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鲁肃”被后世误解的鲁肃,他的《榻上策》比诸葛亮《隆中对》还早七年

“鲁肃”被后世误解的鲁肃,他的《榻上策》比诸葛亮《隆中对》还早七年

时间:2022-11-06 18:45:50来源:读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读史的《被后世误解的鲁肃,他的《榻上策》比诸葛亮《隆中对》还早七年》,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20

在纷争不断的三国时代,每一个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君王,其背后都有一个为他谋划的杰出战略家。比如曹操背后有荀彧,孙策背后有张纮,而刘备背后则有诸葛亮。

那么对于孙权来说,他背后的男人就是鲁肃。

历史上的鲁肃,文武双全,他的战略眼光远超过孙权手下的其他谋臣,甚至周瑜也要略逊一筹。

然而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大多数人们印象中的鲁肃,只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仁者,因此我们有必要为这位旷世奇才正名。

不过,就在孙权刚刚上位,求贤若渴的时候,鲁肃却没有在第一时间顺利地投效于他的帐下,反而踌躇不定。

其实,鲁肃早就有投奔江东的打算。

鲁肃是下邳国东城县人,当初父亲早逝,他是被祖母带大的。鲁家是大富户,而鲁肃性格乐善好施,挥金如土,因此结交了不少士人,他甚至一次性把半数家财赠与周瑜,连眼睛都不眨,这也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鲁肃在当地很有名望,许多人聚拢在他身边,于是袁术任命他做东城县长。

不过鲁肃这等大才,岂能为袁术效命?这时正好周瑜也不想给袁术干了,打算舍弃居巢县长一职投奔孙策,于是鲁肃就带着一百多人来找周瑜,两人一并去了江东。

能让周郎这样的豪杰倾心相交的孙伯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鲁肃心中充满了向往,或许这就是一个英才对明主的期待吧。

到了江东以后,鲁肃将家眷安置在吴郡曲阿,随后去见孙策,果不其然,二人一见倾心,孙策也对其才干倍感惊异。

然而命运无常,正当鲁肃准备在江东大展拳脚的时候,多年来相依为命的祖母去世了,鲁肃悲痛之余,只好告别孙策,回东城县安葬祖母。

可当鲁肃办完了祖母的丧事返回曲阿的时候,却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孙策遇刺身亡了。

当初鲁肃来江东,是冲着孙策来的,如今继位的孙权只是个十九岁的青年,他能守住这份基业吗?这一点鲁肃心里没底。

思来想去,他还是不太看好孙权,最终决定带着老母回江北去。可当他准备把母亲带走的时候,却发现老太太已经被周瑜接到吴县去了。

原来此时孙权正在拼命招纳人才,作为重臣的周瑜,岂能把鲁肃放走呢?何况他还是自己的至交好友。

关于鲁肃最终留下来的原因,周瑜口中所谓“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这样的谶语自然是忽悠不了鲁肃的,真正能起一定作用的,恐怕只有孙权能任用贤才这一点了。

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鲁肃信任周瑜这个人。

关于鲁肃的去留,还有一则资料,说鲁肃的另一位好友刘晔曾邀请他到郑宝处共事,而鲁肃已经被说动了,是周瑜一番劝说才把他留住。

个人认为这段资料虽然出自权威度较高的《三国志》鲁肃传,但其可信度存疑,因为时间线上存在一个重大漏洞。

首先刘晔既然邀请鲁肃来郑宝处,说明此时他尚未杀死郑宝。然而后来周瑜劝说鲁肃留下的时候,史料明文记载孙策已经去世。

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这下矛盾就来了,因为刘晔是心向中原的,他和郑宝反目也是因为郑宝想要投奔江东,如果此时孙策已死,那说明郑宝也早就死了,鲁肃怎么可能还用刘晔的邀请来跟周瑜说事呢?

因此这件事大概率不是真的,鲁肃想要回到江北只不过是因为不了解孙权,不敢随便赌上自己的未来罢了,跟刘晔的邀请没什么关系。而资治通鉴也完全没有采纳这一说法,说明司马光应该也是如此考虑。

听闻周瑜留住了鲁肃,孙权很高兴,不过之前他对鲁肃的了解仅限于周瑜的描述,只是管中窥豹,此人究竟有何才干,孙权是不清楚的。

为了详细考察一下鲁肃的真本事,他决定设宴接见,彻底了解一下鲁肃。

对于鲁肃亦是如此,他同样不了解孙权,于是也想一探这位江东少主的究竟。

就这样,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君臣相会开始了。

在席间,二人相谈甚欢,不过却没说什么实质性话题。待酒宴结束,鲁肃本想和其他人一同退下,没想到却被孙权叫住了,邀请他上榻再喝第二轮。

鲁肃明白,真正的考验来了。

正如周瑜所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是一次双向考察。

待众人彻底散去后,孙权一脸郑重地说道:“当今汉室如大厦将倾,天下纷争不断,我继承父兄基业,欲建立桓文之功。现在足下既然前来,可有何良策吗?”

