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是谁压制着三国杀神司马懿只守不攻

是谁压制着三国杀神司马懿只守不攻

时间:2017-06-09 10:59:00来源:黄埔信息网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在刘备死后,出现了魏、蜀两国之间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长期对峙。诸葛亮为了完成隆中对策中北伐中原的战略部署,六出祁山,领兵伐魏,双方斗智斗勇,波澜起伏,战况之激烈,智慧之运用,超过了以往三国之间任何一次对峙。两相比较,诸葛亮与司马懿,谁更厉害些?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呢?诸葛亮在27岁的时候,就被刘备三顾草庐请出山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就表面而言,司马懿是输给诸葛亮的。无论从空城计来看,还是最后的上方谷一战,都感觉是诸葛亮赢了司马懿。可认真想想,诸葛亮好像没有赢得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反而让司马懿更加小心谨慎,难以对付。

诸葛亮北伐中原,魏国担负防守重任的统帅是曹真,曹真死后是司马懿。在大将张郃死后,对于司马懿西部军事决策的权威没有将领能够挑战。魏国用来防御的兵力是蜀国的几倍,国力更是蜀国难以企及,但两国间的军事较量却有一个反常之处,势弱的蜀汉国始终处于进攻状态,而更为强大的魏国反而只是专职于防守。尤其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竟然会分出兵来屯田,打算在魏国军队的“射程”内长期驻扎下去。战争中两军统帅的较量,当然更多比的是智慧,但这种谋略的体现,更多是在运动战之中实现的,像这种一方坚守不动的阵势,往往会令进攻方无计可施。这就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廉颇不动,秦军无所作为,赵括出击,赵军四十万顷刻化为乌有的典型事例。不过,战争是以获胜为根本,假如敌人来攻,你专职防守也就罢了,等到敌人真的撤退,你还不去追击,甚至连尾随都不做,你凭什么会获得胜利?何况,当敌军无功而返,作为防守一方,没理由不转守为攻,乘胜追击去消灭敌人的!但司马懿面对诸葛亮撤军,还真就做出了这样似乎是无动于衷的举动,就这样摆开了架势等着诸葛亮来,又任凭诸葛亮去世的蜀军按部就班似的逍遥离去。

事后看来,魏国的这种战略是成功的,它让蜀汉国在这种进攻撤退再进攻再撤退的自我拉锯中不断损耗,以至于本来就并不强壮的身躯变得更加羸弱。等到诸葛亮去世,蜀国再没有这样杰出统帅的时候,它的那个所谓的“九伐中原”也就成为了一种不下雨的干打雷。

不过,这不是魏国的最初设计,魏国的最初设计是坚守拒敌,待敌人退兵去追击。魏明帝给司马懿的诏书说:“我军只需坚壁据守,消耗其锐气,诸葛亮必将陷于想进既难以如愿,撤退又不甘心,长时间对峙必然粮草耗尽,原地抄掠却注定两手空空的被动局面,那个时候他就只能自动撤兵了。等蜀军撤退之时再大举追击,以逸待劳,这就是我军大获全胜根本所在啊!”也就是说,诸葛亮不退,司马懿不能与诸葛亮战。

实际上,司马懿最初是想战的,他也多次请示魏明帝,打算和诸葛亮交战,但都没有得到批准。诸葛亮也曾经设法调动司马懿出战,以便在运动中消灭魏国的有生力量,就像斩张郃那次战役一样。他给司马懿送去了妇女用的衣服饰品,意思是说司马懿像个妇女一样,不敢像男人一样去战斗,以便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一时也真的被激怒了,手下将领们更是怒火中烧,准备出营和诸葛亮一决雌雄。有句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为什么能够老老实实待在军营中不出战呢?这与魏明帝派在前线大军中的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叫辛毗(pi),职务是大将军军师。大将军是司马懿,按理说辛毗是他的部下,司马懿要出战,辛毗又怎能制止得了?但魏明帝给了辛毗特殊权利,持节,就是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司马懿只能俯首听命。

有一个问题,司马懿官职毕竟比辛毗大很多,等到有一天回朝,辛毗的节杖被收了回去,辛毗就不怕司马懿打击报复吗?这就不得不说说辛毗这个人了,他还就真的不怕这个茬儿。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