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社会热点 > “医院”每天都往医院跑,他的身份有点不一般

“医院”每天都往医院跑,他的身份有点不一般

时间:2022-08-01 14:31:1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的《每天都往医院跑,他的身份有点不一般》,希望大家喜欢。

六点一刻,张潮走出位于北京南六环的家门。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宇宙最安全的东单路口”: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同仁医院三家三级甲等医院,在北京东单拱出一个面积不大的三角形。三个角,张潮都去了又去。

他熟悉的何止这个三角区域,他熟悉北京的几乎所有三甲医院。他是一名陪诊员

最快的回头客

每天穿梭医院,身为陪诊员的张潮,并不知道擦身而过的哪一位是同行。他能做的,是照顾好手头的每一单,希望每一单能带来下一单。

赵阿姨和老伴从内蒙古来。今天之前,老伴已经在阜外医院做完各项检查,下午就能手术。从火车进站,到在这家顶级的专科医院排上手术,前后不过三天。赵阿姨坚信,这趟找张潮一路陪诊,没走弯路,“找对人了”。

老伴手术前这个难得有空的上午,赵阿姨想着把自己的小毛病看了。提前一天临时起意,第一件事,看哪个医院有专家号,“哪儿有号去哪儿”,赵阿姨如愿挂到了北京医院的号;第二件事,就是联系张潮。

做陪诊,回头客的生意至关重要。 这是张潮经历的最快一次“回头”。

因为太快,与赵阿姨再次见面寒暄,张潮习惯性地发起话题“叔叔这手术还挺快的哈”,赵阿姨回答,“挺快的,这两天病人就多了……”

△ 赵阿姨(左一)和张潮(左二)在北京医院

“你陪到这里就可以”

赵阿姨看的是妇科。到候诊区入口,一个眼神,张潮就明白了,远远找地儿坐下。

其实不止是妇科,大多数人找陪诊,希望被“陪”的是流程性的工作,问诊环节一般都让陪诊员等候在外

进医院,取号、报到、缴费、取药,这些程序张潮闭着眼都能重复。陪诊员的工作,秘诀是“熟悉”。也正因为此,张潮不厌其烦澄清自己与“黄牛”的区别——不能代挂号,挣的是辛苦钱

记者:有没有人让你代挂号?

张潮:有找的,但是咱不挂号,有些东西咱必须得跟“黄牛”分开。我记忆特别深,有网友说你们这是“黄牛”,然后其他人直接跟他就说了,说人家这不是“黄牛”,是靠辛苦挣钱的。

在医院的很多时间,张潮都在等待,等待客户被叫号,等待客户问诊、检查。他可以用这段时间来回复网上的咨询,但不能走开去干别的,“万一有点事,这个没法弄了”。

△ 张潮抓住碎片时间回复信息

选择陪诊,一半人因为人生地不熟,一半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赵阿姨家两头都占了。老两口并非独自前来,同行的还有年轻的姻亲刘强,“姑娘的小姑子女婿”。

唯一的女儿出国后,刘强是赵阿姨遇到急事难事时第一个会找的人。刘强帮忙尽心尽力,但劳动别人家的孩子,赵阿姨有时候张不开口。长辈看晚辈奔忙过意不去,晚辈不愿看到长辈“过意不去”,刘强说,请陌生人搭把手,其实是两代人的共识

第一次见到张潮时,叔叔阿姨有点不愿接受,“也是怕花钱”。但第一次陪诊过程顺滑、收费不高,赵阿姨觉得,可以。

张潮和赵阿姨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刘强和赵阿姨之前,也有微妙的界限。

陪诊,刚好长在界限之上。

“有的医院,我害怕进”

