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崇祯”横跨明清两朝为官的洪承畴能否当得起一个“忠”字?

“崇祯”横跨明清两朝为官的洪承畴能否当得起一个“忠”字?

时间:2022-10-29 10:35:52来源:子园谈古今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子园谈古今的《横跨明清两朝为官的洪承畴能否当得起一个“忠”字?》,希望大家喜欢。

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型人物。

在明朝时期,洪承畴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而到了清朝,洪承畴被授予太子太保衔、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洪承畴的人物身份非常矛盾,也非常尴尬,先是明朝的重臣,后又成为清朝的重臣。那么,这样一位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洪承畴,为何会在松锦战役被俘后就选择降清呢?

是因为旧主不重用他,对他进行长期排挤,就像施琅那样吗?还真不是。崇祯皇帝尽管一向刚愎自用,刻薄寡恩,但他对于洪承畴还是相当器重的,授予他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之职,全权负责抗清的一应事务。

当年崇祯帝刚刚即位后,一点儿都不像他的前任们,什么事都不管。崇祯显得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基本上事无巨细是什么都要管。

但是,天真的他殊不知当时的明朝已经破败不堪,四梁八柱都在晃动,进行小修小补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一旦力度过大,必然难以维系现状。而崇祯,就偏偏要立即撸起袖子全力冲刺“中兴大明”的梦想。

果然,在崇祯的“励精图治”之下,全国的农民起义遍地开花,比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不断造反。面对此情此景,那个自视甚高和胸怀抱负的崇祯皇帝,却显得茫然不知所措,丝毫没有应对之法。

在杨鹤的建议下,崇祯立即采纳了“边剿边抚”之策,一边进行围剿,一边进行招抚。受此政策的影响,好多农民军和流寇都纷纷对明军进行诈降,反正只要打不过就先暂时投降,等休整好了再接着继续造反。

结果,农民起义的人数是越剿越多,起义的规模是越剿越大。明朝大半的军力都在进行平定匪患,导致了国库空虚,民怨沸腾。

洪承畴在此时斗胆上书崇祯帝,要求改变这种宽松的“边剿边抚”策略。他主张以坚毅狠毒的举措,严酷剿杀所有匪患,一旦参与起义作乱的流民,无论投降与否都格杀勿论。

1631年,三边总督杨鹤被崇祯帝罢官,由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一职,开始全力平定匪患。洪承畴上任后,立即推行“先剿后抚”甚至是“只剿不抚”的方针,血腥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在他的铁血政策之下,明朝的农民起义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而就在崇祯集中全力镇压农民起义之时,关外的皇太极也没有闲着,一步步地发展壮大并加强了对于明朝的战略威逼。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建立大清政权并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积极为入关统一中国做准备。但是,驻守于宁、锦一线的明军,始终都是他难以逾越的障碍。虽数次绕过山海关,借道蒙古从喜峰口等处进入到中原地区,侵扰河北、山东和山西等地。但是,这些军事行动仅限于袭扰的性质,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军事进展。

之前,在袁崇焕经营辽西时,曾对锦州进行过重点的加固,使其成为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因此,皇太极便集中兵力围攻锦州,希望拔去这颗眼中钉和肉中刺。

眼见国内形式稍微缓和,而关外的皇太极却虎视眈眈,崇祯帝只得将自己手中的最后王牌洪承畴打出,调他担任蓟辽总督,希望能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对清的劣势。

一开始,洪承畴对自己信心满满,把握十足,就像之前的袁崇焕那样,雄赳赳的就去赴任了。但对皇太极来说,不管你是什么“洪疯子”或者“袁疯子”,我必须要攻取锦州城。

皇太极改变了之前不擅长的攻城战,转而开始围困锦州,着眼于打持久战,分别派遣济尔哈朗、多铎等人进行驻军和屯田,甚至修筑城池轮番驻守。他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等待锦州城中的明军断绝粮草。

那么,洪承畴是如何应对的?他从山海关移驻宁广,亲自前出坐镇负责调度和指挥,派遣吴三桂、刘肇基等人率军驻扎于松山、杏山之间,与祖大寿的锦州守军互为掎角之势,极大地缓解了锦州城内的压力。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被动局面,皇太极命令多铎和阿济格等率领所属的八旗军,赶往前线协同多尔衮一起猛攻锦州城,希望以此能迫使洪承畴率军来援。这个计策,颇有“围点打援”的意思。

