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秦朝”中国发现一条“铁路”,比西方早1700年,或是秦始皇修建

“秦朝”中国发现一条“铁路”,比西方早1700年,或是秦始皇修建

时间:2022-10-18 10:36:28来源:牛二荒野居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牛二荒野居的《中国发现一条“铁路”,比西方早1700年,或是秦始皇修建》,希望大家喜欢。

十六世纪,随着欧洲采矿业的发展,出现了木质轨道,起初使用人力拉动,之后使用马匹驱动。

十八世纪,英国铁价大跌,一家铁厂老板将铁锭浇铸成长长的铁条,铺在工厂的道路上,准备在铁价上涨的时候再卖出去。人们发现,车辆走在这条铁路非常省力平稳,铁轨先于火车诞生了。

十九世纪,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诞生,铁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此后至今轨道交通已经蔚然大观。

谈及世界铁路或轨道交通起源史,满篇都凝聚着西方人的智慧与汗水,一切都与中国人无关。但新世纪之后,河南发现一条“铁路”,距今已经超过二千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铁路”。

01

二千年前,与轨道相关的词语,最广为人知的是秦始皇政令: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中文博大精深,数千年的演化,相同文字古今含义或有不同,因此想要真正理解“车同轨”,就必先搞清楚古人对“轨”的解释。最早记载“车同轨”的是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因为春秋礼崩乐坏,列国独立发展,于是孔子希望列国消弭战争,使用同一套标准。《吕氏春秋·勿躬》记载“车不结轨” ,高诱(卢植学生,刘备同学)注释“结,交也。两轮之间为轨”。《诗经》记载“济盈不濡轨”(济水上涨了,但没有达到车厢高度,则可以通过),毛传中解释是“由辀(车杠,与车厢底部持平)以下为轨”。因此,古人眼里的“轨”,应该是车厢以下(高度)、两轮之间(长度)的空间,包括高度与长度两个维度。

简而言之,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道,全国车子如果都同轨,那么行走在这样的车辙中就会很便捷,所以秦始皇要求“车同轨”,两轮之间距离与车厢高度的标准统一,利于车子畅行天下。对于秦始皇而言,此举有利于秦军带着物资快速到达全国任何郡县,也可以随时征用列国标准车辆畅行天下,战略意义重大。

那么,“车同轨”果真只是为了行走在车辙上吗?

02

2007年,在河南南阳山区,考古专家惊奇的发现一段古代“铁路”,专家研究结果主要有五:

1,这是一段木材铺设的轨道,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保存完好,应该是特意为了轨道而挑选、制作。

2,枕木之间的距离,恰好与马的步伐合拍,以至马一旦上去,就很难停下来,因此这条“铁路”应该是用马力拉动。学者猜测,或许还建有专门车站,或专门停车的地方,以供马匹休息。

3,“铁道”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较软的枕木与坚硬的路基相结合,可以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符合物理规律。

4,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2200多年。

5,由于使用轨道,马匹一次拉动货物将会倍增。更为重要的是,一天一夜内公认的速度达到600—700里。

无疑,以考古事实为证,早在二千多年之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铁路”,比西方要早了1700余年。

03

二千二百多年前,南阳先属于楚国,战国晚期被秦国攻下,因此这条铁路最可能与秦国或秦始皇有关。而我们都知道,秦始皇非常重视交通建设,消灭六国之后,先后规划建设了直道、驰道、五尺道。其中,秦直道是从咸阳到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一条军事通道,五尺道位于险峻的西南地区,道路比较狭窄,驰道主要有九条,由咸阳向全国辐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是中国最早的“国道”。

由此不难让人产生二个疑问:一是秦始皇的驰道或直道,是否都可能装上了木质轨道,实现车辆高速运行的目的,因而驰道与直道是秦朝的“铁路轨道”网?二是车同轨的实际目的,不是为何适合车辙,而是为了适合“铁路轨道”?

《汉书·贾山(西汉初年人物)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以秦始皇时代的社会需求,通常不需要道路这么宽,为何驰道比如今很多国道还要宽?学者杨综分析猜测:驰道可能是公路、复线“铁路”两用的道路,当然南阳山区因为地理特殊性,只修建了“铁路轨道”,没有公路相伴,也可能是秦朝为了灭楚之战特别建设的。

学者杨综指出: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没有理会也没有想到这中间会有什么奥秘。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这是现在的铁路也没有的特点。

言而总之,尽管如今没有100%证据证明“车同轨”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铁路轨道”,但从南阳山区的这一条复线铁路来看,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或许,秦始皇的车同轨政令,既有适应车辙之意,又有适应轨道之意。

04

如果驰道或直道上都装了木质轨道,那么就带来一个疑问:秦朝的铁路网为何没能流传下来?

首先是秦末战乱,轨道无人管理,于是遭到严重损毁,枕木或被用为战争物资,或被民间偷盗。

其次是汉朝之后,官方与民间都严重缺马,汉初连天子刘邦都凑不齐颜色一致的马匹。没有马匹,牛车盛行,秦朝铁路网不仅就没了用武之地,反而还阻碍了交通,于是被官方拆毁。

第三是汉初人口凋敝,实行无为而治,与秦朝需要大量长途快速交通相比,汉初对长途快速交通需求大幅度降低,进而导致驰道被破坏,甚至宽阔的驰道被开垦成耕地。

于是,秦朝的铁路线就此失传,世人也将此遗忘,而南阳山区的这一条“铁轨”,因为地处偏僻之地,人烟稀少不被注意,反而因此保存了下来,让今人得以一窥秦朝发达的交通技术。

百余年来,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秦朝制度之完善、技术之先进越来越令人震惊,堪称先秦时代中华文明的巅峰。可惜的是,战乱加上儒家对秦朝的偏见,导致秦朝制度与技术大量失传,只有一些幸运留下的残破遗迹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的“铁路”》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