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文章穷而后工(文穷而后工,文穷如何能工?)

文章穷而后工(文穷而后工,文穷如何能工?)

时间:2021-07-09 12:21:23来源:黄埔信息网

文章穷而后工(文穷而后工,文穷如何能工?)

在欧阳修的文章中我最欣赏的是其“文穷而后工”的思想!这不但是对中国古代社会身处穷境文仕之“发愤著书”的美学概括,也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仍然很值得我们思考。

文穷而后工,文穷如何能工?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开篇说道:“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诗人一开篇便就诗歌创作解说了文学创作中“穷而后工”现象。文中,作者重点强调诗人之穷与诗之工的因果关系,前者决定后者。诗人之“穷”主要指其不能施理想抱负于社会政治,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却造成了“诗工”的条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观照大自然的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认识;一是能更有利于深入社会人生,了解普通民众的苦闷愤懑,并蓄积、激发自己的“忧思感愤”之情;而且愈穷则生活感受愈丰富,体验愈深入,愤怨愈浓厚,因此可以“写人情之难言”,产生优秀感人的作品。这类作品呢,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涉及到对文学创作主体心理状态和情感活动情况的认识,它的确包含着深刻的启示。自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骚客印证了这一思想!真所谓源远而流长……

文穷而后工,文穷如何能工?

在先秦,诗人屈原,爱国反被谗见疏,发愤之情可谓强也!他说过“惜诵以致愍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中说到“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又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的观点不无道理,正是这些政治的挫折,促使屈原作成《离骚》!正是由于屈原这样正直忠介之士厄运之“穷”这客观现实而产生了“怨”“愤”的主观感情,进而著诗文抒发之,后“工”也。

像屈原这样遭遇的文人在古代岂是少数?!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诗人们。李白,仕途始终不得志,政治抱负更是难以实现,最终是落湖自尽,其遭遇亦可谓“穷”了,结果呢,成为了后人无法企及的大诗人!他有诗云“哀怨起骚人”(《古风》)更有切身的体会:“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承之东都序》)文中“挥斥幽愤”当然就是“发愤”,其“愤”与“愁”含义相通,愁极生穷啊,正所谓“白发三千尺,言愁似个长”!

李白之后的杜甫,又是另一位“文穷而后工”的实践家,他大量忧国伤民的成功之作,正是在抒发个人之忧愤,乃自广大人民群众忧愤之中产生。试想,如果没有杜甫的遭遇,他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吗?!可见是“文穷”而“后工”啊!

在中国古代类似“文穷而后工”的文人还有很多,如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柳宗元因政治之穷,而发愤工文;刘禹锡仕途多舛,“凝瞳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蚤发》);陆游因“穷”而力“工”……这一切都印证了欧阳修的“文穷后工”说。

文穷而后工,文穷如何能工?

怀古罢了,还看今朝。近现代作家忧民忧国以文救国也可看是“文穷而后工”的另一种例子。但时光飞逝,转眼间,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二十个年头。今天的我们,突然发现,“文穷而后工”不知不觉中已然“过时”了!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激烈,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与日俱增,不再是曾经粗茶淡饭就能够平淡顺遂,就可以静心追求精神生活的年代。于是文学早已经从国人心目中的神坛上跌落下来,人们的思维渐渐的被经济性、功利性同化,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探讨心灵的世界,文学几乎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显得一文不值。于是,也没有文人愿意“越穷越坚守”文学这一阵地了!

另一方面,如今大众的文字阅读更多集中于网络媒介的小说站和快餐短文,消遣、娱乐、现实有用,成为文字阅读的最主要目的,思想性的文字也有官媒引领。而以忧国忧民,讲大道理,无病呻吟为主题的文学,已经不具备生存的土壤。

于是,“文穷而后工”非常悲哀地变成了这样一种阐释:文人因“穷”不得不弃“文”而从“工商”了!

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省,特别是每一位学者、作家、文人……是否明白欧阳修的“文穷而后工”所代表的这样一种历代以来的现象,或许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的表征?……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