在北京,数得上名的医院,张潮都去过。他最不愿意去的,是肿瘤医院。“明显感觉进去的时候那种场景就不太一样”,这是张潮对医院气氛的形容。

85后张潮有一个9岁的女儿,儿童医院急诊科是他的共情之地。陪诊时,他见过有父亲抱着孩子冲进急诊室,喊着孩子吃完头孢之后没了呼吸。几位大夫飞奔过去,诊室里的大人全都沉默了,“本来心里就急,一看人家孩子这样,一个个都在那抹眼泪。”

也有一些段子一样的经历。有一次代人去一家三甲医院问诊,男儿身进不了妇科诊区,徘徊良久,“护士看我可怜,让我等所有人都看完了最后一个进去。”

张潮的微信名叫“事事通”。很多时候他发现“通”字的涵义更多的是“通透”,这种通透包罗万象

有客户急急忙忙找他垫付药费,他想着没多大事,结果一刷,10183元。客户说太感谢了,找了好几家了,没人敢垫。

另一位老客户,丈母娘乳腺癌术后,想来北京再看看。张潮收到了一大箱检查报告、腾好了陪诊的时间,在约定日期的前两天,接到客户的微信,“兄弟,别安排时间了,人没了。”

“除了生死,没有什么其他大事。”张潮说这句话的时候,哽住了。

陪诊员 更多的时候是代诊

陪诊员接的单里,陪诊其实是少数,更多的是代诊,“代替”的“代”

代人看病,怎么才能看得明白?张潮会请客户提前写好自己的病情简述,每次代诊前,他都会打印出来,因为“医生比较喜欢纸质版”。他担心有的医生忌讳电话沟通,每次进诊室前,他会再记一遍病人的自述。

很幸运,张潮说,自己遇到的医生都愿意与患者进行电话沟通。

△ 被张潮代诊的患者与医生通过手机直接沟通

每次代诊,他记录医嘱都格外认真。接单多了以后,他最担心有客户几天之后问:那天医生说什么来着?

另一件“必须”,是每天离开医院之前的自拍。在社交平台上更新关于工作的视频,是张潮吸引新客户的主要方式。 “我也是头疼,文案我写不好,大白话。毕竟咱们没有团队,这些东西只能自己弄,下午回来的时候基本在地铁上就开始剪视频。”一边烦恼,一边做着,半天的时间里,张潮的社交平台账号多了99个粉丝。

△ 张潮的“随手拍”都是自己的视频素材

你看病会选哪个医院?

“我选‘当地医院’。”

张潮说的是实话。下午的代诊订单在西苑医院,他顺便给自己挂了个号。干这行越久,越知道看病不能拖。就这样,该看的肺结节还是拖了一天又一天,直到今天。所幸,没有大碍。

但医生也有嘱咐——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对于张潮来说,“平静”是难以达到的状态。他失眠于陌生病患的倾诉,也焦虑着家属求医问诊的迷茫,更害怕面对医生的无可奈何。

太忙了,作息很难正常。

很多人问过张潮,总往医院跑,你怕不怕?张潮笑说,自己一身正气,不怕牛鬼蛇神。他没有说出口的话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谁会介意?

记者:现在一般多少钱一单?

张潮:200多块钱吧,我们是市场价。

记者:你们这一行有小费吗?

张潮:其实没有小费这一说,但是有很多的患者啊,等的时间一长了,他们就给我买水,我们有时候也不好意思。

下一个工作日,张潮早早给自己规划好了一连七单的代问诊路线,这将是他接单以来最忙碌的一天。他已经有一个临时团队,他的爱人和两个发小,以兼职的方式和全职的他一起支起了“摊儿”。

也是在这天上午,张潮的爱人代诊了一单儿童医院,转过头告诉他,那孩子实在可怜,不然退点儿钱吧。

“你今天是不是少赚了?”

“格局很重要,咱稍微往远处看!”张潮说着,自己也笑了。

这个夏天,滚烫志向如何烙进生活,又如何靠近理想?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再次推出系列特写《夏天里》 ,今天推出《陪你走过艰难时刻》 ,来听“陪诊员”张潮的暖心陪诊故事。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