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土耳其”总台记者看世界丨强地震之后土耳其在废墟上抢救性考古

“土耳其”总台记者看世界丨强地震之后土耳其在废墟上抢救性考古

时间:2023-05-07 10:36:29来源:央广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央广网的《总台记者看世界丨强地震之后土耳其在废墟上抢救性考古》,希望大家喜欢。

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土耳其记者梁慧。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今年2月土耳其南部经历两次强震后,大量历史遗迹遭到破坏或损毁,在“古迹保护”和“废墟考古”等方面,土耳其考古界面临不少新难题。

在地震中受损的加济安泰普古城堡

就在上周,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地震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长达935页的报告,主要内容是减少该国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遭受更多地震破坏的风险。其中提到,对于那些地基不够坚实或存在土壤液化风险的历史遗迹,可以考虑采取“轮式搬迁法”。

2017年,土耳其泽伊奈尔·贝伊神殿采用了加固底座整体搬迁的方法

这种办法以2017年东南部巴特曼省泽伊奈尔·贝伊神殿搬迁为例。该建筑拥有超过600年历史,不过,由于附近将兴建一座大坝,神殿所处位置低于水位,必须进行搬迁保护。当时的做法是,首先在神殿下方浇筑一米厚的混凝土底座,通过液压起重机将神殿和底座一同转移到一个装配了150个车轮的移动平台,再通过平台将神殿移动至2公里外的新地点。简单说,就像是把一个衣柜装在卡车上拉走。

地震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到,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应对地震风险,建议启动必要的研究工作,针对部分高风险历史遗迹的建筑结构、地表构造等进行初步评估。当然,这种办法风险高、难度大、耗时长,并且限制条件也比较多。对于更多历史遗迹而言,加固是更现实的选择。

例如,伊斯坦布尔著名的地下水宫,是公元6世纪时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蓄水池,整个宫殿由336根高达9米的圆柱支撑。虽然运用了当时最发达的建筑技术,但在1600多年漫长岁月中,在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地下水宫主体建筑的稳固性一度岌岌可危。

伊斯坦布尔地下水宫使用钢结构将所有支撑柱的承重部分连接在一起,以进行加固防震

2017年,伊斯坦布尔市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使用了钢结构系统将所有支撑柱的承重部分连接在一起,运用现代科技加固了这座古老的地下宫殿。数据显示,包括地下水宫在内,从1999年至今,伊斯坦布尔市修复了545座古迹遗址以增强抗震性,包括喷泉、博物馆、图书馆等等,目前仍有数十个遗址还在继续加固维修。

在地震中受损的加济安泰普古城堡

而对于那些已经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历史遗迹,则要加紧进行“废墟考古”工作。例如,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加济安泰普古堡,就在今年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土耳其文旅部在地震后紧急组织古迹保护专家和考古工作者,展开“废墟考古”行动。

不过,在废墟中进行文物抢修工作,对当地的考古工作者来说是个新课题。加济安泰普大学考古系主任阿提拉·安金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由于受损的城堡可能进一步坍塌,文物抢修工作十分困难。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在城堡中抢救出包括硬币、烛台、徽章等在内的44件文物,而在土耳其其他的地震灾区,“废墟考古”行动仍在继续,目前已经抢救出350多件文物。

加济安泰普博物馆副馆长伊尔马兹向总台记者展示地震对当地古迹造成的破坏

而千年古堡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原样?对于这个问题,加济安泰普博物馆副馆长伊尔马兹对我们表示,修复整座城堡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目前当地考古工作者正在就散落的石块进行归档和分类,而完成修复工作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总之,对于土耳其这样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来说,文物古迹的防震保护、震后的发掘和抢修,都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工作。

以上就是总台驻土耳其记者梁慧带来的观察报道。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土耳其记者 梁慧

监制丨赵九骁

记者丨梁慧

编辑丨杨博宇

供图丨总台驻安卡拉站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