熟读兵书的洪承畴自然看清了皇太极的险恶用心,但抵挡不住崇祯皇帝要求火速救援的旨意,只得亲率明军主力赶到松山集结,希望能救援锦州。可惜,洪承畴的主力很快就被皇太极亲自率军包围于松山,经过多次突围都未能成功,彻底陷入了绝境之中。据《清史稿》记载:

转饷路绝,阖城食尽。

就这样,被长期围困并饿得无法站立的洪承畴,在松山被清军攻陷后,连同数万明军都成了皇太极的俘虏。

松山既被攻破,锦州也必然不保。四面楚歌之下,锦州守将祖大寿也在清朝的劝降攻势下,被迫选择出城投降。

为了尽早入主中原,皇太极竭力劝降洪承畴。但是,作为饱读诗书的一名儒将,洪承畴起码的气节还是有的,他在一开始就表现得颇为顽强,宁死不降,甚至还绝食求死。

这个消息传回到北京,可把崇祯帝激动坏了。为了鼓舞士气,崇祯帝以此开始大做文章,决定开十二坛隆重祭奠洪承畴的忠义之举。

何谓开十二坛?北京的天坛历来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在天坛内专门给洪承畴修了一座祠堂,并供奉十二个祭坛。依照封建礼制,九坛就是祭拜臣子的最高礼仪,崇祯为洪承畴祭祀准备十二坛,这是前所未有的荣耀。

结果,崇祯皇帝率领文武群臣一坛一坛的祭拜,到了第九坛时,前线传回最新军情说洪承畴竟然降清了。

洪承畴在降清之后,皇太极并没有立即对他委以重任,基本就是充当了自己的私人幕僚,在身旁献言献策,但也极大地加速了满清入关的步伐。如何看待洪承畴的降清之举?还真不好说,我们一方面宣扬忠臣不事二主,一方面又提倡良臣择主而侍。

入关以后,顺治皇帝开始对洪承畴逐步起用,而他也继续着自己的铁血本性,对于坚决抵抗的汉人予以了残酷的镇压。在他的屠刀下,黄道周、陈子龙、金正希、王之仁等人都纷纷倒下,甚至还包括他原来的学生。

不仅如此,洪承畴还推荐了一大批汉臣加入到铲除明朝残余的行动中,比如王辅臣等人,就是由他推荐才成为绞杀朱明后裔的急先锋。

不过,在他镇压和杀戮的同时,也为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积极谏言。明末清初的政权交替导致了战乱频发,极大地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尽快实现满清政权的平稳,洪承畴多次上疏减免税赋,终于获得了清廷的同意。

有了北方稳定的大后方,清兵才能集中全力一路南下。除个别地方遭遇到抵抗外,基本都是兵锋所指,望风而降,将南明的残余一路赶到了缅甸,强有力地维护了新生的政权。

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在入关之前曾经向洪承畴许诺:

功成之日,优加爵赏。

可事实却是,洪承畴虽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并没有被清廷真正信任。到了晚年时,更是被闲置不用,只是象征性地赏了他一个三等轻骑都尉的头衔。

大家都很清楚,“公侯伯子男”才算是真正的爵位,而轻骑都尉大概就是一个正四品的官职,况且还是三等的。个人认为,这不是封赏,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而同时期,满清对于其他汉人降臣却格外的优渥,而且这些汉人还都曾经是洪承畴的手下。比如,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人都被封王守藩;沈志祥、李国翰、陈福等人也被封公封侯。

1665年,洪承畴带着无限的委屈和遗憾在家中过世,享年七十三岁。康熙帝恩赐祭奠如制,谥号为文襄。

本以为,洪承畴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到了乾隆时期,竟然在编撰《钦定国史贰臣表传》中加入了洪承畴的名字。其中,对于洪承畴的评价如下:

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

看来,洪承畴始终不被清廷所真正信任,根源就在于他曾经变节投敌。真不知道洪承畴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如果当年选择宁死不降,享受明帝崇祯十二坛的祭奠,定然能成全自己的忠臣之名,断不会被后世诟病还进入到《贰臣传》受辱。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