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部队”王耀武起家的补充第1旅,属于杂牌?李天霞:也不看看我后台是谁

“部队”王耀武起家的补充第1旅,属于杂牌?李天霞:也不看看我后台是谁

时间:2022-10-13 08:15:31来源:历史的当下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的当下的《王耀武起家的补充第1旅,属于杂牌?李天霞:也不看看我后台是谁》,希望大家喜欢。

令粟裕将军饮恨多年的“谭家桥战役”,爆发于1934年11月,一些网文在描述此战时,总是将劲敌王耀武率领的部队定义为“杂牌军”。主要原因是该部的番号为“补充第1旅”,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连个正式番号都没有的旅级部队,一准是拼凑起来的货,其实大谬也。

说起补充第1旅的历史,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一个娶了姐妹花的渣男,那就是蒋系“八大金刚”之一的钱大钧。黄埔系起家部队第1师成立时,何应钦是师长,钱大钧就是副师长,何应钦升第1军军长,钱大钧立马接了第1师师长,后来还两度出任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你就说有多铁杆吧。

钱大钧早期打仗也不是很菜,第二次东征的决定性战役棉湖之战中,教导第一团眼看就要被陈炯明的部队打垮时,钱团长率第二团兼程赶到,从而一举扭转战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也是钱大钧率部拼命围追堵截,如附骨之蛆一般,战后升任第32军军长。

1932年底,钱大钧接了个“大活”,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主任,兼陆军保定编练处处长。

一、保定编练处。

关于行营就不介绍了,之前的文章多有说明,这个“陆军保定编练处”才是关键。其实这个机构的正式称谓是“军政部保定(第三)编练处”,也就是中原大战结束后,何应钦的军政部在华北地区收容和整训新兵的单位,招募对象主要是原西北军士兵。

当时冯玉祥的近40万西北军战败后,被蒋系收编的只占一部分,有不少作战单位被裁撤和遣散,一时造成大批官兵没有了出路。这些西北军的军官自然不受待见,但身体精壮且训练有素的士兵,大可以用来扩充军队。

何应钦设置保定编练处就是干这个的,该处大肆收容和招募北方籍士兵,同时再以黄埔生为基层军官,编组新的中央军作战部队。

什么叫黄埔系军队?什么叫中央军?它绝不是简单地以士兵群体的籍贯来定义的,而是指军官团的派系属性,到底听谁命令的问题。

一旦某支部队的主要将领换成了蒋的嫡系、大部分基层军官也换成了黄埔生,哪怕士兵来自天南海北,它也变成了中央军嫡系部队。

比如保定编练处组建的第1团,上校团长是黄埔二期的杨文瑔,后来的94军副军长,因为《潜伏》而知名度大增,嗯,就是因为纳妾被戴代局长惩办的那位。

另有第6团的中校团附,则是小有名气的黄埔三期李天霞,后来的第51师副师长、师长、第74军副军长、第100军军长、整编第83师师长。从这些军官的出身,便很容易读懂部队的派系属性。

招兵买马和编练新军这样的好事,当然得派心腹来操办,于是何应钦保荐自己的小弟钱大钧,兼任了保定编练处长。

钱主任当时还兼着中央军嫡系第13军的军长,下辖第89和第32等两个师,也想趁此机会给第13军扩充一下实力,顺便说一下,未来的汤司令才是89师师长。

按照何应钦的原定计划,保定编练处至少应编组18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和1个工兵团的新部队,总数不低于5万人。如此既能满足第13军的扩充需要,还可以补充在华北地区的中央军部队。

拟定补充的对象,包括黄杰的第2师、关麟征的第25师和刘戡的第83师等等,这几个师长都是黄埔一期生。

二、两个补充旅的组建。

然而突然爆发的长城抗战,彻底打乱了这一进程,再加上后面屈辱之《何梅协定》的签署,规定中央军不得留驻华北(也能看出这些新部队的属性),所以刚刚编组和整训完六个团以后,保定编练处的招兵工作便停止了。

何应钦和钱大钧的理想虽然很丰满,可惜现实太骨感,这么一折腾,保定编练处只弄出来六个团的新部队,肯定狼多肉少,且长城抗战以后关麟征等部纷纷调离华北,那么这六个团怎么来分配,就成了大问题。

