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宦官”常明:脸谱的生成

“宦官”常明:脸谱的生成

时间:2022-08-31 10:36:55来源:古代小说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古代小说网的《常明:脸谱的生成》,希望大家喜欢。

自桃园结义至鞭打督邮是一段英雄传奇,介绍完桃园兄弟之后,《三国志演义》便又回到了写史的范畴上。

邮票《桃园三结义》

《三国志平话》从这一段起完全是英雄演义的范畴,把袁绍称为冀王、袁术为镇淮王,又说汉灵帝刘宏直接任命董卓为太师、天下都元帅,完全是架空历史,另起一个故事的。

而《三国志演义》中所写的十常侍为乱、董卓入京、何进之死基本上都是史实,且这一段历史在叙述上也足够精彩,留给作者的发挥空间并不是很大,但作者仍然以其小说家的笔调,简化了这段历史,突出了人物的个性,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按,此时的政治颇为诡谲,刘宏病死后,少帝刘辩登基。临死前刘宏让刘辩的舅舅何进和世代公卿的袁隗共同辅政。为了增强自己的政治力量,何进跟袁隗的侄子袁绍走得很近,引起了皇家军队总指挥官(上军校尉)蹇硕的不满,甚至一度要杀掉何进,结果反被何进反杀,连军队也被何进控制,但宦官的势力仍然很大,始终暗地里算计何进,导致何进连给刘宏送葬都不敢。

于是袁绍建议彻底消灭宦官集团,但何进的妹妹也就是当朝太后何氏却十分倚重宦官,他的弟弟何苗也因收受了宦官的贿赂而反对哥哥何进,因为何进立足未稳,而且他的权力是直接来源于自己的太后妹妹的,所以不可能动粗,只能寄希望于让自己的弟弟、妹妹回心转意,袁绍提出让各路军区长官进京威胁太后便是在这种背景下的。

最先得到征召的是董卓。董卓本是凉州的地方豪强,与当地羌族的领袖们交往甚密,后来董卓抗击匈奴入侵,又击败了进犯首都周边地区的鲜卑、羌族联合部队,因军功升任蜀郡北部民兵司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兼任西域军区后勤部长(西域戊己校尉)。

但他的军权过大,刘宏非常担心他割据,便下令让他到中央担任宫廷供应部长(少府),被董卓托词拒绝。

后来,凉州军阀王国联合羌族领袖韩遂,以反对宦官专政为名义发动叛乱——马腾、边章等人都是他的部下——刘宏便命令皇甫嵩带领董卓等人出兵讨伐,甚至刘宏临死时还惦记着要把董卓调任冀州全权州长(冀州牧),并把军权交给皇甫嵩,董卓再次拒绝,而且逼近首都,密切监视刘宏死后的政治动向。

连环画《董卓进京》

何进要求董卓提议消灭宦官,并将其部队阻止在夕阳亭一带,并命令东郡郡长桥瑁、武猛司令(武猛都尉)丁原率军数千人,都以反对宦官专政为口号,向河内挺进,避免董卓一家独大。

平心来说,这条计策虽然危险,但不是完全没有胜算。对于何进来讲,第一可以恫吓何太后、何苗放弃对宦官的保护,第二可以为消灭宦官一事争取到舆论支持,第三可以利用桥瑁、丁原等逼迫董卓交出军权,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何进同时命令最高统帅部秘书(大将军长史)王匡、骑兵总监(骑都尉)鲍信回乡募兵,一旦董卓携兵自重,何进与王匡、鲍信同时夹击,中央就有足够的军队对董卓实施包抄,而后强行夺权。

何况,当时董卓的弟弟董旻正在何进部下,隶属于何进的亲信吴匡,董卓即使要针对何进,最终的结果也注定是投鼠忌器。存在的唯一问题是兵贵神速,何进做了这么大的动作无疑给宦官集团留下了充分的政变时间,而政变往往是须臾之内就能发生的,所以时任典军指挥官(典军校尉)的曹操就认为:“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曹操·袁绍·黄巾》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叙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在不调整历史框架的前提下,有意淡化了里面的政治因素,把故事中三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全部塑造成了无能之辈:董卓无能而残暴,何进无能而愚蠢,袁绍无能而偏执。

对于董卓,只字不提他在平定羌族叛乱中的贡献及在凉州的地位。而且颠倒是非,将叛军韩遂和马腾塑造成了反对李傕、郭汜的“义军”,董卓反而成了“无功”之人,把韩遂的叛乱绝口不提,也就不必提韩遂起兵是因为宦官。实则董卓被派去打韩遂,等于为了保卫宦官弄权而打仗,在正义性上已经先失一招,对于前线将士的军心无疑是一种打击。

