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大渡河”他是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最终为何倒在自己战友的枪下?

“大渡河”他是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最终为何倒在自己战友的枪下?

时间:2022-08-23 14:05:39来源:老黄说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老黄说史的《他是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最终为何倒在自己战友的枪下?》,希望大家喜欢。

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最终为何倒在自己战友的枪下?

1/引语

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也是太平天国后期被寄予厚望的中兴的砥柱式人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的功勋人物,也没能逃过兵败身死的悲惨命运——

天京事变后,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石达开从天京出走。他率部进入江西,东西转战,试图救出被湘军围困的瑞州、临江、吉安的翼殿诸军,失利之后放弃江西,经略浙闽,流动转战于南方各省,于同治二年(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率部直抵大渡河南岸,多次抢渡无果,最终全军覆没。大渡河成为石达开人生战场上的滑铁卢。石达开被俘,就义于成都,享年32岁。

2/强渡大渡河

石达开之败,让大渡河成为人们眼中不可逾越的天险。然而,时代的车轮仅仅驰过72年,英勇顽强的中国工农红军,就打破了这一魔咒,成功渡河。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强渡大渡河”之战。

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由四川会理附近地区继续北进。蒋介石指挥10余万国民党军南攻北堵,企图利用彝汉民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险屏障,围歼中央红军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区。为挫败国民党军的阴谋,中央红军迅速北进,强渡天险大渡河。

为了完成这一战略任务,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千米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当晚,红一团第一营出其不意攻占安顺场渡口。但是,时值洪水暴涨,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宽约300米,对岸又有四川军阀部队防守,要想渡河,比之当年的石达开还要困难(石达开部渡河时,对部并没有清军阻拦)。为了给后续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红一团决定组织突击队,实施强渡。

3/十七勇士

红一团将强渡大渡河的任务交给了第一营,第一营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这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大渡河十七勇士”(亦说是“十八勇士”,其中还有第一营营长孙继先)。“大渡河十七勇士”分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第二连连长熊尚林,第二排排长罗会明,第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25日上午,渡河突击队在第二连连长熊尚林的率领下,乘坐一只木船,冒着对岸守军的密集火力,顶着急流险浪驶向对岸。木船被激流冲向下游数百米处靠岸,17名红军官兵登岸后奋勇战斗,抢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继又同第二船登岸的红军官兵一起,击溃安靖坝守军一个营,为后续部队渡河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4/突击队长熊尚林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作为渡河突击队队长的熊尚林,其功绩是让人不可忽视的。然而,1942年6月,熊尚林却从历史上悄然消失,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然倒在了自己战友的枪口之下。许许多多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这样一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我们呢?他的人生到底经历了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熊尚林是江西高安人,1913年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2岁时父亲病逝,他便开始下地干活,帮助母亲分担压力。1930年7月,红一军团转战高安,途经他的老家牛路熊村,17岁的熊尚林主动为红军带路,并参加革命,成为红三军第一纵队一名战士。10月,参加攻打吉安战役,上井冈山后,历经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随部参加长征,任红第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二连连长。1935年春,红一团随部队转战贵州、四川及云南边界地区,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于5月24日到达大渡河渡口安顺场。正是那场“强渡大渡河”之战,成为熊尚林人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

5/抗日先锋立新功

1935年10月,熊尚林随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熊尚林所部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第一营。

抗战期间,熊尚林一直奋战在抗敌第一线,屡立新功。他先是参加歼击日军坂垣师团的平型关大战,又随八路军挺进冀东,参加冀东民众抗日大暴动。1941年,熊尚林奉命来到平北开展敌后游击战,并担任了平北游击队二大队队长(正营级)。

进驻平北不久,日军兵分数路合击海陀山区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日军图谋,熊尚林率队夜袭赤城县城,调动敌人回援。部队转移时,与200余名日军相遇,熊尚林指挥部队抢占山头,与敌激战,给日军沉重打击。1941年夏,熊尚林又率队成功袭击张北县大囫囵伪军据点,缴获战马40匹,步枪15支,子弹300余发。

1942年春,熊尚林调至龙(关)崇(礼)联合县大队任第一中队队长,负责开辟东至张家口口里东窑子、大境门,北至崇礼县西沟、驿马图、石窑子一带根据地。熊尚林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长城附近打开了局面,并由几十人的中队发展为一个独立团。

6/英雄出走

恰在此时,平北军分区(亦说四十团)正式成立,但军分区(四十团)领导机构中却没有他的名字,他认为这是组织不信任他,心中滋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熊尚林是个粗线条的人,他粗犷、直率,甚至显得过于鲁莽,习惯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他身躯健壮,脸色紫红,说起话来像炮弹出膛,还总是带点脏字。因而,在指挥员中显得有些另类。这次“落选”分区领导,让他骨子里的鲁莽再一次暴露无遗。

面对这样的结果,他无法接受,便气鼓鼓地对一位关系相好的战友说:“我不干了,他们不相信我,老子就单独干革命去!”战友劝说他“不可瞎来”。可是,熊尚林并未听从战友的劝告,第二天就离开部队,带着副大队长和两个警卫员,跑到独石口一带“单独干革命”去了。

独石口是他战斗过的人熟地熟的老地方,凭借自己的“威望”重振旗鼓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就是要做出一番事业让那些看不起他、不信任他的人看看,他熊尚林到哪里都一样能干革命。可是,熊尚林信心满满地来到独石口,想要大干一番的时候,现实却给他重重一击:但当群众知道他离开了党,离开了组织时,就不理他了。局面根本打不开,站不住脚,简直是走投无路……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离不开组织领导与群众支持的,没有群众基础的个人英雄主义,注定是难成大事的。在此情况下,他的两个警卫员,在不足20天的时间内先后离开。两个警卫员离开后,熊尚林和副大队长天天争吵不休,两人的矛盾终于血腥大爆发而终结:1942年6月18日(端午节),熊尚林在崇礼县范家西沟村草场沟一个蒋姓农民家中,被副大队长开枪杀害,年仅29岁。

7/结语

熊尚林遇难后,被葬在西沟村。上世纪60年代初,熊尚林的遗骨被迁葬到崇礼县烈士陵园。

一位英雄倒下了,留给人们的是痛定思痛后的反思:革命造就了无数英雄,无数的英雄使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虽然,英雄的个人作用不能低估,但是,英雄一旦离开集体,他的历史就只能添上令人惋惜的一笔。

如若不出意外,熊尚林很有可能出现在共和国将军的行列内。比如,当初直接指挥渡河的一营长孙继先,后来成为开国中将。但历史不能假设,时光也不可能倒转,但愿熊尚林之死,能给后人以黄警醒。

其实,探究熊尚林的死因,老黄的心情也是非常沉重的。英雄离开了集体,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走向覆灭。熊尚林恰恰忘了这一点,最终倒在了战友的枪口之下……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