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唐朝美女杜秋娘简介 唐宪宗李纯宠妃杜秋娘生平

唐朝美女杜秋娘简介 唐宪宗李纯宠妃杜秋娘生平

时间:2016-09-06 09:16:00来源:黄埔信息网

杜秋(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人。

15岁时成了李锜的妾侍。元和二年(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后来李锜造反失败,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赐归故乡。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诗中附了一段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长唱此辞。”并没有说这首七绝是谁所作,但后世多归入杜秋娘的作品,包括《唐诗三百首》。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有《杜秋娘诗并序》,诗题称她为“杜秋娘”,但诗序却称为“杜秋”。这是怎么回事?据《太平广记·李錡婢》记载,“杜名秋”。而且,唐末罗隐《金陵思古》诗、北宋钱易《南部新书》等都称她“杜秋”。可见她名“秋”,而不是名“秋娘”。那么,杜牧为什么又叫她“杜秋娘”呢?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唐代往往以“娘”称呼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例如杜甫诗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句。按照这一习惯,则称杜秋为杜秋娘当有敬爱之意。二是唐代往往称职业歌舞女子为“秋娘”。如白居易《琵琶行》有“妆成每被秋娘妬”语。按照这一习惯,杜秋娘当是艺名。比较而言,杜秋晚年已不是歌舞伎,而杜牧对她只有尊敬、同情,所以称她“杜秋娘”应是敬称,而不是称艺名。

据《南部新书》引李德裕《献替录》,及《旧唐书·李德裕传》记载,杜秋娘入宫后又名“杜仲阳”。古代二月仲春叫“仲阳”。“仲阳”与“秋”意义相对立。按照古人有时会采用与名意义对立的语词立字的习惯,“仲阳”当是杜秋娘的表字。古人称表字而不称名是表敬意。杜秋娘入宫后地位高了,所以称表字而不称名。因此,杜仲阳当是杜秋娘入宫后立的表字。当然这只是推测,尚需文献证实。

杜秋娘是哪里人?

《杜秋娘诗并序》说:“杜秋,金陵女也。”金陵本是唐代江宁县(今南京)的旧称,一名建康。但唐代江宁属润州(治地丹徒,今镇江),所以唐人往往也称润州为金陵。那么这里金陵究竟是哪里呢?《太平广记·李錡婢》以为是指“建康”即江宁,所以说“杜名秋,亦建康人也”。后来因而也有人说杜秋娘为建康人。但是《杜秋娘诗》开始是说“京江水清清,生女白如脂”,罗隐《金陵思古》诗说“杜秋在时花解语,杜秋死后花更繁……绮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海门”。京江、海门都在润州丹徒,并不在江宁。而且,虽然《太平广记·李錡婢》说杜秋娘与唐宣宗生母郑氏都是建康人,但《新唐书·后妃传下》明确说郑氏为丹阳人。显然,《太平广记·李錡婢》是误认金陵为建康,进而臆断杜秋娘为建康人。可见杜秋娘确实是润州人,并不是建康人。

杜秋娘生于何年死地何时?

杜秋娘生年,文献未见有说。但《杜秋娘诗并序》说:“(杜秋娘)年十五,为李錡妾……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据《旧唐书》的《德宗本纪》和《宪宗本纪》记载,李錡是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授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因谋反被杀。如果杜秋娘在李錡到润州的当年就“为李錡妾”,她的生年当在贞元元年(785)。如果杜秋娘直到元和二年才为“李錡妾”,那么她的生年就在贞元九年。由此可见,杜秋娘的生年当在贞元元年到贞元九年之间。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可以推定她生于贞元四年(788)前后。《杜秋娘诗并序》是大和七年(833)杜牧在润州见到杜秋娘后所作,当时她已“老”。 唐朝人40岁以上可以称“老”。例如杜甫在40岁所作诗中就自称“杜陵野老”。如果按照生于贞元四年前后计算,大和七年是45岁,也可以称“老”了。杜秋娘卒年,已不可考。根据《杜秋娘诗并序》的写作时间,以及下文将要说到的一些情况,我们只能说她是卒于大和九年(835)以后。

杜秋娘何时被“赐归”润州?

对于这个问题,有关文献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大和五年(831)因漳王李凑得罪,被“赐归”润州。杜牧《杜秋娘诗并序》说:“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引者按,指李凑)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已者,指王为根(义同后台)。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按《旧唐书》的《文宗本纪》及《怀懿太子凑传》,唐文宗大和五年,郑注指使人诬告宰相宋申锡与漳王谋反。结果,宋申锡贬官,漳王降为巢县公。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漳王“傅姆”的杜秋娘也就被“赐归”故乡润州。另一种说法是,大和三年被“放归”润州。按《资治通鉴·大和九年》:“初,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漳王傅姆杜仲阳坐宋申锡事放归金陵,诏德裕存处之。会德裕已离浙西,牒留后李蟾使如诏旨。”《嘉定镇江志》说:“漳王傅姆杜仲阳坐宋申锡事放归金陵,诏德裕存处之。会德裕已离浙西,在道奉诏书,至宿州,闻仲阳已过,遂牒留后李蟾,令依诏旨处分。后至大和九年三月,王璠与李汉、郑注诬奏德裕,德裕得罪,分司东都。”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谱》根据李蟾任李德裕的浙西观察使留后,是在李德裕长庆二年(822)至大和三年初任浙西观察使时,以及李德裕大和八年再任浙西观察使时李蟾已死这两件事实,并根据《资治通鉴》、《嘉定镇江志》所载,推断杜秋娘被“放归”润州,不是在大和五年,而是在大和三年。按照这一说法,杜秋娘被“放归”润州就另有我们尚不清楚的原因。与大和五年的“宋申锡事”即“漳王废削”事没有关系。这又与《资治通鉴》等所说相矛盾。谁是谁非,有待进一步探讨。

 杜秋娘归润州后境况如何?

《新唐书·李德裕传》说:“漳王养母杜仲阳归浙西,有诏在所存问。”《旧唐书·李德裕传》说:大和八年(834)李德裕至润州,“奉诏安排宫人杜仲阳于道观,与之供给……九年三月,左丞王璠、户部侍郎李汉进状,论德裕在镇,厚赂仲阳,结托漳王,图为不轨”。可见,杜秋娘放归润州后,无亲无戚,无儿无女,无家可归,只能住在道观中,靠官府供养。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