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唐太宗之后的皇帝是何人

唐太宗之后的皇帝是何人

时间:2016-06-16 11:34:00来源:黄埔信息网
之后的皇帝

唐太宗之后的皇帝,如果算上的话,应该是有19位皇帝的。如果说传位的话,唐太宗之后的皇帝,最近的一个算是他第九个儿子,正是这位唐高宗李治一不小心把李家天下给了武则天。

李治与武则天剧照

李治是的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哥哥和都被废了,就立他为太子了。应该说一开始李治还是个根正苗红的优秀继承者的,他奉行父亲留下的制度,唐朝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而且还平定了农民起义。李治重新建立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唐代版图也在高宗手上达到最大。应该说高宗还是有心治理国家的,也知人善用。

只是他娶了武则天,之后武则天一步步干政,直到高宗去世,武则天正式登上帝位。这位女皇帝前期政绩还是不错的,改国号为周,应该说武则天凭借自己的手段登上了皇位,她迅速的剪除李唐王朝的人员。武则天在位期间,平定了安西四镇,使得安西四镇一直到时都平安无事。她把武家的祖宗都抬高了一下,然后把李家的各位王室人员都贬了。武则天甚至动过要立为太子的念想,结果听大臣一分析,侄子究竟不如儿子靠谱,还是让自己儿子当皇帝了。

唐太宗之后的皇帝中,算是这两位跟他关系最深厚,虽然不在了,高宗和武则天也没让李家天下落入他人之手,也算是李世民的一点安慰了。

唐太宗被称为

唐朝时,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表现出北方各民族和西域首领对唐太宗的尊重。北方最早以游牧民族为主,在他们的传统里尚武,性格比较强悍,“可汗”这一称呼最早是用于对部落首领的尊称。

松赞干布求亲图

发展到后来,只称呼所有部落总首领为“可汗”或者“大汗”,各个小部落首领只称为汗。但是游牧民族对于自己强劲的敌人或者自己臣服的人也称作“可汗”,他们崇拜强者,所以太宗才会被他们称为“天可汗”,表达他们对唐太宗的认可。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力强,少数民族之所以如此尊重太宗,大致是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李世民不单纯的是为了打仗而打仗,他打仗的主要意图是收复,不仅要收复地皮,还要收复人心。他一直允许少数民族居住在唐朝土地上,不歧视他们,他们可以做生意,当官,参与汉人做的所有生产和生活活动,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唐太宗还把下嫁给松赞干布,帮助发展藏族文化,大力团结了藏族族和汉族的民族关系。所以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是因为他实行良好的民族政策,才会受到各民族的尊重。

“天可汗”是对太宗的尊称,也是各个民族人民对他的肯定,这也说明他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仅仅是这一个尊称就能看出他的政治能力很强。

唐太宗叹曰

是比较有名的丞相了,魏征死的时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句话被很多后人用。唐太宗当时很难过,魏征虽然平时跟太宗说话从不顾及太宗颜面,不过他都是为国家和百姓考虑才会直言进谏,太宗在失去魏征的时候非常痛心,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才可以“明得失”,才没有重蹈隋朝覆辙,开创一个盛世。他感叹自己失去了重要的贤臣。

魏征画像

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唐太宗叹曰:“今魏征逝,一鉴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他感叹,魏征死了,他李世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到魏征家里去又翻出了写了一半的书稿,而这个书稿是魏征留给太宗的治国用人之道,想到这里唐太宗肯定更加伤心,魏征到死都在为太宗出谋划策,为大唐鞠躬尽瘁。

最后这一段是这样的,唐太宗叹曰:“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中间一段是写魏征留下的书的内容,最后这句就是太宗对魏征的肯定,意思是唐太宗一个人考虑事情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你们这些大臣一定要敢于进谏,魏征的意思就是从任何人任何事那里取长补短,任人唯贤,用人不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唐繁盛。

唐太宗的这段感叹,前三句经常被用作“座右铭”,是太宗对魏征的高度赞扬。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