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蜀汉”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蜀汉”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时间:2023-08-05 11:45:38来源:温读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温读的《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后主刘禅主动打开城门投降,成为司马昭手中的战俘,被押往魏国的都城洛阳。

司马昭为了收买民心,稳定蜀汉地区的统治,便以魏元帝之名,册封刘禅为“安乐公”,并将其子孙以及五十余名蜀汉重臣,全部册封为侯爵之位。

一日,司马昭设宴款待蜀汉大臣。

酒席上,他特意为众人准备了一曲蜀汉的歌舞,那些老臣见了,都是感慨万千,泪流满面,只有安乐公刘禅兴致勃勃地欣赏着。

司马昭不怀好意地问刘禅说:"你对故土蜀地可有眷恋之情?"

刘禅高兴地对他说:"这里很好,不思蜀也。"

晚宴过后,司马昭对他的心腹大臣贾充说道:

“刘禅怎么会这么无情无义?!就算是诸葛亮还活着,他也未必能保住蜀汉,更别说是天赋不如诸葛亮的姜维了!”

自那以后,刘禅便成为众人心目中的“无能之辈”也有了“庸主”之称。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历史上的刘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一、少年刘禅

刘禅是刘备妾室甘夫人所出,小名“阿斗”,十二岁时就被刘备立为太子。

与曹操,孙策的儿子们比较起来,刘备的这个儿子实在是毫无出奇之处。

少年的刘禅在文才上不如曹植和曹冲,在勇武上不如曹彰和孙权。

在《三国志》中,关于他人生前16年中,有两个方面的记录:

公元208年,曹操出兵攻打荆州,刘备率部渡江,却在当阳长坂大败,甘夫人和阿斗都在乱军中走失。

好在刘备麾下的将军赵云不顾自己的性命,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阿斗和他的母亲,带他们杀出重围,使他们幸免于难。

公元212年,阿斗5岁那年,刘备续娶了正室孙夫人,她与刘备意见相左,想带着阿斗回孙吴。

诸葛亮知道后,立即派出张飞、赵云去拦截,这才把阿斗救了回来,并把他留在了刘备身边。

刘备等人,为了让阿斗这个天生平庸之人能成才,可谓是煞费苦心。

刘备虽然整日忙于政务,但还是亲手为他订下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学习内容,诸葛亮更是亲手抄写了这些书,让他时常背诵。

刘备不仅对阿斗进行了读书益智的教育,还让其进行了学武,《寰宇记》中的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有句话叫做“名师出高徒”,有了刘备诸葛亮这样的大师悉心指导,阿斗的长进还是很明显的,至少诸葛亮对自己的弟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于是便对自己的老朋友杜微说道:

“朝廷年方十八,天赋异禀,聪慧过人,是个爱德下士的人。”

能得到诸葛亮这样的赞誉,这位少年的刘禅,倒也不是太差劲的。

二、武侯辅政

刘备,一代雄才大略的英雄,于公元223年的四月,在白帝城黯然死去。

刘备在弥留之际,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把蜀汉交给了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彦。

此时的蜀汉已经丢掉了荆州,而且刚刚又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五虎上将之中就剩赵云一人,刘备自然明白,若没有贤臣相助,以刘禅十七岁的年纪,根本无法挑起蜀汉的重担。

刘备临死前,抓住诸葛亮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的天赋,比曹丕强了十倍都多!若是由你执掌朝堂,必定可以让我们兴复汉室!如果太子有能力,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能力,你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怎么会不明白刘备这句话中的意思呢?

刘备虽有让贤之意,但他更希望这蜀汉的江山掌握在自己的子孙手里!

