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社会热点 > 【中国导演谈电影】中国导演谈新世纪的罗马尼亚电影

【中国导演谈电影】中国导演谈新世纪的罗马尼亚电影

时间:2016-12-15 13:49:00来源:黄埔信息网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电影《喝彩!》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

国际在线专稿:(记者:楚群力、费利恰·尼娜·盖尔曼、忻婧):罗马尼亚老电影犹如一位挚友,珍藏在许多中国人的记忆深处。有学者统计,1953年至1994年,共有76部罗马尼亚电影被译制成中文,并在中国影院反复上映。《勇敢的米哈依》、《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奇普里安·波龙贝斯库》、《神秘的黄玫瑰》、《斯特凡大公》……,这些耳熟能详的影片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电影在新时代复苏和发展的催化剂。

在罗马尼亚电影的中国影迷中,也不乏活跃在当今影坛的中国导演。如果说,罗马尼亚老电影为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导演进行了最初的艺术启蒙的话,自2005年开始的“罗马尼亚新浪潮”(Romanian New Wave)又一次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并为中国80后,甚至90后的青年导演们展现了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

在四月份刚刚举行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一股强劲的“罗马尼亚风”迎面吹来。无论是“天坛奖”最佳摄影奖影片《喝彩!》的黑白摄影所呈现的戏剧张力,还是罗导演柯内流·波蓝波宇(Corneliu Porumboiu)赋以评委殊荣,以及四部公映的罗艺术电影所体现的贴近性,都使得罗马尼亚电影再次令中国导演瞩目。一位导演说,罗马尼亚电影就像一杯葡萄酒,耐看、沉稳、韵味悠长。本台记者最近采访了几位中国导演,请他们谈谈对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生产的罗马尼亚电影的感受。

罗马尼亚电影《喝彩!》讲述了在1835年的罗马尼亚,被奴隶主雇佣的警官父子俩人在追缉一个私通女主人后逃跑的吉普赛奴隶过程中的遭遇。该片于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在北京六家影院陆续上映。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公映现场,中国青年导演魏霄飞对记者说:“该片采用黑白拍摄,能把19世纪上半叶的人情风貌都表现出来特别难得。欧洲电影在长镜头和场面的调度上很讲究,也是最考验导演艺术的方面。这个电影在导演和摄影师的交流上、群众演员的配置上、视听语言的技巧上,都能看出它比较精心的设置,会感觉到它的视觉和画面是有力量的。”新丽传媒青年导演、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助理陈宏微,也高度评价了《喝彩!》在黑白摄影和长镜头运用方面的出色表现。他说:“黑白摄影的对比度很高,会给人留下非常强烈的视觉上的印象。同时,导演大量采用长镜头,对人物的特写和近身的拍摄都很谨慎地采用。他希望观众在看这个故事时,可以保持一种客观的、冷静的眼光和姿态。一定程度上在把观众往外推,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去重新回顾这段历史。”

这部由“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拉杜·茹德(Radu Jude)执导的艺术片于2015年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在2016年3月获得罗马尼亚电影戈波奖14项大奖,代表罗马尼亚参加2016年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作为一部艺术片,它一直在罗马尼亚影院长映不衰。所以,这次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也在预料之中。除《喝彩!》外,在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罗马尼亚电影《拳击》同其它17部影片一道,入围“注目未来”单元,另外两部“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宝藏》和《沉默公寓》参加了展映。此外,在电影节举办期间,本届评委,戛纳金摄影机奖得主柯内流·波蓝波宇导演的代表作《警察,形容词》也在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放映,吸引了近百名观众观看。《警察,形容词》讲述了瓦斯卢伊市(Vaslui)警察克里斯蒂(Cristi)在金钱面前渐渐腐败的故事。该片2009年获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短片评审团奖。曾执导过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的中央电视台新颖艺术中心国家一级导演艾辛在观看了《警察,形容词》后,说:“今天看的《警察,形容词》是用生活和意识流讲述警察内心同法律和工作之间的冲突。罗马尼亚电影是关注人的思想、内心和命运。而不是像中国有些电影,只重情节。看罗马尼亚电影有一个好处是它能给你带来心灵的沟通,因为它关注人内心的状态。这样更符合电影本身。因为电影本身应该是讲述人内心的,而不仅仅是情节上去争票房,去搞商业。”北京旭光映像国际文化传媒编剧、导演、制片人黄旭也对该片所表现的沉稳与客观赞赏有加:“整个影片视角以平拍为主,以长镜头为多。运用一种客观的语言在描述一些生活的东西,最大程度地追求生活化。这类东西在比较浮躁的社会应该比较多地提倡一些,因为现在一些没有深度的喜剧片太多了。观众应该需要更多的像这样有营养的东西。因为这样的影片虽然爆发力没有浮躁的喜剧片那么强,但它比较禁得住看,比较有韵味,比较中庸,是和心脏频率更加接近的东西。如果说喜剧片像一杯葡萄汁的话,它就像一杯葡萄酒。”