军政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于1933年5月间,将已经完成编练的第1、第2、第3团,按原计划编成一个补充旅拨给了黄杰的第2师,但最初的部队番号仅仅是第2师补充旅,还拿不上台面。

另外的第4、第5、第6团,则拨给了正在江西作战的“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理论上说,这三个新建团是应该分别作为补充团,用以在战时补充各部队缺额的。

然而顾司令为了扩充所部实力,同时还能照顾钱大钧的面子(钱主任正因为胞兄被枪毙闹情绪,避居上海),呈请将这三个团也合编为一个补充旅,整体驻防江西抚州。

顾祝同是蒋、何的双料亲信,这点要求军政部自然照准,于是1933年6月给了“补充第1旅”的番号。其中的“补充”两个字只是反映了该部的性质,跟派系属性没啥关系,不过这个番号倒确实是临时性的。

既然如此,同样也就把已经拨给第2师的补充旅,授予了“补充第2旅”的番号,任命黄埔二期毕业的钟松为旅长,到职时间是1933年12月14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第4、第5、第6团组成的旅,数字番号反而在前。

钟松这家伙后来多次出现在军史文献中,是因为当上了胡宗南所部的整编第36师师长(原第36军军长),在沙家店战役中被彭总暴捶。

钟松旅后来之所以被单独授番,是因为补充第2旅被军政部相中,准备作为编练新式陆军师的试验性部队,为保密起见,对外仍然宣称为旅级单位,暂时“挂靠”在第2师序列内。这也同时佐证了,补充第1、第2旅都是妥妥的中央军嫡系部队。

补充第2旅被选定试验后,除原辖三个步兵团外,还增加了高射炮营、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特务连、战防炮连、骑兵连、榴弹炮连、卫生连等师直属部队,总兵力近万人。

补充第2旅后来改称第2师独立旅,也是第一批入选“调整师”的十个单位之一,在针对师级单位整编方案中,竟然会列入一个第2师下属的独立旅,可见军政部对该部之重视,也从侧面看出,这两个补充旅绝非善类。

所以补充第2旅的编制人员、装备水平和特种兵科配备,其实要大大远胜于补1旅,它后来也是跟随第87师、第88师第一批投入淞沪会战的部队,番号更改为独立第20旅。

而补充第1旅装备虽然一般(也不可能太差),但是全旅毕竟有7000余人,且军官大部分是黄埔生、士兵大部分是有一定作战经验的老兵,整体素质还是可以的,将来扩编成师肯定是板上钉钉。

因此在推举补充第1旅旅长人选时,竞争还是蛮激烈的,各大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最终黄埔三期的王耀武成为幸运儿。说他中彩,盖因这一时期的少将旅长职务,大多还是黄埔一、二期的专属。

三、王耀武早期顺风顺水。

王耀武其实跟何应钦一派很有渊源,早在1926年初,黄埔三期毕业的王耀武,即被分配到第1师第3团第四连当上了一名少尉排长,而这会的师长就是钱大钧。当时的小王很会带兵,打仗也算卖力,很快引起军长何应钦、师长钱大钧的注意,迅速提拔为上尉连长。

第二次东征胜利后,第1军主力从潮汕进入福州,为整饬军纪,何应钦组建了第一支宪兵部队:军部直属宪兵营,委自己的小舅子为营长。何军长知道自己内弟的能力有限,遂选调王耀武为该营第1连连长。

在赴任谈话时,何应钦特别叮嘱王连长:“宪兵关系革命军纪律和声誉,至关重要,你很能干,特调你为第1连连长,帮助营长把这个宪兵营带好”。

领导嘱托的话不用太多,小王心领神会,在宪兵营干得那是相当卖力气,何应钦自然看在眼里。作为回报和奖励,何应钦于1927年初,将王耀武调升第1军第1师补充团少校营长,10月再调第1军第22师第4团三营营长。

这个时间点上,王耀武的两个顶头上司分别是:第1军军长刘峙、第22师师长胡宗南,日后都是中央军大佬。既然有何应钦的推荐,所以刘峙对王耀武也是另眼相看,两年多后即保举为中校团附。