想到这里,诸葛亮老泪纵横,叩首承诺道:“我会尽我所能,辅佐太子殿下,至死不悔!”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非常高兴,然后叫刘禅到跟前来,开始了第二件事。

他给刘婵留了两份遗诏。

一是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亲,二是要刘禅多读诗书,要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一种说法叫做:知子莫若父。

事后看来,刘备这样做,对于刘禅这个庸才来说,绝对是最好的安排了。

一月之后,刘禅登基称帝,开始了他生命中的另一段时期:武侯辅政。

与魏国和吴国同时期的皇帝相比,刘禅是最悠闲的一个,他对政务一概不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对此很满意,曾经自豪地对周围的人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

国家之事,皆有诸葛亮主持,寡人只是做一些礼节上的事情,如祭祖等便可。

尽管刘禅在这一阶段“毫无作为”,但是,历史学者们还是给予了他相当高的评价。

这是为何?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让诸葛亮这个有本事的人,能放开手脚地管理事务。

诸葛亮让三国中最弱小的蜀汉,逐渐在成都站稳,之后,他平定南中,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兴修水利,发展贸易,蜀汉可谓是“田畴辟,仓癝实,器械利,蓄积绕,朝会不哗,路无醉人”的盛世景象。

从这一点上讲,刘禅的无所事事,对于蜀汉而言,其实是个好事情。

况且,民风好转,这个“首功”,也是刘禅的。

因此,清代文学家袁枚才有这样的感叹:“孔明之贤,乃后主之贤也!”

既不用劳心劳力,又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口碑,如此百利无一害的事情,就算是刘禅再蠢,恐怕也会欣然接受!

而且刘禅并非愚笨之人,而是城府极深,诸葛亮也是在临终之前,方才看出端倪。

公元234年,54岁的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病去世,他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对刘备父子许下的承诺。

在临终之前,他与刘禅派来的使者李福会面,而李福则是奉命前来,主要是向他请教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丞相百年之后,还有什么人能够担此重任?

诸葛亮心中一惊:刘禅表面上对国事无动于衷,但实际上,他却是个明白人啊!

诸葛亮很高兴的说:“蒋琬能接替我的位置。”

李福接着问道:“那蒋琬之后呢?”

诸葛亮说:"费袆可以继任。"

李福继续问道:“费祎之后呢?”

诸葛亮没有回答。

有的说诸葛亮此时已是强弩之末,无法再言,有的则说诸葛亮算出了蜀汉的气数,算出了费祎之后,蜀汉就完了。

甚至还有人说,诸葛亮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刘禅定能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君主,到时候就不用他在为刘禅操心了。

由于史料有限,我们无法判断那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但可以确定的是,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在史书中的形象就发生了变化。

三、重拳出击

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刘禅将天下的大小事务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无论有多大的麻烦,他都会去找自己的“相父”,使得诸葛亮心力交瘁。

这哪里是什么帝王?简直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但自从诸葛亮死后,刘禅就接连做了好几件大事,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刘禅竟然如此深藏不露!

第一,李邈被处死,这是对诸葛亮的功劳的充分肯定。

因为诸葛亮当丞相时,刘禅这个帝王的存在度并不高,于是就有了“刘禅对诸葛亮心存怨恨,而有所提防”这样的说法。

刘禅亲领群臣,出城二十里,将诸葛亮遗骸迎回,并素服罢朝三天,下令举国为丞相哀悼。

在扶灵时,刘禅悲痛欲绝,竟然哭倒在地。

此时,丞相参军李邈上书弹劾,说诸葛亮"狼顾虎视,权臣逼主",并劝慰刘禅说:"对此人不必悲伤,只有诸葛亮死了,才能使天下安定,君臣同心,百姓生活才能幸福。"

刘禅看完之后,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邈投进大牢,乱棍打死。

李邈之死,不但平息了朝廷上的谣言,对诸葛亮的贡献给予了最大的认可,同时也表明,刘禅并非真的昏庸无脑,他明白,诸葛亮绝非霍光、董卓之辈。

第二,逼死了杨仪,对杨仪妻女优待,笼络了诸葛亮的老部下。

诸葛亮一死,蜀军中立刻起了纷争,杨仪与将军魏延因私仇,相互告密对方,说彼此有叛逆之心,于是,病变一触即发。

刘禅闻讯后,采纳蒋琬和董允的建议,决定让蒋琬去迎接杨仪,然后退兵到成都,然后再做打算。

可没想到,杨仪不但让马岱杀了魏延,还灭了他三族!