其实,中国导演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的评价是全球许多影人共同的感受。2005年,自罗马尼亚电影《无医可靠》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后,罗马尼亚青年电影人一系列现实主义的创作,一次次在戛纳、柏林等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2007年,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在戛纳斩获了金棕榈大奖,《山之外》2012年获戛纳最佳编剧奖,《婴儿式》获得201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些奖项屡次使罗马尼亚电影成为世界影坛的焦点。2007年,国际电影界正式命名了“罗马尼亚新浪潮”这一新的电影运动。虽然除“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外,新世纪的罗马尼亚电影还包括一些商业片和综艺电影,但“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是其最主要的流派。它也由此成为各国青年电影人竞相模仿的成功案例。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导演王垚是中国研究“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专家。他的博士论文《新世纪的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极简主义和“东愁”》长达14万字。他向记者简要介绍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主要特点:“‘罗马尼亚新浪潮’是21世纪最近的一次新浪潮,是十年来非常重要的电影潮流。它的艺术特色学界是有定论的。他们喜欢使用手持长镜头,低照度。在叙事上偏重‘一天一夜叙事’,或者较短的叙事结构。比较关心现实问题,是一种非常讲究限制性的现实主义电影。在影片主题上经常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王垚认为,“罗马尼亚新浪潮”对中国艺术电影有三点启示:“第一,对艺术本身有一个形式自觉:罗导演都特别在意电影语言,经常对电影语言有一个反思。第二,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力:也就是你怎样找到一个既是本国的,又是欧洲的,又是世界的一个社会话题作为影片的故事。首先他们的市场比较小,在国内收不回成本,所以一定要在全欧洲各艺术院线发行,面对各种电影节,但是他们面对电影节,又不是讨好电影节。不是要什么拍什么,部分导演是这样,但大多数称之为艺术家的导演不是这样。第三,对历史和现实有一个反思的态度:不是单纯的批判,也不是单纯的歌颂,而是有一个反思,提出另一种视角来观察,来解释历史如何影响到现实。或者这个国家在社会主义终结之后,在资本主义化过程中产生哪些社会问题。”

陈宏微导演2014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取得电影学硕士学位,他本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罗马尼亚语专业。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他对罗马尼亚电影有着独特的兴趣和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认为,罗电影中所体现的民族性对当代中国电影很有启发。“我们看到罗马尼亚的电影市场和罗马尼亚电影人在孜孜不倦地试图在大银幕上,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去讲述自己民族的历史,甚至展现自己的方式都是自己民族的方式。这两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作品,我们从中能看到多少中国元素呢?我期待可以向罗电影学习,将来在中国的本土电影中看到更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元素,而不是只当好莱坞的二等学生。”

十年来,罗马尼亚贡献了许多世界一流的电影人。在采访中,中国导演希望这些技艺精湛的罗电影人能够投身到更大的电影市场中,有机会到中国来,和中国的导演合作。陈宏微说:“我很欢迎他们将来去跟中国一流的电影人合作,去拍摄一些可能对于这两个民族和国家来说都有一定文化感知度的电影。毕竟,中国和罗马尼亚两个国家他们的历史上有一些相似之处,我相信这些电影人在合作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这样的感悟,双方理解起来也会比较轻松。”

青年导演魏霄飞也希望中罗两国导演一起合作,创作更多的合拍片:“希望青年创投者有更多机会,包括电影基金、宣传、剧本来做创投。如果两国都能感兴趣,就一起来做合拍片,这样的机会越多越好。”

其实,中罗两国电影领域的交流没有中断过。近年来,两国继续互办电影节或电影周。2014年中国影星成龙和章子怡应邀参加了罗马尼亚中国电影节。两国合拍过电影《秋语》等。从罗马尼亚方面来说,一方面,鼓励本土电影走出去;另一方面,为希望在罗拍片的外国电影人提供税收优惠、专业影棚等良好条件。同时,罗马尼亚还设立了合拍基金。陈宏微导演建议中国摄制组到罗马尼亚取景拍摄:“从外景拍摄来说,罗马尼亚有一些非常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说它的多瑙河入海口,它的芦苇林,包括特兰西瓦尼亚的有历史感的古建筑。我相信罗政府会给予更多的税收或者拍摄上的优惠政策。”

在中国电影市场商业化导向明显的今天,在节奏快、剪切碎,但缺乏深度的喜剧片被好莱坞式的内容所充斥,中国元素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当代罗马尼亚电影,特别是以“罗马尼亚新浪潮”为代表的艺术电影所展示的冷静、客观,对人性的挖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高超的视听语言技巧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也像一杯葡萄酒韵味悠长,带给中国导演启示,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也许下一部中罗合拍片将在不远的将来问世,让我们共同期待……。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