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秦国”从国力支撑、两城市重要性不同,分析白起为何极力反对邯郸之战?

“秦国”从国力支撑、两城市重要性不同,分析白起为何极力反对邯郸之战?

时间:2022-09-24 16:25:59来源:历史侦查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侦查史的《从国力支撑、两城市重要性不同,分析白起为何极力反对邯郸之战?》,希望大家喜欢。

导语:长平之战获胜,白起却极力反对邯郸之战,原因何在?从国力支撑和两城市重要性不同,分析白起为何极力反对邯郸之战?范雎离间秦昭襄王与白起的关系,秦国实力不允许

战国风云,七雄并立,战争四起,其中伤亡最惨烈的战争当属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了,长平之战当中秦国军队取得了胜利,赵国四十多万降卒被武安君白起坑杀,让赵国几乎一夜缟素,失去了绝大部分军事力量。在这个时候,秦昭襄王企图乘胜追击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却遭到了武安君白起的反对,但秦昭襄王并没有采纳白起的建议,执意派兵攻打赵国的都城;但这攻打邯郸一战却没有秦国君臣想象的那么顺利,秦国更是在这场战争当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长平之战当中获得的利益也损失殆尽。

长平之战后,白起极力反对攻打赵国邯郸

邯郸之战做为长平之战的后续,可以说是一场将秦国拉近发展低谷的战斗,那么为什么武安君白起没乘胜追打赵国,而极力反对打这场战争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武安君白起,反对攻打邯郸的理由到底是什么?而秦军又为何在这场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失败?

长平之战,耗费秦国巨大的实力

第一个原因,长平之战已经消耗了秦国巨大的实力,我们都知道赵国因为长平之战的失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让赵国强盛的军事发展也跌入了低谷,但秦国在这场战争当中照样不好受,战争当中,赵国与秦国对峙三年之久,赵国是在家门口进行防御的,相对于秦军的长途跋涉来讲对于资源的消耗还是比较小的。

长平之战几乎消耗掉商鞅变法以来发展成果

而秦国却在三年的对峙当中,消耗了多于赵国数倍的财力物力,更是引起了国内粮草资源的极度消耗,甚至差一点打没了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的发展成果;所以,无奈之下,秦国只能够派人打通前往巴蜀地区的道路,从巴蜀地区向下运送粮草以支援长平战场。

但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隔绝已久,交通条件并不良好,秦国在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之多的,耗费的财力物力更是数不胜数,即使这样,秦国也没有修建出方便通行的道路;而是采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那一句“天梯石栈相钩连”,用梯子与栈道结合的方式艰难地运送粮草资源。

所以,经过了长平之战之后,秦国的国库已经十分的空虚了,三年的对峙已经消耗了国内几乎全部的粮草辎重,而通过巴蜀地区运送粮草进行补给的方式,也只能够解决一时之需,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此时再发动一场规模不亚于长平之战的大战的话,那么秦国国内的支撑将是一个重大问题。

巴蜀地区交通不便,秦国从那运粮代价巨大

再者说,就算是巴蜀地区拥有足够的资源能够运送,因为交通方面的影响,运送的过程也将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可谓是得不偿失的;用武安君白起的话来讲,秦国军队的人员也伤亡过半,军队实力不适合再一次发动重大战争,在这个时候应该是休养生息的时机。

因为在长平之战当中,秦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并且也打赢了一直以来的对手赵国。所以在这个时候,它最需要的是巩固战争的基础,安稳的发展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等到国家发展恢复如初的时候,再进行战争的讨伐,这样一来才能够将利益扩大化;因此,国家实力支撑不了大的战争,是白起反对进行邯郸之战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邯郸与长平两地重要性不同

第二个原因,则是长平与邯郸这两个地方的性质不同;长平之战虽然惨烈,但发生的地区却并不是赵国的核心地区,虽然赵国拼死在长平设防,拼死在这个地方抵抗秦国的军队,但长平相对于邯郸来讲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地区。

邯郸是国都,赵国必然拼死守卫

邯郸是赵国的都城,是赵国发展的枢纽,都城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想必就不用多说了;因此,攻打长平和攻打邯郸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都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一个国家的都城被攻破了,那么这个国家也就距离灭亡不遥远了。

