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辽东”孙承宗:罢官后在家乡组织家人和民众抗清,誓死不降,全家死节

“辽东”孙承宗:罢官后在家乡组织家人和民众抗清,誓死不降,全家死节

时间:2022-11-05 12:55:15来源:青林知青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青林知青的《孙承宗:罢官后在家乡组织家人和民众抗清,誓死不降,全家死节》,希望大家喜欢。

时穷节乃见,碧血书丹青

写孙承宗真是不太好写,因为这大明后期整个就如同一烂柿子,就靠一张皮在那儿支撑着,内部早已是稀汤流水的了,从哪儿一戳就一塌糊涂,这其中的主事之人,有谁能无过,有谁能对此负责。结局是如此之糜烂,没一个难辞其咎的,就是神仙来了,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人呢?

对孙承宗的评价现在也是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一是说他是唯一能够拯救大明朝之人;另一种人说他根本不懂军事,虽是关宁锦战略的缔造者,而正是这一战略彻底埋葬了明朝。他党同伐异,比如害死熊廷弼、逼走王在晋等等。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河北保定高阳人。既是明末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 。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但不管是站在哪个角度来评价孙承宗,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便是他是忠臣,一个真正的大明忠臣。理由是明摆着的,被罢官后在家乡组织家人和民众抗击清兵,城破被捕后誓死不降,不惜全家死节以尽其忠,只这一条便让人心生敬意。孙公之忠,光昭日月。

观孙承宗一生为之努力,亦是遭后人非议的便是这修筑关宁锦防线,其实,这是个没有结果的争论,因为这防线所起的作用和结果是摆在那儿的,它最终没能挡住后金的铁蹄,如法国之马其诺防线一般。

但我们就此能作为理由来责难孙承宗吗?换个角度来说,历代都在修长城,长城的花费比登月计划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何曾挡住过谁,有毛个作用啊,我们难不成把要把秦皇汉武的一大堆人都列入昏君榜中去吗?

防线的修筑目的在防御,这其中有个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的问题,也是孙承宗和当时朝庭以辽西经略王在晋为代表的争议焦点。从目前看来,大明之亡不在于在何处设立防线,是在于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和李闯的勃兴,何来谁对谁错?

现实的情况是,自孙承宗主持辽东战事以来,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史载“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柳河之败被人小题大做,遭到弹劾的孙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自请罢官。但可惜的是他的继任者高第完全不懂兵,下令拆撤宁锦防线。使孙承宗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

都撒了,山海关外土地尽失,但就是那袁崇焕深知孙承宗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他抗命不撒,誓死宁远,虽孤城一座,但将士一心,浴血奋战,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并将那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一炮轰成重伤,回去后便一命呜呼,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也使得宁锦防线经受的考验。

可惜,随着袁崇焕被杀,军心大乱,朝庭只得再次起用孙承宗,他依然行积极防御之策,继续加强、修筑宁锦防线,但还未完成之时,后金杀到,仓促应战,遂遭大凌河之败,于是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再次被排挤下台,遂回高阳老家。

1638年,后金围高阳,76岁高龄赋闲在家的孙承宗,亲率家人及全城军民与之血战。三天后,城破,满门壮烈;孙承宗被俘,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死后谥号文正。

孙承宗作为东林党人,并没有党派之成见,还算是比较包容其它各派的意见,纵观他的能力,如清人所说:“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即说他攻虽不足然守却有余,如大明能一直信任他,任用他,清人能否如愿入主中原当两说了,他辽东数年的经营及高阳全族死节,被俘誓死不降,无愧于明末名臣及民族英雄的称号。

孙承宗怎么说也是文人一枚,上阵杀敌绝非他之所长,我觉得他应该如二战时的艾森豪威尔,弄个战略指挥,组织个后方调度,就象汉之萧何,应该是个大人才,但上阵杀敌,冲锋陷阵,还是要靠巴顿、布雷德利这样的猛将,因为,他毕竟不是韩信。

至于孙承宗的死也有不同的说法,我采信的是明清之交的张岱的说法,“戊寅冬,高阳失守,入城南场比赛营中,用苇度藉地,望阙叩头。叱持缳者趣缢我,乃绝。子孙十九人,皆力战从死”;但也有说他是被俘后上吊自杀的;而现在更多的人相信,是被多尔衮令人绑在马尾巴上给拖死的。

至于其全家不屈死节,他的学生钱谦益在《初学集》中的记载说:“公之子五人孙六人与从子孙八人皆死,妇女童稚争先就义者三十余人”。其后还列有各死节详情。

英雄惜英雄,对孙承宗,他的敌人亦是十分敬佩的,在清人编纂的《明史》中特地单独为他列传,因为他是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以及忠贞的爱国者。

有网友读《明史·孙承宗列传》有感写得不错,特录于下: “若真是孙承宗始终为辽东之帅,袁崇焕,祖大寿,何可纲等为将,辽东形势或许真的可以改变明世之覆于满也,虽曰亡国而非亡天下;承宗之望阙投缳也,虽曰死君而非死社稷,然其经济辽北,而局方略,袁赵诸将皆为幕下;投笔枕戈,帷幄帐中,卒抗鞑虏十数载,也以七尺干胡骆,忍将阖门膏锋镝,无畏难以避祸,有奋起而力为,噫,何天地之不仁,丧斯人于荡乱!”

但是,孙氏一族也并不是全部都遇害了,按宦官高起潜给崇祯的奏疏中说:“止逃一六岁孙及其母”,讽刺的是,这个六岁孙有一个后人,名叫孙殿英,清人灭了他祖先,他却掘了清的祖坟,如一首歌中所唱,山不转那水在转,至于过程大家是都知道滴,俺就不在此赘言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