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可以为了灭各国叛乱的口实而诛杀晁错,董卓一行自然也希望杀掉十常侍,使自己的战争有更正义的理由,这也是袁绍和何进想利用董卓杀宦官的原因。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全然不理各种缘由,反而说他“先为破黄巾无功,欲议治罪,卓贿赂十常侍,因此幸免,后以金珠结托朝贵,遂任显官”,自然都是些不实之词,意在抹杀他的能力,前文中又早已用他对待救命恩人刘备高傲的态度衬托出他的傲慢、刻薄而寡恩,之后又塑造了貂蝉这一人物,借以刻画董卓、吕布二人的好色和无情,这都是在讲他的私德不好。

何况董卓在进入洛阳后的暴政又确实是史有明文的,《后汉书》上说董卓放纵手下士兵私闯民众宅院,淫略妇女,抢夺财产,称为“搜牢”,又说他强奸公主、霸占妃嫔,虐刑滥罚,只要得罪他便必死无疑,董卓曾经派兵去阳城,当时有一群人在祠堂,待在一起,董卓二话不说下令把男人全杀光,把他们的脑袋系在车辕上,用他们的车载着他们的财产和女眷,唱着歌就回来了。

《董卓》

《三国志演义》中写了董卓组织的一场非常恐怖的饮宴——

一日,北地招安降士数百人到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饮,却将降士数百人,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去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皆未死,于酒桌几前反复挣命。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百官告散,卓曰:“吾杀歹心者,何怕之?”

这也是对《后汉书》中的原文直译,而之后又将董卓杀张温的史实,同样安排在饮宴当中,也就是著名的“人头会”——

数日前,太史院禀卓曰:“黑气冲天,大臣有灾。”卓于省台大会百官,列坐两行。酒至数巡,吕布径入,耳边言不数句,卓笑曰:“原来如此。”命吕布于筵上脑揪司空张温下堂。百官失色。卓曰:“太史昨言大臣有灾,原来应在此人身上。”不多时,侍从将一红盘托张温头入献。卓令吕布劝酒,每人面前将头呈过。百官魂不附体,皆面不相顾。卓笑曰:“诸公勿惊。张温结连袁术,欲图害我,因使人寄书来,错下在吾儿奉先处。故斩之,以夷其三族。汝等于吾孝顺,吾不害之。吾天佑之人,害吾者必败。”众官唯唯而已。当晚皆散。

连环画《诸侯举兵讨董卓》

其实,《后汉书》里记载张温是被董卓以勾通袁术的名义在市集之上处死的,但惟其如此安排,方能显出董卓的恐怖。为了使张温更加无辜,作者有意删去了张温曾经有机会处死董卓以及因与张纯结怨,导致张纯和张举反叛一事,只是说二人因为十常侍弄权而造反。

在毛宗岗父子改编过的版本中,甚至删掉原本中“司空张温为太尉,崔烈为司徒——此皆是结好十常侍,故得为三公”一句,两相对应,董卓集团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流氓坏分子。

《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及何进的出身,只有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续汉书》说:“进本屠家子,父曰真”,但“屠家子”最多只是出身屠户之家的意思,或许是三代之内有人做过屠户,何苗说他们兄弟“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是说家门不是望族的意思,并不能作为他们兄弟做过屠夫的证据。

一如梁朝国务院财政部宫廷事务司长(尚书殿中郎)到溉,其曾祖到彦之虽然一度做到中央禁军总监(中领军),但因为曾作挑粪工,到溉仍被称为“尚有余臭”。况且何进的孙子就是何晏,以他的学识和见识而言,自有家学渊源,远非屠户之门可以培养出来的水平。

但到了《三国志演义》中,就变成了何进“起身屠家”,将表述略作变化,使何进自己成了屠夫。而且何进虽然确实因为外戚起家,但历任宫廷侍卫官(郎中)、虎贲警卫指挥官(虎贲中郎将)、颍川郡长(颍川太守)、宫廷随从(侍中)、工程总监(将作大匠)、洛阳市长(河南尹),并不是骤登高位的政治暴发户,《三国志演义》没有写到他的这些经历,只用一句“进为国舅,得权重任”,轻描淡写带过,并且极力描绘他的暴躁和轻佻。

叶雄绘何进

比如《后汉书》里只是说何进进宫时,蹇硕的军政官(司马)潘隐给何进做了眼色,暗示他有危险,但到了《三国志演义》中却变成了潘隐直接在宫门拦截,面对面说出:“不可入宫。蹇硕欲谋杀汝!”