再隔半年的1930年9月,又提拔小王为独立第32旅第1团上校团长,这一年王耀武仅仅26岁,进步那是嗖嗖的。

在民国军队里混世界,个人能干只是一小方面,跟对大佬才是最重要的,刘峙为嘛着急提拔王耀武?因为独32旅的旅长刘夷,那是他的亲侄子,他需要王耀武做的,跟几年前何应钦的想法完全相同。

因此王耀武到职之前,刘峙照例召见谈话,交代说:“我希望你多多帮助刘夷,把他的部队整训得跟第1师那样具有战斗力”。王耀武一口答应,很快把第一团训练成为独32旅的主力部队,让刘夷和刘峙都很是满意。

要不说王耀武鬼精鬼精呢,其在军旅生涯的早期,就已经在何应钦、钱大钧、刘峙等大佬那里挂了号,虽然关系还不算铁,总是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正当王耀武顺风顺水时,1933年初意外事件发生了,刘夷毕竟是靠裙带关系起来的草包(这家伙后来成了汉奸,投过汪伪政府),在跟红军的作战中,师久无功且损兵折将,被老蒋一怒之下撤了职。

四、误传多年的宜黄之战。

刘夷去职后,独立第32旅旅长换成了黄埔一期的柏天民(云南人),王耀武跟新旅长不熟,只好小心谨慎地应付。不久以后,独32旅奉命进驻江西宜黄,于是才有了王耀武露脸的机会。

关于王耀武成名之战的“宜黄战役”,目前绝大部分文献给出的时间都是错误的,主要是混淆了红军两次攻击宜黄的战役,一定要注意,红军两大主力在1932年和1933年,曾经两次攻打宜黄。

1932年8月,彭总指挥的红三军团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曾经携大胜之威,在行进间攻克宜黄,守敌高树勋的第17师大部被歼。

所以1932年爆发的这次宜黄战役,红军是最终攻克了这座江西重镇的,跟独立第32旅、跟王耀武都没有一毛钱关系!

而敌人在这次“围剿”失败以后,其“中路军”主力撤至南丰、乐安、宜黄、抚州一线,暂时转入防御,同时酝酿进行第五次“围剿”。

因此在1933年春夏之交,在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发起之前,红一方面军多次主动出击,试图寻歼敌人一部以打乱其军事部署。6月4日,红军根据情报获悉,原驻宜黄的蒋军第10师将与柏天民的独立第32旅换防,遂决心趁敌人换防的混乱之际袭占宜黄。

1933年6月6日,林彪红一军团主力在宜黄城北的赤岗亭一带,与前来接防的独立第32旅遭遇,随即对敌展开猛烈攻击,短时间毙伤俘敌300余人。

敌旅长柏天民也被击伤,拼命逃入宜黄城,红一军团随后将县城团团包围,准备一鼓作气再克宜黄。

老蒋大惊失色,急电柏天民可以“相机突围”,已经被打得灵魂出窍的柏旅长,也确实打算突围跑路,否则坐困孤城必然死路一条。

此时第1团团长王耀武出面劝谏,言及红军非常善于野战,现在突围才真的是找死。柏旅长同意固守。

而红军连续攻城三天(6月7日至9日),均因火力不足而失利,在援敌纷纷接近的情况下,遂撤围而去。

什么王耀武坚守20天云云,通通是以讹传讹,因为宜黄距离抚州不过60公里(如今是抚州辖县),这一带驻有敌人重兵,援敌就算爬着过来,也用不着20天吧?

后面的时间点就比较清晰了:补充第1旅正式组建时间便是1933年6月,但最初并没有派任旅长,因为人选还在酝酿当中,期间通过柏天民的报告,王耀武第一次进入老蒋的视线。

1933年10月间,老蒋在南昌召见王耀武,一番考察嘉勉后,擢升其为补充第1旅少将旅长,同年11月,王耀武正式到任。

五、王耀武玲珑八面。

王耀武少将到职江西抚州时,补充第1旅的三个团番号已经调整完毕,旅部附第3团驻抚州担任警备任务,另以第1团驻许湾、第2团驻金溪,原来的三名团长分别是刘保定、方镇和钱东亮。

