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官员”清代的吏部是如何任用官员的?具体来说,分为六种情况

“官员”清代的吏部是如何任用官员的?具体来说,分为六种情况

时间:2022-10-14 21:05:39来源:逻辑文化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逻辑文化历史的《清代的吏部是如何任用官员的?具体来说,分为六种情况》,希望大家喜欢。

近日有读者询问清代考中进士,或是通过恩荫,或是通过捐纳获得入仕资格后,如何才能授予实职?本来是想在评论区直接回复的,但觉得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所以还是以发文的形式来说一下相关的制度。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了解清代的官员“任用”制度。我们知道,清代初次入仕的方式较多,有通过科举的,有凭借出身的、有通过捐纳的。当然还有一些是已经入仕的官员,由于种种原因开缺,又需要重新任用。吏部对这些情况区别对待,并制定了一套严谨的任用制度。

清代的吏部与明代相比,权力受到了较大限制,在高级官员如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以及各省督抚、两司,的任命上几乎没有发言权,这一权利被皇帝侵占,官方称为“特旨授”和“开列”。“特旨授”是指皇帝不经过任何程序,直接任命高级官员,“开列”是指吏部开列名单,最终由皇帝定夺。

因此吏部的权力十分有限,所任用的基本上是中下级官员。不过,这些中下级官员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吏部需要将他们对号入座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于是就出现了“班次”这一说法,所谓的“班次”是根据官员不同的情况予以区分对待,具体分为六班。

除班。和字面意思有所不同,除班并无开除的意思,而是指官员初次入仕的班次,无论是通过科举入仕,还是以贡监生、官学生、吏员等身份入仕,都先要进入到除班等候初次授职。

初次授职讲究出身,像正途出身的进士、举人享有优先权,比如一甲前三面,即状元、榜眼、探花,无须经过任何考察程序,便可安排到翰林院担任修撰、编修。而进士则要按成绩划分等次,或授各部主事,或授知县。至于非正途出身者,需具体考察,然后根据实缺,或授予官职,或划归候补。

补班。归入这个班次的都是属于已经获得实授的官员,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开缺而需要重新任命。官员开缺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比如因父母去世守制,因病告假,降级调任等等。当开缺事故已经消除之后,这些官员就要重新授予官职,但并非来者即有,也要看有没有实缺,如有则授,如无则需候补。

转班。转班是官员的品级不变,在同一衙门内转任。虽然表面上看品级不变,但归入转班的官员往往属于升迁。我们知道,清代的很多衙门中往往存有左、右之分的职务,如六部皆有左、右侍郎,通政司有左、右通政,詹事府有左、右庶子。虽然品级是一样的,但左的地位大于右。因此被划入转班的官员,一般都是实缺,可以马上授职。

改班。相比转班而言,改班的范围就更大了,不只限于本衙门之内,也不仅限于同等品级。第一类是改任其他衙门同一品级的官,例如修撰、编修、检讨、郎中、员外郎、内阁侍读改任御史等等;第二类是不称职而被改职,这类情况往往会被降级,比如在各部主事上行走的,如果不熟悉部务,就只好改任知县、内阁中书等职务,捐纳者得官之后,经过考核发现不堪重用的,被降级调用。

升班。这是所有官员梦寐以求的,划入这个班次就意味着升迁。这类官员以俸满者最多,按制,官员在职若无过失且有一定政绩,三年俸满后便可升任。如知府升道员,道员升按察使等。对于这类官员,吏部也是优先处理,按照该升职务予以实授。

调班。这是针对一些特别的官缺,一旦原任离职,就需要某些特定的官员去调任。这类情况一般是专业性较强的职务,如河道、漕运、钦天监等等。还有一些是满缺,如满洲司狱出缺,要从本衙门的满洲笔帖式中调任。

上面所说的六班仅仅是吏部任用制度中的大致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实更为繁琐。因为清代对官员升迁调补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任何一个官缺在等待候补的时候,都不能随心所欲,都要按照顺序任用。

比如,六部郎中、员外郎缺出,首先考虑的是原来就在该部任职、丁忧守制期满的官员;其次才会考虑原在该部任职,因病假开缺现以痊愈的官员;最后再考虑从下级官员中选择任用。当然还有一些官缺是没有设定原则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吏部就采取抽签,以示公平。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