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关中”汉朝关中与关东的隔阂有多深?连射箭方法都不一样

“关中”汉朝关中与关东的隔阂有多深?连射箭方法都不一样

时间:2022-11-04 17:35:24来源:科技智享生活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科技智享生活的《汉朝关中与关东的隔阂有多深?连射箭方法都不一样》,希望大家喜欢。

想当年刘邦平了英布之乱,回到故乡,创作了著名的《大风歌》。但是这首得胜归来的凯歌中,却透露出了一代雄主的隐忧: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为何刘邦会发出如此感叹?因为实际上,此时的刘邦名为皇帝,控制的核心地区却主要是关中地区,也就是战国时期秦国主要控制的范围。在崤山函谷关以东,大片的土地属于那些帮助他打败项羽的异姓诸侯王,刚刚击败的英布就是其中之一。这些人明尊他为皇帝,实际上个个实力不容小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位迟暮的君主却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汉初的郡国并行情况,黄河以西即传统的关中地区

刘邦去世之后,王国问题继续坐大,汉依然是凭借着关中核心区,像过去秦对诸侯一样,小心翼翼地压制东方。这一问题直到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才算是初步得到解决。然而终汉之世,关中与关东的对峙都继续存在。乃至于两地的气质大有不同,就连射箭的方法都各具特色。

不同寻常的射法

很多人看到运动会射箭比赛的时候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运动员的箭离弦而去之后,他们的弓往往会转到和自己手臂水平的角度:

现代运动员射箭时弓旋转到水平角度

这种弓弰指向目标的现象实际上是运动员持续发力的一种体现,表明了运动员的专业水平。在中国传统弓射艺中,这种弓呈现出水平角度的动作,我们姑且称之为“点弰”。

说到“点弰”,我们有必要先用一张图了解下传统弓的结构:

一、弝bà 弓中央手执处曰弝,一称弣fǔ,俗称弓把。

二、弰shāo 弓之末端曰弰,一作箫,俗称弓梢。在上端者为上弓弰,在下端者为下弓弰(其他组成部分同理)。

三、彇xiāo 弓弝与弓弰之间微弯曲处曰彇,一做渊,俗称弓臂。

四、彄kōu 弓之两端有凹形作扣弦用者曰彄,俗称弓扣。

五、峻 两端架弦处,俗称弓卡子。

六、弦 角制硬弓用生牛皮条作成,竹制硬弓用麻绳作成,步弓等用丝条。

故而用“点弰”一词,指的就是这种上弓“弰”前点,与手臂水平的状态。但少为人知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今天,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曾经大量出现过,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

汉画像石上的“点弰”

汉画像石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汉代射箭技巧的窗户。陕西省绥德县有一块《田猎出行图》汉代画像石,该画像石在田猎图部分最右侧有一个汉代骑士,正在向身后的鹿放箭。而特殊的是,这位画像石中的射手呈现出了一个弓弰指向目标的“点弰”动作:

田猎出行图(局部) 陕西省绥德县

这一动作被古人描述为“即当以前手点弰如掷物之状,令上弰指的,下弰抵胛骨下也。”也就是说推弓的手动作像要扔东西一样,让弓的上弓弰指向目标,而下弓弰抵在自己的肩胛骨下面。画像石上保留的这个瞬间与当今运动员的动作何其相似。那么这一动作是如何做到的呢?

现代运动员出箭后弓转到水平角度

根据上海某习射馆陈孟后先生的介绍,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射箭的时候射手的前肩到前手与后手都一直保持着用力的状态,箭离弦后,这个用力的状态依旧保持。射手的前手持续推弓的力量在后手离弦后失去了制衡,作用在弓上,就将上弓臂压下来,呈现了这样一个状态。是射箭中持续用力而产生的现象,而非刻意为之的手法。

简单来讲,就是本来拉弓的时候前后手是持续用力绷着的,当后手松开之后,前手还继续向前用力,就把上弓弰给压下来了。

因此按照绥德县这幅画像石中所示,该射手采取的应当就是“点弰”的射箭方法。

左侧为尼雅遗址出土的汉弓(弓弦上在了错误的一侧),右侧为现代竞技反曲弓

在出现射箭画面的画像石中,这种“点弰”的情况很常见。如陕西绥德县王德元墓横额画像,米脂县官庄墓门楣画像,榆林墓门楣画像等。虽然这些画像石中有些射手明显在射击低于自己的猎物,但是不难理解,只有在弓垂直于手臂的情况下才可能把箭射出。所以这些弓水平于手臂的画像都应该是有“点弰”的现象。如此多的例子,说明这种画面的出现绝非是刻工之误或者为了画面协调而刻意为之,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

陕西绥德县王德元墓横额画像(局部)。左起第二位射手“点弰”

陕西米脂县官庄墓门楣画像(局部)。下方最左与最右两位射手“点弰”

陕西榆林县(2000年改为榆阳区)墓门楣画像(局部)。左侧射手“点弰”