所以说长平之战当中赵国可能还有着其他的小心思,毕竟哪怕长平之战失败,赵国也不会有着危急宗庙社稷的根本风险;可是如果邯郸一旦陷落,那么就代表着赵国这个国家即将从地图上抹掉,因此,赵国人必然会拼死抵抗。

秦军攻打邯郸需要跋山涉水,比长平更不占地利优势

同时,邯郸又在赵国的腹地,秦国如果攻打邯郸的话,那属于跋山涉水跨越山河去进攻别人都城,天时地利都不站在秦国这一边,所以,攻打邯郸这场战争对于秦国是不利的,秦国虽然有着比赵国更加发达的综合实力,也有着比赵国军队更强的军事作战实力,但秦军作战的环境却极其恶劣,影响军队发挥的阻碍太多。

总之,如果邯郸这战一旦爆发,那么秦国其实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很容易被赵国反咬一口;那样的话,不仅是邯郸之战要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长平之战中多年来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因此,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白起反对进行邯郸之战的原因。

邯郸之战,秦国师出无名

第三个因素,则是外界可能给予的资源;长平之战的战果,虽然对于赵国来说非常的惨烈,但长平之战中秦国确实有着出师的理由的,而且它的理由非常正当,赵国是无理的一方。那时秦国本身的目标其实是韩国,韩国为了保住国家的宗庙社稷,也为了停止秦军东进的脚步,便想要与秦国议和,企图献给秦国上党十七座城池,以此作为秦国退兵的条件。

秦国本身已经应允了这一件事,但韩国却有意将祸水东引,便私自将这十七座城池转而奉献给了赵国,赵国对于突如其来的献地自然是喜不自胜的,便欣然接受了原本属于秦国的城池;这让秦国大怒,立刻发兵征讨赵国,才发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国有出师的理由,赵国不占理

诱发长平之战的其实是赵国自己;对于这样的一场战争,赵国获得其他国家支持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它本身没有对抗秦国的理由,反而是它侵占了秦国的利益才招致的祸患,其他国家如果在这样的时机出兵的话,那么只会让自己立于不仁不义的地步。

所以,那场战争几乎是赵国和秦国两个国家单方面的争斗;可是邯郸之战却不相同,不仅是秦国师出无名,更是因为邯郸之战让赵国面临着灭国的风险;我们上面已经说到,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这个城池一旦被攻破,赵国也就灭亡了,其他的国家自然不会任由这样的事情发生。

秦国攻打邯郸,六国不会袖手旁观

因为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实际上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失去了赵国的力量,其他国家对抗秦军的时候就会更加的吃力;此外,如果赵国一旦被秦国吞并,那么秦国的实力也会突飞猛进的增长,如此一来,其他的五个国家也就要面临灭国的风险了;所以在邯郸之战当中,赵国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援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

而且邯郸城的周边交通比较的方便,周边的诸侯国如果想要发兵进行救援,不出一日的时间便可以赶到战场;如此就会给秦军作战带来巨大的危险,也会让这场战争变得扑朔迷离。而事实也是如此,邯郸之战爆发之后,楚国派春申君与魏国的信陵君一起发兵十万支援邯郸。

秦国因为深入赵国的腹地作战,向内有赵国军队的拼死抵抗,外部有着楚国魏国的攻打,秦国可谓是腹背受敌,因此在那场战争当中损失惨重。所以说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在武安君白起看来是不应该发动的,因为一旦邯郸这战爆发,很可能就会导致联合抗秦,从而导致邯郸之战的失败。

赵国仇恨白起,必然奋起抵抗

此外,赵国对于白起的仇恨,让赵国众志成城,奋起抵抗;邯郸之战爆发之后,武安君白起称病辞官拒绝领兵作战,后来秦国在战场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秦昭襄王迁怒于白起,勒令白起即刻动身担任秦军的统帅不得有误,白起无奈之下,只能动身。

但行至中途的时候却收到了秦王赐予的宝剑,命令白起自刎谢罪,白起无奈自尽,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很多人说白起自尽的原因,以及他拒绝统兵作战的原因,源于赵国人对于他的仇恨有很大的关系。

