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官员”古代官员上朝,人人手持一个“笏板”,不是挨罚而是小抄

“官员”古代官员上朝,人人手持一个“笏板”,不是挨罚而是小抄

时间:2023-04-11 12:55:20来源:历史故事迷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故事迷的《古代官员上朝,人人手持一个“笏板”,不是挨罚而是小抄》,希望大家喜欢。

在影视剧中,我们此次可以看见古代官员们在上朝时往往会手持一根用象牙或是玉竹雕刻而成的长板;而且在上级询问时,官员们还会将这条长板高高举过头顶,以示谦敬恭顺。

事实上,这块长板叫做“笏板”,自春秋时期(另有一种说法称可追溯到商朝),官员们在上朝时便需手持笏板,报事奏对。

不过,绝大多数人也仅仅只是知道这是官员们上朝时所需的必需品,对其用途却一无所知,只是认为这样手持笏板的模样很是整齐美观。那么,这块看似可有可无的笏板究竟有何作用?

笏板的始源

虽然目前历史学界的说法认为笏板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是也有学者反驳,认为早在夏商时期,笏板便开始被官员贵族们使用。只不过,那时的笏板只是作为装饰品,而且所有人的笏板都没有任何区别,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直至春秋战国时代,笏板开始有了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据《说文解字》记载,在楚国,所有官员,包括统治者在上朝时都需手持笏板;而且统治者的笏板是用一整块洁白无瑕的美玉或是翡翠雕刻而成,以展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诸侯们的笏板由象牙做成,其成色和价值略低于统治者;而大臣们的笏板则普通的木板或是箭竹制成,以示自己的恭敬。

到了西周时期,因为重视礼法尊卑,对于等级制度更为重视,因此笏板的地位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当时还明文规定,如果有人的笏板不慎遗失,那么无论他是家世显赫的王公贵族,还是三台八座的文臣武将,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由此可见,那时的笏板用于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统治者最为尊贵,诸侯其次,士大夫的地位在其为低下。所以,在某些拍摄春秋战国的影视剧中,所有王公贵族以及官吏们都拿着一模一样的笏板是完全错误的。在真实的历史上,我们应该可以通过他们手持的笏板,一眼区分贵族和普通官吏,而不是所有人乌压压地站成一片,整个场面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自汉朝开始,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使用象牙制成的笏板,而以下的官员的笏板则是用竹板制成,这一传统沿袭了近千年,直至清朝才被废除。

必不可少的“记事本”

不过自从西周覆灭到汉朝建立,贵族大臣们开始凭借所着的官服和所配的腰带来区别地位和身份的高低,笏板的作用开始变得可有可无。

更何况,笏由于是由玉石或是木板做成,笏板的重量往往不轻,而且体型较大,据《礼记》中描述,笏板长八十厘米,宽十厘米。在上朝时一直举着这块“庞然大物”绝不是一件易事;而且上朝的时间通常不短,加上路途上的奔波来回,携这样一块似乎毫无作用的木板上朝绝不是百益而无一害。那为何手持笏板的习惯会延续下来,莫非只是为了延续传统?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在《中国通史》中得到解答。

原来,自汉朝时起,笏板便充当了记事本的地位。由于那时的纸张珍贵,哪怕是王公贵族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那时用来充当纸张的多为竹简。不过,竹简比起笏板来说更为笨重不便。

因此,官员们在上朝时为了准确记录统治者所颁布的命令和法律或是被分配的任务,这才每日携带着这块笏板;而且因为朝会的时间较长,需要记载的内容自然很多,更加凸显了笏板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且,对于某些勤奋认真的官员来说,他们希望事无巨细地记录朝会上的所有内容,以求能够完美无缺地完成所有的事务。所以只拿着一块笏板对于努力刻苦的他们是远远不够的。尽管规则上规定每个人只能拥有一块笏板,但是仍有不少官员甚至在上朝时带着一个被叫做“笏囊”布袋,以携带更多的笏板。

唐代名相张九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年事已高的他依旧不畏疲倦,每次上朝都坚持携带着笏囊,以表示自己的事必躬亲。他的这一举动还引得其他人纷纷效仿,一时间,佩戴笏囊成为了一种风潮。

除此之外,笏板也充当着“备忘录”的作用。在散会后,如果恰逢统治者还想与官员们讨论一些在朝会上尚未解决的事务,便会留下他们继续谈论。

如果这时有些大臣们年事已高或是记忆力不佳,已经把刚才朝会上谈论的事务忘得一干二净,这无疑是一个很是尴尬的场面。上级在其面前侃侃而谈,而大臣们只能站着一言不发,面对提出的问题更是毫无头绪。也许心胸开阔的上级会一笑而过,倘若碰上一个脾气暴躁的统治者,那么官员们很可能迎来一场飞来横祸。

