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时间:2016-06-13 14:13:00来源:黄埔信息网
的故事

陶渊明作为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历史上有很多的关于他故事,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一则美谈,还有白衣送酒、葛巾漉酒、颜公付酒钱等世人熟知的故事流传至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晋书陶潜传》,故事主要发生在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时期。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渊明为了家中的生计,前往距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就在这年的冬天,陶渊明在彭泽县上任八十一天时,恰逢浔阳郡的督邮前来彭泽县巡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是个名叫刘云的人,他凶残狠厉的为人以及贪婪的个性在附近非常有名,每年两次都以巡视为借口向各县索要贿赂,如果不给贿赂的话,他就会栽赃陷害那个人,因此,他每次巡视完毕后都是满载而归的。

这次前来彭泽巡视的督邮是个非常傲慢又庸俗的人,他一到达彭泽的旅馆,就命县吏叫县令去见他。陶渊明虽然相当瞧不起那些贪图富贵、狐假虎威的人,但是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就立马动身去了。没想到的是却被县吏阻拦,而且还被告知参见督邮需要身穿官服,并且要束上大带,不然是失礼的表现,会被督邮趁机大做文章的。这下子,陶渊明再也不能忍受了,长叹一声后说自己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小人献殷勤呢。

说完之后,陶渊明就取出自己的官印,并且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彭泽,而彭泽县令这个官职陶渊明只做了短短八十多天。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陶渊明自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喜好悠闲宁静的环境,早年陶渊明曾受过儒家和道家的教育与思想熏陶,因此他曾身怀远大志向,也曾非常向往自然,这为他之后辞官归隐田园打下基础。陶渊明在二十岁的时候踏入官场,开始他为官生涯,以求生计。而在官场动荡欺负十几年,喜好自然悠闲生活的陶渊明早已厌倦了那种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生活,最终还是选择辞官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官场。

陶渊明的成就并不在官场,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文学方面。陶渊明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极高,所著诗作文章皆是极为优秀的作品,他所著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共有137篇,其中诗歌125首,文章12篇,被后世之人编集成《陶渊明集》。

对陶渊明的评价

对于陶渊明的评价,用几句话都不能完全说清陶渊明到底有多优秀,总的来说,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可以说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为杰出的诗人。在世人眼中,陶渊明还是一个悠闲飘逸、不热衷于名利的诗人,就好似一个不在世俗之中的隐士,他的诸多诗作都表达了他归自然生活的喜爱与对官场之类的厌恶。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虽然自二十岁时为求生计踏入官场,但是功名利禄并没有使得陶渊明随波逐流,与官场上那些为了利益算计他人的那类人一样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忘记自己的本心。陶渊明自幼就是喜好宁静悠闲的人,也因此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并没有让他被利益蒙蔽双眼,反而使他更为厌恶充满利益的官场生活,使他最终决定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可见陶渊明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宁愿回归田园过清寒的生活,也不不愿在官场中沉浮。

陶渊明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那些他所写的诗歌,他所写的那些诗作中不管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亦或是田园诗,都是极佳的诗文作品,被世人纷纷传颂与赞扬。即使是现今,仍然有人将陶渊明的诗作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虽然在现今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做到如陶渊明那般远离尘世与利益,放弃所有归隐山林以逃避利益竞争,但是却可以学习陶渊明身上那种安贫乐道、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品质。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