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正确用法,浅谈韩信与陈馀的“井陉之战”

“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正确用法,浅谈韩信与陈馀的“井陉之战”

时间:2022-08-19 09:26:40来源:胖虎说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胖虎说史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正确用法,浅谈韩信与陈馀的“井陉之战”》,希望大家喜欢。

韩信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军事天才,在楚汉争霸的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与刘邦、项羽隐隐出现三足鼎立的势头,无论究竟能不能成功,至少有人是这样劝说韩信的。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十分亮眼,为战争史上提供了很多经典战例,比如下面小编要介绍的"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是汉军消灭赵国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细节微操拉满的一次战役,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弱兵击败了陈馀号称的二十万大军,可以说是《孙子兵法》中对死地的教科书式的表现。

"井陉之战"的历史背景:"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与韩信的两条路线

项羽分封天下没过多久,各地就出现了叛乱,威胁最大的是田荣领导的齐国。项羽北上伐齐陷入战争的泥潭,刘邦趁机向东进军攻破西楚都城——彭城,这个时候可谓是十分顺利,其他诸侯国也都站在刘邦的立场上。然而项羽不愧是项羽,他率领三万精兵回援彭城,一举击溃了以刘邦为首的多大五十六万的诸侯联军,不仅让刘邦前期取得的战果付之东流,还导致其他诸侯脱离刘邦的阵营,比如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

此时楚汉争霸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刘邦的主力军以及彭越的游击军与项羽纠缠进行拉锯战,韩信独自率领一支军队陆续进攻魏国、代国、赵国、齐国,迂回到项羽的背面,配合刘邦等人对项羽进行夹击。"井陉之战"发生在进攻赵国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来看,它似乎没有起到一种对双方整体形势一锤定音的效果,但也是汉军迂回战略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由于韩信在"井陉之战"中的表现过于突出,所以也经常被人拿出来说事,当然也包括小编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井陉之战"是汉军灭赵的重要战役,但并非全部。在"井陉之战"的同时,曹参受韩信的指挥围攻赵国别将戚将军于邬城,阻止戚将军回援;刘邦也率军北上攻克朝歌、安阳、棘蒲、邺城、邯郸等地,与韩信两路夹击赵国。这些战役的精彩程度和重要性无法与"井陉之战"相比,不过在了解"井陉之战"的同时,对这些战斗应该也要有所了解。

"井陉之战"中韩信面对陈馀的劣势

陈馀是代王,他自己在赵国辅佐赵王歇,代相夏说已经被汉军所杀,代国也被消灭,陈馀作为韩信的主要对手。韩信在"井陉之战"中有两个非常大的劣势,第一是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过关。"井陉之战"中汉军有兵力"数万",然而根据陈馀的推断,这个数字恐怕是有些水分;另一方面赵军号称二十万之多,当然既然史料中都用了"号称"二字,恐怕也有水分,但是真实的数字应该是要超过汉军的。

除了军队规模较小,士兵的素质也十分堪忧。韩信在攻灭魏国、代国之后的精锐部队,都被刘邦派人接走,用于与项羽对峙的荥阳、成皋战场,韩信手中的大概只有一些没有作战经验严重不足的新兵。按照韩信自己的话说:"驱市人而战之。"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汉军都弱于赵军。

第二是地理环境上的劣势。韩信作为进攻的一方,难免受到一些地理环境上的限制。汉军和赵军交战的地点是在井陉口一带,井陉道十分狭隘,"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无法摆开阵型,容易被敌军困死。

不过这个地理环境的优势赵军并没有掌握住。在战前一个叫做李左车的人提出一个建议:让陈馀坚守大营阻碍韩信;自己率领三万军队绕到韩信军的后方,切断韩信的粮道,配合陈馀对韩信形成前后夹击的局面。和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思路有些类似。然而陈馀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认为从正面就可以击败韩信,不必使用这些奇谋诡计。这为韩信在"井陉之战"取胜创造了机会。

"井陉之战"的过程

韩信通过间谍得知赵军的部署,发现没有被困死的危险后非常高兴,随即进入井陉狭道。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距离的时候,韩信做出一个部署:分出一支二千轻骑组成的奇兵从其他小道秘密地摸到赵军大营,他们的任务是趁赵军与汉军作战的时候袭击赵军大营,拔掉赵军旗帜换成汉军旗帜。这是"井陉之战"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另外韩信又做出一个部署:为了让赵军急于与自己交战,韩信派一万人作为前锋通过井陉口靠近河岸列阵。这个就是"背水一战"的由来。这一万军队背水列阵,至少有四个作用:第一、将自己陷入死地,以便发挥出顽强的战斗力;第二、以自己为饵吸引赵军的进攻,追求速战速决;第三、造成赵军的轻敌态度;第四、在韩信撤退的时候,能够起到一个缓冲的空间。

等到清晨的时候,韩信大张旗鼓,浩浩荡荡通过井陉口。赵军对汉军已经足够轻敌,立刻打开营门出兵进攻韩信。韩信假装抛弃战旗、战鼓败退到河边的一万军队当中,赵军倾尽全力进攻汉军,但是由于没有退路,汉军都殊死作战,没有被赵军击溃。

而这个时候赵营附近的两千轻骑已经进入赵营改换旗帜。赵军无法击溃河岸上的汉军,打算回营的时候,发现军营中的旗帜全部成为汉军的旗帜,误以为赵营已经被汉军拿下,一时间阵脚大乱。而古代战争中一旦阵型崩溃,那么基本上就与失败划上了等号。汉军趁势击溃赵军,杀死陈馀、擒获赵王歇,攻灭了赵国。

"井陉之战"的经典之处

"井陉之战"的胜利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是兵法中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手下的士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不足,如果将他们放在平地中与赵军作战,很有可能被击溃而四散奔逃,韩信刻意地将军队放在死地,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力量;另外也能吸引赵军与自己决战,达到"疾战则存"的目的。

第二是正兵和奇兵相结合的战术,韩信以正兵抵挡赵军,奇兵偷袭赵营偷家,这一手才是彻底摧毁赵军士气的关键,也是汉军反击赵军的转折之处。如果没有这两千奇兵的作用,赵军即便没有第一轮击溃汉军,也可以反营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进攻,汉军被消灭也只是时间问题。在"井陉之战"中,韩信正奇结合,以打击敌军士气的奇谋为后手,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井陉之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典战例,同样还有一个著名的反例,就是马谡的"街亭之战"。马谡在街亭舍水上山,看似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目的,但实际上马谡的部署对于蜀汉士兵来说并不是死地,打不过也可以逃生;另外马谡也没有与正兵配合的奇兵,仅靠士兵的血勇来克服恶劣的战场环境,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也不是谁都能使用的了。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