因此,官员们会将上朝时的重点内容或是难题记载在笏板上,以便能够回府细细思考或是应对上级的考察。

传统礼节文化的具象化

随着介绍古代文化的影视剧和纪录片的蔚然成风,群众对传统文化兴致也随之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试着了解、研究这些苞笼万象的古代传统。

不过,也有不少人对这些传统文化提出了质疑——其中就有对笏板的疑问。他们实在不明白,虽说早期的确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纸张难得,大臣们这才无可奈何地用笨重不便的笏板代替纸张。

但是自宋朝起,印刷术已经得到了普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发展。到了明朝,纸张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至少对于王公大臣来说完全可以用纸张取代笏板,这无疑能够简化上朝的流程,把更多地时间用来讨论事务,大臣们也不用拘泥于繁文缛节,这莫非不是一箭双雕的美事?

然而,对于使用笏板这件事绝非众人所看到的如此简单。

事实上,我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们始终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用规则来限制自己的行为,而手持笏板上朝便是一项传统的传统礼节。

根据专家研究,早在商朝开始,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减少社会动荡,指定办事规则,统治者便规定,官员们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良好的表率,积极遵守一切礼节规定。

所以,大臣们必须将手持笏板上朝作为一项秉要执本的法规,以表明自己对于国家的重视和对于统治者的恭敬。

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在影视剧中看到大臣们必须高高地将笏板举过头顶,上半身必须弯到与地面平行,这才有资格回答上级的询问。

而且,哪怕对于那些并没有出列奏对的官员来说,他们也不能随便举着笏板发呆,而是必须始终保持举着笏板一动不动的姿势,同时也不能将自己的脸展露在笏板之外,否则便是对于统治者的大不敬,严重者甚至会被礼部记下,然后便会因此受到责罚或是降职的处分。

所以,在某些电视剧中大臣们随意站立,有的人甚至连笏板也忘了拿,这在重视朝廷礼仪的古代几乎是绝无可能。

或许这项举动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有可无,但是对于注重礼仪的古代人来说,这是不可忘却的重要礼仪。古代人讲究礼法,甚至将外邦人称为“蛮夷”,对其不屑一顾,其中的根本原因便是他们已经习惯用这些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言一行皆需符合规定。而那些外邦人胡作非为,将礼法视作粪土,实在是令人不齿。

而笏板便是朝廷礼仪,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古人看来,手持笏板上朝意味着对于统治者的尊敬和身为人臣的骄傲,是对于自己清贵身份的认同。而且,在上朝时,所有人都必须昂首挺胸,绝不能因为举着笨重的笏板便身形散漫,少条失教。同时,高高举起的笏板也表明了臣子对于上天的畏惧与崇敬,是儒家文化的具象化,也是我国文明中“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具体表现。

所以,这也是为何在清朝废除了笏板这一制度时,会有众多文臣激烈反对,更有甚者甚至以命劝诫,希望延续这项象征着传统文化和礼仪的制度。

笏板在民间的用途

除了出现在朝廷上,笏板在民间同样也拥有独特的用途。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道士在做法时,也会使用笏板。在拜天时,道士们往往会手持笏板行礼,以祈求获得上天的帮助,以及借此表达自己对天地的尊敬。而且,道士们的笏板也绝对不能使用便宜的木头或是竹板,而必须是价值连城的象牙和玉石。因为道士们相信,只有使用昂贵的材料,天地才能明白自己的诚信,如果随便用粗制滥造的材料应付了事,那么必将遭受到天罚。

有趣的是,虽然上朝手持笏板早已被废除,但是如今的道士在做法时依旧会使用笏板,这一文化甚至影响到了日本的僧人。

尽管“笏板”这一传统已经被废止,但是对于这一传统文化我们也绝不应该全部抛掷脑后。

从电视剧中所展现的有关笏板的错误,我们不难发现有某些传统文化已经被忘却,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有些传统文化,例如三跪九叩,确实是封建糟粕,也理应被我们遗忘。然而,对于某些优秀的传统,我们也应当吸收传承。

例如笏板所代表的,对于自己身份的尊重和对于上级或是长辈的尊敬,我们应当铭记和学习。近来出现了不少学生顶撞师长,厌恶学习,甚至逃学作乱;而有些员工也怠于完成本职工作,面对上级指派的任务也是敷衍了事。如果能够从小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或许这些现象会大大减少。

总而言之,这些传统文化可能在如今看来有些过时,但是这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瑰宝也同样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对于事物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不能毫无缘由地全部否认,也不能不加思考地全部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的文明之河在现代生活中继续流淌,让我们的后辈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精髓。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