神木大保当墓门楣画像石(局部)。右上角射手“点弰”

以上,是诸多在汉画像石中所见“点弰”例子的一部分。他们都描绘了箭离弦的瞬间弓的形态,无一例外都是平行于手臂,弓臂在下,弓弦在上,与“点弰”应呈现的弓的形态完全一致。

“点弰”仅见于关中

“点弰”这一现象虽然在汉画像石材料中有不少的记录,但是这些记录无一不出在汉代的关中地区。而关东地区虽然也有大量的射箭题材的画像石存在,尤其是徐州附近和南阳附近地区,画像石的数量远超陕西北部,描述射箭的场景也不在少数,却并没有找到使用“点弰”的任何实例。

关东发现的这些描绘箭已离弦的作品中,体现的都是弓臂垂直于手臂的状态。步射如河南南阳弋射画像石:

河南南阳弋射画像石(局部)。左一射手箭已中的,弓依然垂直于手臂

山东公孙子都暗射颍考叔画像石。射手箭已中的,弓依然垂直于手臂

公孙子都暗射颍考叔这幅图虽然刻画的是春秋时故事,但是体现出的射箭内容所使用的无疑是汉代刻工所能看到的技法。而骑射的状态如南阳草店田猎画像石:

河南南阳草店田猎画像石。射手箭已中的,弓依然垂直于手臂

而且此技法亦不见于汉人所描绘的胡人:

山东胡汉交战画像石(局部)。画中胡人骑手亦无“点弰”动作

仅仅是列举不太容易说明情况,对于汉代出现了“点弰”的画像石的分布,不如在地图上进行简单标注,以便直观了解:

“点弰”现象分布图,红圈中红色X即为“点弰”画像石出土位置

汉代射箭画像石分布图,“*”为射箭汉画像石分布地。图中红圈与上图红圈对应

“点弰”画像石的分布主要为陕西省北部榆林(2000年升为地级市)、神木、米脂、绥德四县。在两汉时期属于上郡与西河郡的范围。这两地在汉代属于一个特殊的地区,即出所谓“六郡良家子”的关中六郡的范围。关于关中六郡的问题,首先是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所涉及: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班固将天水、陇西、安定、上郡、北地、西河六郡前后并列起来,说这六个郡因为靠近戎狄,经常作战和狩猎,所以崇尚武力,擅长射箭打猎。这一代的居民经常补到皇家卫队羽林和期门军中,出了很多的名将。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六郡良家子”即此六郡,但依照上下行文,当即所指。颜师古在注六郡的时候也称六郡就是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郡。可以看到出土画像石的地区都处在上郡和西河郡黄河西侧的范围中,也就是汉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中地区。

而今的八百里秦川

什么阻止了“点弰”的传播

为什么这样的技术仅见于关中?这恐怕要从汉代关中关东的关系说起。

从汉朝建立到董卓之乱,可以说终汉之世,关东和关中的对立都是存在的。西汉以关中为本位控扼关东,而东汉则以关东为根本辐射关中。在西汉早期,汉以诸关津自守,与山东诸王国对峙,颇限制东西交流。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中:

制诏御史,其令扜关、郧关、武关、函谷、临晋关、及诸其塞之河津,禁毋出黄金,诸奠金器及铜,有犯令(四九二)

□议,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扜关、郧关、函谷、武关及诸河塞津关,其买骑、轻车马、吏乘、置传马者,县各以所买(五〇六)

张家山汉简图版

以上两条律令都是在说关中诸关口要注意检查是否有人从关中带金器、铜器、车马等重要战略物资。此时以上述所列津关有很强烈的阻隔和搜查的职责,汉用之以备山东诸侯。在西汉的早期,汉与东部诸侯实际上是“共天下”的态势。所以关东和关中是有着严格隔离和竞争的两个地区,中央与东部诸王的关系,都处于极为紧张的状态,甚至视若敌国。此时的两地,尤其是关中到关东,物资和人员交流都受到严格控制,因此也限制了技术的交流。

左侧为汉初东西部之间关塞示意图,右侧为汉初之政治地理建构

汉武帝元鼎三年曾有过一次广关,虽然扩大了“关中”的概念,但是六郡依然是特殊的存在。太初元年武帝设立建章营骑,后改为羽林骑,其主要成员就是来自于六郡良家子。《汉官六种》中记载:

“羽林郎,无员,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补。”

“蔡质《汉仪》:羽林郎百一十八人,无常员。《汉官仪》:羽林左监主羽林左骑八百人,右监主羽林右骑九百人。皆以三辅六郡良家子补期门羽林。”

这两条史料讲述了两汉的皇家禁卫羽林军的制度,都明确表示只有关中六郡才可以补羽林。六郡的特殊地位在这里明显地体现出来。虽然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关东和关中的分野依然明显,以关中控扼关东的态势如故。