从团长到旅长是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意味着从战术级迈进战役级军事主官行列,也意味着在派系林立的蒋军内部,王耀武终于有了自己的基本部队。所以老王首先要重点考虑的,不是怎么打仗的事,而是如何控制和保住这支部队。

王耀武之前跟顾祝同没什么交集,而钱大钧可是顾司令的至交,恰好第3团钱东亮与第80师第476团团长戴文对调职务,便找了个借口将戴文撤职。虽然团长出了缺,王耀武却故意自己兼任,然后让第3团中校团附李天霞代理职务。

其中原因很简单,李天霞乃是钱大钧的亲戚,所以重用和拉拢李天霞,便是向钱大钧示好,进而向顾祝同疏通和靠拢。

王耀武深知,补充第1旅虽然是中央军,但还没有正规番号,也就是地位待定,最可怕的就是被其他大佬兼并,尤其得防着以“吞并”而闻名的陈诚。

那么兹要抱住顾祝同和钱大钧的大腿,陈诚便对补1旅无可奈何,事实也果然如此,顾祝同和钱大钧后面站着何应钦,陈诚的死对头,腰还是比较粗的。

王耀武还知道,部队要想保存住,必须得有经济和粮饷来源,并且还不能在江西腹地久留,须知跟红军主力作战,稍不留神就可能被一口吃掉,那就凉凉了。

这个机会很快来了,1934年7月红军一部挺进浙赣交界,浙江保安处长俞济时拼命要求派正规军增援。

王耀武一琢磨,闽赣交界地带没有红军大部队,浙江又是富庶之地,并且俞济时还是通天的人物,遂积极活动请调。王旅长一边向顾祝同主动请缨,一边偷偷摸摸联系何应钦说项,终于促成了补充第1旅和第49师东调,划归俞济时指挥。

自此,王耀武搭上了俞济时这根线,为了取悦黄埔一期的大师兄,王学弟还特地选出30名精干士兵配备最好的武器,编成一个警卫排送给俞处长,兔唇中将因此大悦,从此这位“良公”也成为了王耀武的一座靠山。

顾祝同起初不清楚王耀武这顿操作的内情,还以为补1旅是正常调动,再后来了解王耀武的小把戏后,曾经在跟何应钦闲聊时表达过不满:这个王耀武很调皮嘛(原话)。

六、第51师的组建。

谭家桥战役后,王耀武和补充第1旅的根基渐稳,毕竟战功在那摆着,再加上周志道、邱维达等人的到职,王耀武总算把持住了这支部队。1936年初,补1旅调往陕西汉中的南郑县整训。

为什么调往汉中呢?这一年蒋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主要是准备搞“调整师”,同时也趁机削弱杂牌军的实力。根据军政部的命令,王耀武的补充第1旅将与范石生第51师进行实施合编。

范石生的名字想必读者都很熟悉,滇军名将,1927年已是第16军的军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蒋当然不待见范石生和他的部队。

第16军于1929年初被缩编为“第5师”,再后来又改编为51师,范石生担任师长兼襄樊警备司令,到了1936年的这次整编时,老蒋吞并该部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所谓的“合编”,其实就是让王耀武兼并范的部队。待这两支部队完成合编前后,范石生将军已经被迫提出辞职,并获准寓居庐山,王耀武便从旅长直接升任师长。

在刚刚合编时,第51师还是三旅六团的甲种师,但是装备很差,后来该师第三批参加了“整理”,按三团制增配了炮兵营、输送营和工兵营等直属部队,兵员虽有减少,战斗力却得到增强。

该部原定番号为新编第11师,王耀武活动一番后,最后仍然保留了第51师的番号,全师兵员11000余人,已成为中央军主力部队。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第51师由于驻扎北方,初定纳入关麟征第52军作战序列,关军长亦来电命令,着王耀武率部警备郑州。

不过狡猾的王耀武不想去,一边虚以委蛇,一边找老长官俞济时活动,终于改派淞沪战场。已经升任副师长的李天霞对此看得明白,对左右说:北方物资匮乏,平原作战,牺牲必大,上海为国际观瞻,补充容易。

于是王耀武率第51师驰援上海,1937年9月1日,第51师和第58师火线组建第74军,以俞济时为首任军长,一支抗日王牌部队诞生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