无论什么时候,擅自击毙将军,那都是大罪!

后来,刘禅念在杨仪有功的份上,并没有将他处死,只是将他贬为了“中军师”,可杨仪非但不领情,反而四处抱怨,对此刘禅只好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到了汉嘉郡。

可是杨仪却没有丝毫的后悔之意,依旧抱怨不停,到了后来,刘禅终于忍不住了,下令捉拿杨仪,杨仪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便自尽而亡了。

刘禅在杨仪去世后,不但宽恕了他的家人了,而且还恩赐其妻儿回到蜀郡生活。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对杨仪很是重视,因此,他才留下遗命,在大军撤退时,“以杨仪总领军事”。

对于杨仪,刘禅屡次纵容,恩赦,并非毫无底线可言,只是想以此收拢诸葛亮麾下的老臣子。

第三,重用费祎和蒋琬,削弱相权,巩固皇权。

在诸葛亮去世之前,任命蒋琬与费祎为下一任丞相,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愿,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但也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虽然两个人的权利是不同的,但是却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制约。

蒋琬去世后,刘禅"乃自摄国事",悄然重掌君权,解决了蜀国"大小事务,皆由丞相决定"的局面。

在此之前,刘禅还处死了诬陷他的汉室宗亲刘琰,扞卫了他皇帝的尊严。

另外,对于北伐的问题,刘禅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诸葛亮刚一去世,刘禅就立即下达了终止这种耗费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公孙渊,蒋琬蠢蠢欲动,准备借此机会攻打曹魏,刘禅特意下旨,告诫蒋琬:“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禅并非一个昏君,而是一位“英明”的皇帝,至少他没有在外面发动战争,也没有在里面大肆建设,所以蜀汉的百姓们,才能在这三十年里,过上平静的生活。

然而,刘禅在后期也有不少的失误,例如过于信任太监黄皓,将蜀汉的最后“一线生机”彻底扼杀。

四、亡国的君主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从东、中、西三路,对汉中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

姜维闻讯后,立刻给刘禅上书,让他调动兵力,筹集粮草,严阵以待,但是黄皓却相信了鬼神之言,对刘禅说,敌军不会再来了,刘禅信了,也就没有做任何的防守部署。

结果,当魏军真的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立刻惊慌失措,虽然皇子刘谌和大将霍弋一直劝他,“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但刘禅还是坚持开城门投降,这才让建国仅四十二年的蜀汉就此覆灭。

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姜维闻听刘禅已降的消息时,"众将皆愤,举剑劈石"。

所以,许多人都对刘禅冷嘲热讽:堂堂一国之君,在敌人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说降就降,还不如皇子、臣子,实在是胆小如鼠!

自古以来,都是成王败寇,蜀汉就是亡在了刘禅的手中,被人耻笑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正是由于刘禅的“没出息”,蜀汉的臣民才得以幸免于战火摧残,家破人亡之灾。

甚至于,刘禅本人都得到了好处。

历史上,很多亡国之君都没有什么好结果,但刘禅却能安享晚年,直到六十四岁才去世。

在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之前,刘禅在蜀地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很正面的,当地百姓还为他和诸葛亮修建了庙,分列于刘备的昭烈庙两侧。

到了北宋,儒学思想的忠孝节义,深入人心之后,刘禅这个主动投降的亡国之君,就变成了不忠不孝的无能之辈,这样的人怎能配拥有专祠呢?

所以,刘禅的庙和祠堂都被毁掉了,人们对刘禅的印象,也就此固定下来了。

结论:

刘禅于公元223年即位,到263年降魏下台,称帝时间共四十一年,是魏蜀吴三国所有国君中在位最久的一位。

在那个乱世之中,没有足够的智慧,是不可能执政这么久的。

不过,刘禅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贤臣辅佐,他会变得很贤明,奸臣辅佐,他会变得很愚蠢。

正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所言:“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

总之,刘禅并不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君王,在其统治时期,既无改革之功,也无开拓之功。

不过,平心说,他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他有能力,有谋略,还有一些运气,这种人,足以支撑一个太平盛世的君主,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要他有什么建树,实在是太难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