毕竟白起不仅是带领着秦国的军队打赢了长平之战,更是将投降的四十多万赵国军队全部坑杀,可谓是真正的流血漂橹;因此,赵国人对于白起的痛恨已经深入骨髓,而如果邯郸之战再度派遣白起统兵的话,那一定会激起赵国人更深的斗志,更加会让赵国军队拼死抵抗。

所以,那场战争中白起实际上是最不适合领兵作战的人,但秦国的军队已经节节失利,白起深知逃不过作为军队将领的命运,所以只能选择自尽;这也是后来人钦佩他的一个重要原因,武安君白起虽然结局并不是很好,但他的一生却是真正的在为秦国服务,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后来人铭记的。

讨论

笔者认为,白起极力抵抗秦国攻打邯郸,这不能排除是秦昭襄王背后决策的一个阴谋,昭襄王执政的时候武有白起、文有范雎,白起替秦国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用硬碰硬的方式扩大了秦国的领土疆域,提升了综合国力;而范雎则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政策,让秦国从邦交政治方面压迫山东六国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这两个人都是朝堂之上的重臣,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但这两个人彼此也都是一种压制,尤其是对于范雎来讲,这个人的心胸比较狭隘,不是一个具有容人之量的人,长平之战当中,白起立下了重大的功劳,他担心白起的第一位会超越自己,对自己的前途造成影响,便利用日常与秦昭襄王的接触来诋毁白起。

范雎为了压制白起,离间白起与秦昭襄王的关系

同时范雎也竭尽全力的压制白起的地位,于是才有了向秦昭襄王建议发动邯郸之战的事情发生;范雎想要通过邯郸之战来打压白起的地位;作为一名纵横家的范雎,对于整个天下局势的掌控是非常独到的,也是非常恰当的。

范雎自然知道跋山涉水进攻其他国家的都城,有着怎样的危险,同时也深知经历了长平之战的秦国打不起邯郸之战,范雎知道,在他提出邯郸之战之后白起必定会反对,如此一来,他必会与秦昭襄王出现隔阂,地位也必定会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在战争爆发之后,白起拒不同意领兵作战的时候,也注定了白起的地位绝对不会再超过他。

而后来白起被逼无奈之下不得不选择启程的时候,也是范雎向秦昭襄王进言说白起心怀不轨致使秦昭襄王命令白起自尽的;所以邯郸之战本身就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战争,白起的反对本身就是合情合理的,只不过昭襄王已经年老,也不如曾经那样雄才大略,才会忽视了这件事背后的阴谋,导致一代名将含恨而终,也差点将秦国带上了弯路。这也是在白起一生经历当中最为可悲的一件事。

综述

笔者认为,在武安君白起的身后,有很多史官们提笔写下了关于他的故事,他的传奇一直都是史书上不可磨灭的篇章,后来人们敬仰他,也钦佩他,同时也可怜他,虽然他长平杀降的做法,非常的不符合人道,但作为一名将领却是真正的履行了他的职责。

就是因为白起的存在,秦国才能够开疆拓土,才能够迅速地发展成为七国之中最为强盛的国家,也才能够保住强国的地位;因此,无论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这个人对于秦国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来中原地区统一也是打下过坚实的基础的,是我们后来人所不能够忘记的。

至于邯郸之战的结局,没能够逃脱武安君白起的预料,那场战争当中,秦国失败而归,虽然秦昭襄王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白起却不能去而复返了,据说后来的秦始皇曾经为此事而感到惋惜过,甚至在他认为,如果秦昭襄王不错杀白起的话,那么秦国统一的时机还会提前,能够得到秦始皇的如此评价,也足以见识到白起的才能了。

邯郸之战当中,秦国虽人蒙受了失败,却并没能影响它的发展根基,赵国虽然惨胜,却完全打乱了它发展的脚步,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这两场旷世大战,秦国最难对付的对手轰然倒塌了,当秦国重整旗鼓再出天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已经没有对手了。

身为抗秦主力的赵国,已经不足以成为它的威胁,东部的齐国又一直与它交好,北部的燕国和中部的韩国积贫积弱并不敢轻举妄动,而它相邻的魏国和楚国,也因为赵国的失败而变得低调了许多;自此之后,秦国开始了一统天下的脚步,最终在公元前221年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参考文献:《史记》、《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汉书》等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