游戏中的羽林形象

此外,汉因地制宜的征兵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两地军事的发展,如按钱文子《补汉兵志》中就表明汉代某些兵种是从特定的地区招募的(“大抵金城、天水、陇西、安定、北地、河东、上党郡多骑士,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巴蜀多材官,江淮以南多楼舩士。”)而关中关东对峙这一态势的持续,以及前面所述的关中关东两地的交流不畅,也对这一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画像石图版中,也的确关中数郡的骑射田猎等素材要远远多于东部和四川,后两地往往步射,而骑兵用长兵器者多,如山东的胡汉交战画像石:

山东胡汉交战画像石(汉人部分),可以看到关东地区汉人射箭者往往步行,而骑马者使用的是长兵器

这一现象在西汉已经很明显。《汉书》中记载关中六郡的赵充国、甘延寿补羽林都因为善骑射补羽林(“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射,补羽林。”“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可见六郡良家子补羽林要求善骑射。

而在关东,最有名的莫过于光武帝所倚重的“幽州突骑”。弓骑兵和冲击骑兵成为两地不同的发展方向。《后汉书·吴汉传》中就记载太守彭宠曾经盛赞幽州地区的突骑(“太守彭宠曰:‘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又《后汉书·景丹传》中显示就连光武帝刘秀也感叹幽州突骑强大的战斗力(“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

突骑想象图

可见在两汉之交,刘秀尚未成事之时,幽州突骑就已经名声在外,那么这些冲击骑兵必然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产生和发展,东部冲击骑兵与西部弓骑兵的发展分野应当已经产生。故而在骑射水平的发展上,关东应不如关中,且由于关东的骑兵发展方向不同于关中,故而亦没有强烈的交流学习的动力。

在我们列举的这些画像石所在的东汉早期,上述问题的影响依然持续着。东汉班固亦描述了秦汉以来关中多武将,因为靠近羌、胡而重视鞍马骑射的传统,从战国以来出征作战的慷慨之风一直到那时都依旧可见。(“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注:这里的山东和山西指的是崤山的东与西,即关东与关中地区。

央视综艺《国家宝藏》中蓝天野饰演的汉代名将赵充国,是汉代“山西出将”的代表人物

通过上述赞语里面的描写,我们看得出来直到班固生活的东汉早期,关中的这种骑射风尚依然保存和发展着。而关中关东的隔离犹在。傅乐成就认为“东汉定都洛阳后,山东(崤山以东,即关东地区)变成军事、政治、经济合一的地区,而山西(关中地区,同上)则沦为一军事地区。东西的界限,日益分明,渐成为两个极其不同的文化区,而致发生偏枯的现象。”梁万斌先生也认为东汉朝廷东迁之后,虽然一度想迁回长安,但是由于豪强势力的阻碍,最终以崤函故关为阻,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过去的关中。关中遂变成羌汉杂居之地。

因此在东汉早期,关东关中的阻隔相比于西汉,可能进一步加深了。东汉王朝对关中采取的放手政策以及东汉依靠幽州突骑发家的传统,很可能进一步使得关东人们轻视关中的骑射技术,就像欧洲火器已经发展起来之后,一些传统的贵族依然不愿担任步兵和炮兵,而以担任骑兵为荣。

东汉击鼓说唱俑。此时的关东大体安定,不似关中多事

关东和关中的对峙贯穿着两汉的政治地理。这两地的分隔造就了两地不同的气质,也塑造了迥异的军事传统。“点弰”这一情况在更擅长骑射的关中地区出现,并至少在上郡和西河郡广泛传播。但始终这一现象都局限在注重“鞍马骑射”的关中地区。而关中出将,关东出相,关东地区既不像关中那样推崇军事,又有着与关中地区截然不同的冲击骑兵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东汉定都洛阳,对关中采取了半放弃的态度,关东对关中是一种俯视的心态,更难以让关东之人接受关中的技艺。

且关东安定,不如关中多战。习射馆的陈孟后先生非常强调“点弰”这一现象的出现实际上说明了关中地区的人们比关东更多练习和接触弓箭,尤其是经常射击移动目标,如狩猎和战争等。如果是盯瞄固定目标,且撒放完全依靠后手而非一个全身的动作,这种“点弰”的情况就不太容易出现。这种射箭方法的传播受到了阻碍,最终局限于关中地区。

关中多战乱,兵将皆为百战之士,故而东汉末年董卓得以长驱而入

透过“点弰”这一现象的分布,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关中关东两地长期的区隔和关中地区在汉代地位逐渐下降的过程。但是“点弰”这一现象并没有因为关中地位在汉代的下降而一同消亡。唐代王琚的《教射经》中也记录了这种弓与手臂水平,上弰指向目标,下弰抵在肩胛骨下面的现象(“左手开虎口,微松下二指,转弝侧卧,则上弰可随矢直指的,下弰可抵胛骨下,此为靡其弰。”),某种程度上就类似“点弰”。时至今日,很多传统弓爱好者也依然会做出“点弰”。这一古老的技法,跨越两千年的金戈铁马至今。每每得见,总让人梦回当年的关山飞度,纵横驰骋。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