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张郁廉: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采访战地新闻的女记者

张郁廉: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采访战地新闻的女记者

时间:2016-06-12 15:44:00来源:黄埔信息网

张郁廉(1914—2010)一生充满传奇。前半生为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后半生师从黄君璧,成为卓有成就的女画家。读《白云飞渡》,不禁神往张郁廉的风采,宛若张充和、齐邦媛一流人物。

《白云飞渡》原为张郁廉写给儿孙的自传,经过旅美作家刘荒田的文字润色,再由张郁廉的公子孙宇立选出近百幅珍贵的老照片,印成一本精美的传记。杜南发在《序言》中说:“整部文稿是一份自传,是一位知识女性在那个新旧交替社会的真实人生,更是那个风云激荡大时代的一个剖面。淡淡的笔触,娓娓叙述着一个大时代的苦难和悲辛,战争生活的残酷,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读来令人感慨良多。”

张郁廉1914年在哈尔滨出生。父母为她取名“聚聚”,后来父亲告诉她这个名字的寓意:“他厌倦了离乱的生活,希望有一个安定的家,夫妻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事与愿违,我们的家不但没有‘聚’,反而‘散’了,散得那么彻底,那么悲惨!”

张郁廉的养母瓦娃是白俄贵族,将她从两岁抚育到十九岁。晚年张郁廉回忆:“当我冷静、仔细地回首一生遭际,深深感到,在寄养家庭度过的10多年,从懵懂无知的两岁直到高中毕业,瓦娃的爱护和教育,在我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是何等珍贵。可以说,有今日的我,我这个人尚有可取之处,能受到子朋友们的敬重,都是‘瓦娃’所赐。”

1934年9月1日,张郁廉到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报到。选科时除专业外,可侧重某学科作为副修,张郁廉主修教育,副修新闻。她选修了一位外籍教授讲授的“心理学”。这位教授特别提醒学生,要分清“目的”和“手段”,“手段”是达到“目的”的途径或工具,但人们往往把“手段”误当成“目的”。他举了个浅近的例子:周末,三五同学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利用假日纾缓身心压力,娱乐一番,最后决定进城看场电影、逛街。走到校门口,发现最后一班校车已离去,不能进城,电影看不成了。这时,有的同学聊天、下棋或打球、游湖,一样愉快。另外两个同学则为了看不成电影而失望、气愤,掉头返回宿舍,整个晚上闷闷不乐。人生途中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挫折和失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达到“目的”,“手段”是可以改变的。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的“目的”。

在燕京大学,张郁廉认识了周光瑚。在书中,周光瑚的故事还有后续:“她抗战前离开燕大到英国留学,继续读医科。政府宣布对日抗战时,她放弃了在英的学业,返国参加抗战,在轮船上遇到年轻英俊的军官唐保黄,两人一见钟情,返抵国门就结婚了。唐在重庆军事机关服务,光瑚在家看护初生女儿蓉梅。那一段时间我们常常见面,也十分谈得来。不久,唐保黄被派到伦敦,任我国驻英使馆武官。我结婚时所穿的枣红色布料、麂皮灰蓝色鞋等物,就是光瑚托人从英国带给我的。抗战胜利后,唐保黄先回国就任某师师长职务,被派赴沈阳附近打虎山驻防。他赴任前曾来看我们,对新职表示满意,但对驻防‘打虎山’有些疑虑,他说:‘我属虎,派驻打虎山好像不太妥当。’果然,上任不久死于国共内战。光瑚没有马上回来,留在英国读完医科,获医学博士学位。返国后曾在马来西亚、香港等地行医,并以‘韩素音’为笔名出版了以英文撰写的小说,其中《生死恋》一书轰动一时,后被好莱坞拍成电影。”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