见孙权认真起来,鲁肃也必须拿出点真东西了,于是回答道:“当年汉高祖想尊奉楚怀王却不能,全是因为项羽之祸。如今曹操便如同项羽,天子尚且不保,您还怎么做齐桓晋文呢?”

鲁肃顿了顿继续说道:“以我之见,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也无法轻易翦除,只有鼎足江东,坐观天下之变。因为如今北方纷乱,曹操无暇南顾。所以将军您可趁机剿灭黄祖,讨伐刘表,随后全据长江流域,最终称帝建国进取天下。这是汉高祖的功业,还做什么齐桓晋文呢?”

孙权没料到鲁肃胸中竟有如此宏大的规划,他愣了一下,笑着说:“我现在只想尽力辅佐汉室,你说的暂时非我能及。”

这便是赫赫有名的榻上策,也是东吴版的隆中对。

在鲁肃的规划中有两个重点,第一是有曹操在,汉室已经没救了,桓文之业也是空中楼阁;第二点则是必须要建立帝业,并给出了相应的步骤。

具体步骤则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消灭黄祖,敲开荆州的东大门;

第二步是消灭刘表,跨有荆扬二州;

第三步是夺下益州,全据长江;

而最后一步则是称帝建国,一统天下。

鲁肃给孙权规划出来的是一幅宏伟的蓝图,这不仅仅是霸业,更是千秋帝业,足见鲁肃的格局之大。

关于保据江东,不轻易北上,这一点鲁肃和孙策以及张纮有着相同的认识,但是在西征方面,他的目标更加远大。

这里要再谈谈鲁肃口中的“鼎足江东”,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就是东吴国策保守的证明,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所谓鼎足,自然得是三足鼎立,因此需要三方势力并存。

比如蒯通劝韩信自立,和项羽刘邦三方并立,这就叫鼎足之势,而其他小势力和刘项韩三家差距较大,因此不算在其中。

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史记淮阴侯列传)

鲁肃这个时候不可能预测到后来曹孙刘三分天下的格局,他说的鼎足之势很可能是袁曹孙。

如今北方袁曹两家各拥有数州之地,无疑是最强的,而孙权只占有扬州大部,在实力上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

另一方面,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才是当时和孙权同级别的割据势力,这种局面下是谈不到鼎足之势的。

只有江东按照榻上策的规划,拿下了荆州和益州,才有和袁绍曹操正面对决的实力,也只有到那时候才能称为鼎足之势。

由此可见,鲁肃提出的是一个极为积极进取的对外扩张计划,而后来孙权也长期将其视为国策,这样看来,怎么能说东吴国策保守呢?

榻上策是一个在战略高度上可以和隆中对不相上下的计划,比如隆中对的核心“结好孙权”以及“跨有荆益”,其效果就和榻上策的全据长江非常类似。

除此之外,二者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荆州视为根本。

理由很简单,因为南北最终是要有一场大战的,从扬州北伐,要啃寿春这块硬骨头,中原可以利用发达的水网进行支援,取胜的难度很大,而孙权除了早年间在寿春住过几年外,这辈子连寿春的边都摸不到,可见从扬州北伐难度之大。

而从益州北伐同样如此,秦岭间险峻的栈道是物流的噩梦,北伐自然事倍功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荆州北伐是最佳之选,出襄阳进入南阳盆地,很快就能到达中原的核心地带。所以荆州才是重中之重。

正因为榻上策和隆中对都将荆州视为根本,所以后来孙刘两家为此地展开血战也就不足为奇了。

孙权对榻上策极为赞赏,张昭听说此事后认为鲁肃太过自大,而且粗陋疏忽,因此不可重用。但孙权却不以为然,反而更加看重鲁肃。

后来孙权在跟陆逊谈起鲁肃时,称此事是平生一大快事,还把鲁肃比作邓禹,可见榻上策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高。

而对于鲁肃来说,孙权的表现也是值得称道的,他不仅胸怀大志,还能从善如流,这不就是鲁肃期待的明主吗?

虽然他并未直接赞同此计,而是说力不能及,但其实这才是正常的表现,毕竟榻上策信息量太大,孙权需要时间消化一下。而看他后来的表现,心中必然对此是认可的。

这次会谈,让孙权和鲁肃建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此后孙权一直在践行这套策略。

这套策略并不是空想,而是有相当的可行性的,要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平定北方仍然花了七年多的时间。

我们设想一下,若是孙权有孙策的军事才能,说不定真能拿下荆州。到时候再趁曹操和马超、张鲁等人纠缠时拿下益州,这一计划就彻底实现了。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孙权毕竟军事才能有限,因此他终其一生也只能把榻上策进行到第二步而已。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