保保和解,领兵退守潼关。明军逼近潼关,他们又向西逃走。

七月,貊高、关保奉元顺帝之命进攻王保保。

眼看明军日益逼近大都,闰七月,元顺帝改变了主意,下诏给王保保,告诉他可以按军法处置貊高、关保,而且下令罢大抚军院,恢复王保保的官爵,“令与思齐等分道南讨”(《明史·扩廓帖木儿列传》),但李思齐仍按兵不动。

这月二十六,王保保移驻冀宁(今太原),两日后元顺帝北逃,八月初二,徐达率军攻入大都。

十月初,汤和率军从泽州进军山西,与王保保在韩店展开激战,“明师大败”(《明史·扩廓帖木儿列传》)。

二、为北元成功续命,但终究无力回天

元顺帝北逃途中,令王保保夺取大都,王保保于是出雁门关北上,徐达决定趁虚进攻太原,王保保闻讯后急忙回师,双方在太原城西激战,最终王保保惨败,只带着十八个骑兵逃走。

洪武二年十二月,趁明军主力南返之际,王保保带兵攻打兰州,并且击败前来救援的明军。

朱元璋决定以牙还牙,派兵出击北元,洪武三年正月,与诸将商议:先攻打谁;诸将都认为应先追击元顺帝,“诸将皆曰:保保之寇边者,以元主犹在也,若以师直取元主,则保保失势,可不战而降也”(《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徐达率领,出击王保保,另一路由李文忠率领,追击元顺帝。

三月,在沈儿峪,王保保再次被徐达击败,而且比上次还惨,只带着妻子、孩子几个人向北逃,“至黄河,得流木以渡”(《明太祖实录》)。

面对这两次惨败,王保保没有一蹶不振,他越挫越勇,两年后,打出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难怪朱元璋称其为奇男子。

为终结北元的威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朱元璋出兵十五万,分成三路,令徐达率领中路军。王保保吸取前两次惨败的教训,假装战败稳步后撤,明军紧追不舍,深入漠北,补给线被不断拉长,明军将士在长途奔袭中疲惫不堪,王保保令部将贺宗哲屯集重兵,以逸待劳,在杭爱岭北围击明军,在广阔的草原上,蒙古骑兵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明军“大败,死者数万人”(《明史·扩廓帖木儿列传》)。

北元军队趁机反攻,不断派兵袭击沿边地带。面对北部边境的严重危机,朱元璋及时调整对北元的策略,暂时放弃主动进攻,改为积极防御,修筑城池关隘,把沿边百姓迁往内地,实行坚壁清野。

这样一来,王保保的进攻变得徒劳无功,没有任何收获,既掳不走百姓,作为兵源,也抢不走粮草,只能白白损耗自己的财力和兵力、武器。

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王保保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虽然他为北元成功续命,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北元的命运。

洪武八年(公元1375)八月,王保保去世,从此,北元军队的实力日渐下降,无力再对明朝边境构成重大威胁。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