《后汉书》记载何进察觉到危险后,马上跑回自己的军队,并且在各地驻京办门口布防——这样可以切断皇城内外的联系,也使蹇硕的势力变得更加可控——这是一个指挥官的应有反应。但到了《三国志演义》中就变得慌乱得多——

(何进)急归私宅,招诸大臣,欲尽诛宦官。

把杀人的计划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布,完全不是政治家应有的举动,而只能解释成愚蠢的屠夫。为了强化冲突,作者设计曹操提醒他:“倘机不密,必有绝族之祸。”而何进竟然十分轻蔑地说:“汝小辈,安知朝廷之大事!”

白庚延绘曹操

须知此时的曹操正担任典军指挥官(典军校尉),是蹇硕的直属部下,而且又不像袁绍一样在担任指挥官之前,就已经是何进的部下,虽然曹操杀过蹇硕的叔叔,但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站在何进一边,何进在谋杀蹇硕时居然让曹操在座,这是失策之一。

为了能够反对蹇硕成功,本应该拉拢其部下中的反对派,但他却出言轻佻,讽刺曹操,将本该团结的对象推到了对立面去,这是失策之二。

至于其对待袁绍的态度也十分可笑,《三国志演义》上写何进在对何太后提议诛杀宦官遭拒后,袁绍继续游说何进——

袁绍曰:“今日若不斩草除根,终久必为丧身之本!”进叱之曰:“吾意已决,汝等多言者斩!”众官皆退。

在同何太后共谋碰了钉子后,袁绍仍然坚持杀进宦官,无异于教何进造反,已经很不明智。何进动辄把“斩”字放在口上,完全不顾及对方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及袁隗与自己平起平坐的立场,更不在乎与袁家的同盟关系,愚蠢和傲慢力透纸背。把这几件事连到一起看,我们在《三国志演义》中便见到了一个愚蠢的屠夫始终在自掘坟墓。

《三国志演义》中袁绍的形象也十分诡异,《后汉书》中写他任侠又好养宾客,心有大志,但在小说中袁绍竟然是以一介武夫的身份出场的。何进预备杀蹇硕时,问道:“谁敢与吾正君讨贼?”袁绍便挺身而出,说:“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吾之愿也。”

《袁绍新传》

而后袁绍披挂领入内,何进扶立刘辩当皇帝后,袁绍入宫收拿蹇硕,但就在他赶入御园时,“花阴下转过中常侍郭胜,一刀把蹇硕砍翻,割头而去”,一代青年才俊居然比不上一个宫中小太监,可以说是反讽之至了,这就是他的无能所在。

至于他的偏执,除了上面提到的坚持让何进消灭宦官之外,也在后面的官渡大战中会有更为淋漓尽致的展现。

之所以作者要如此简化人物的个性,主要在于《三国志演义》终究是英雄的传奇。按照《三国志平话》作者的意思,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乃是来乱世的,但《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却直接将刘备定位成了解天下于倒悬的明君,一如今日动作大片中的超级英雄。叙述一段十常侍之乱、董卓入京,不过是为了渲染桃园兄弟出世的背景,为后文三英战吕布的种种做下铺垫的,原不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如动作大片中只要写出主角在故事中的成长和坚毅即可,故事发生的背景只不过是主人公作为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一个前提而已,反派人物也只有为主人公不断增加困难和挑战的意义。

至于其他的角色,完全是主要英雄的陪衬,没有必要设计成复杂的形象,更不可以让他们有同主角一样的救世决心。所以《三国志演义》有意淡化何进、袁绍等人的救世思路,以此保证桃园兄弟作为主角即救世者的唯一光环,因而只好把这些人在当时深思熟虑的选择定位为愚蠢。

郑世魁刊本《三国志演义》

何况《三国志演义》终究是说话的艺术,终究要取一种较为容易的演说方式。相对于政治的诡谲,更容易让民众感同身受的是当权者的愚蠢和傲慢,也就是曹刿论战前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写出当权者的傲慢,就写出了刘备作为明主礼贤下士的可贵;写出了当权者的愚蠢,就写出了诸葛亮作为谋臣足智多谋的厉害。所以后来三顾茅庐的故事里,刘备必须展现礼贤下士的诚意,诸葛亮也必须作为足智多谋的读书人展露他的权谋。于是故事便这样展开、深化,最后竟然到了鲁迅所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地步。所以,脸谱化配角的结果,是连主角也一并走向脸谱的面目了。

然而这不过是作者的初试身手,毕竟下文里的英雄豪杰们便一并生活在作者的如椽之笔中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