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项羽”兵仙韩信大战战神项羽,同等兵力下,谁能战胜对方

“项羽”兵仙韩信大战战神项羽,同等兵力下,谁能战胜对方

时间:2022-11-30 09:25:21来源:秋叶侃史V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秋叶侃史V的《兵仙韩信大战战神项羽,同等兵力下,谁能战胜对方》,希望大家喜欢。

项羽和韩信是楚汉争霸中军事方面最耀眼的两颗明星!两个人的军事能力能够在中国军事史上添加浓厚的一笔。可惜两个人的命运都被刘邦把控,都死在刘邦的手里。那么我么抛开两个人短时的政治水平,我们比较一下同为兵力的项羽和韩信,他们如果打起来,谁更强一些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项羽的军事生涯

项羽是一名军事天才,在项羽很早的时候就体现过他的军事方面的能力。从小力大无穷,据说能够力能扛鼎!兵书也读得很多,但每一次都能够抓住要点。在反秦之战中,打过无数次的硬仗,在项梁死后,项羽扛起了反秦的大旗,带着江东子弟以一敌百。

反秦最著名的一战就是巨鹿之战,这一战是项羽的成名之战也是项羽的生死之战。项羽带着所有的项家军一起冲杀,九战九胜。将兵力强于自己几倍的秦朝军队打懵了。王离的二十万军队被五万军队打得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主将王离也战死了!还剩下秦朝的主力章邯的二十万大军,如果这二十万大军能够同仇敌忾,继续打项羽的五万残余部队,这一战项羽估计就很难打了。

不过项羽打出了威名,其他反秦的部队都来汇集帮助项羽,另外章邯这边也出问题,赵高在迫害章邯,并且章邯不管是输是赢,回来都要被责罚,章邯一怒之下,投降了项羽。项羽接受了二十万秦军之后,无处安置,后来坑杀了二十万秦军!

这一战项羽是赌一把的,并且如果没有其他反秦军队的汇集和章邯的反水,那么项羽是极其危险的!

在楚汉争霸中,项羽打过最有名的一战就是彭城之战!这一战项羽带着楚军三万精锐打败了刘邦56万大军!这一战也是运用了项羽极高的军事能力。项羽在东边齐国,刘邦占领了项羽的都城彭城。然而项羽没有从东边突袭刘邦,而是绕过西边来将刘邦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刘邦手下的两大顶级谋士,张良和陈平都没有想到项羽会来这一手。所以项羽三万大军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击溃。当然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也是有水分的,大部分是其他诸侯王的军队,刘邦自己手里的大军最少也有二十万左右。

这一战同样也是项羽的生死之战,如果刘邦能够预判到项羽的计谋,那项羽很有可能会被击溃。

这两次战斗打出了项羽的威名,也让项羽军事能力发挥到极致。

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项羽打仗喜欢以弱胜强,喜欢赌一把。两次大战都是生死之战!

韩信的军事生涯

韩信也是一个军事天才。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韩信打过很多硬仗,这些硬仗大部分都是楚汉争霸的时候发生的。也就是说韩信的军事能力体现在楚汉争霸的时候。

刘邦要打败项羽,必须把魏、赵、代、燕、齐先灭了,将这些诸侯收拢于自己手里,才能够打败项羽。而刘邦和项羽却在荥阳成皋一线鏖战,韩信则带着军队却灭五国。

最典型的就是井陉之战,这是韩信的成名之战。韩信三万大军对战赵代二十万大军。这一战打得很凶险,还流传出一个成语背水一战!韩信先诈败,引诱赵代联军进攻韩信,并且收拢了韩信大部分的粮草辎重,而韩信却令人带着小股部队去摘了赵代营的大旗,这一战赵代大军被韩信打得大败,主将陈馀被杀。

还有韩信的生死之战潍水之战,这一战韩信的军队对战齐楚联军。这一战楚军的大将是龙且,并且龙且被誉为是项羽手下第一大将,这个名声是很响亮的!然而韩信用计堵住潍水,然后水淹齐楚联军,这一战龙且战死!齐楚联军也没有多少生力军可以匹敌了。

所以韩信打仗,善于谋略,并且能够针对性地找出敌人的弱点,可以击败敌人。

韩信VS项羽

那么韩信大战项羽,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谁能赢呢?

我认为韩信的赢面更大一些。

韩信在汉中和刘邦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能统多少兵马,韩信很自信地说多多益善。韩信的意思是不管兵多或者兵少,他都能统领得特别好。如果是兵多那就更好不过了。韩信为什么能够说多多益善,那在于他的军事能力以谋略为主,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用勇猛来解决问题的。这就说明韩信的军事能力是建立在打必胜之战!没有必胜的把握,韩信是不会赌的!

项羽则有一点赌的成分,更多的是靠勇猛来感动手下的兵士,对于兵士的忠诚度是非常高的。项羽的军事谋略也是有的,像彭城之战就是非常好地运用了军事谋略,但我觉得项羽的勇猛大于谋略,在用勇猛和谋略都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项羽还是更喜欢用勇猛解决问题。

所以项羽和韩信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韩信能够针对性地找出项羽的弱点,从而击溃项羽。

最后一战垓下之战就非常能够说明问题!韩信、刘邦、英布、彭越四方大军共计六十万一起围攻项羽的十万大军。韩信作为总指挥,也是印证了他带兵多多益善的结果。这一战项羽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并且项羽最后以勇猛赚取了汉军几百条的性命。这也侧面印证了项羽的勇猛!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是文史兄弟,文不离史,史不离文,文史两兄弟。

创作不易,杜绝抄袭,翻版必究。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