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鲁迅”鲁迅死后朱安不断收到赠款,却欠四千债务,她的钱都花到哪了

“鲁迅”鲁迅死后朱安不断收到赠款,却欠四千债务,她的钱都花到哪了

时间:2022-08-07 15:16:53来源:飞鱼侃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飞鱼侃史的《鲁迅死后朱安不断收到赠款,却欠四千债务,她的钱都花到哪了》,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一生著作在身,可惜鲁迅因胃疾,五十五岁就去世了。按理说,即便是出于名人效应,鲁迅的家人也不可能会生活难以为继。然而,事实上鲁迅的妻子朱安晚年生活无比贫困,光欠款就高达四千余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家族出身

1878年6月,朱安出生于浙江绍兴城中一户姓朱的商贾之家。朱安的祖上曾做过一县的父母官,也算诗礼传家。家里人给这个女婴取名为“安”,寄托着父母美好的期盼。令家人没想到的是,朱安却活成了另一副模样,一生像个幽灵一样无人问津。安静,成为了朱安一生最好的诠释。

朱家是一个很守旧的家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朱安,符合一切传统礼教的要求。例如性情温和、擅长烹饪以及女工,还有最重要的无才为德。朱安四五岁的时候就被带去裹脚,在昏暗的小房间里,朱安的脚被泡在温水里,两个婆子死死按住她,朱安的母亲不顾女儿痛苦地哭泣,将她的脚裹成了标准的“三寸金莲”。

朱安就像是旧式女性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女性本不会被任何人注意到。只因她们就像是路旁的野花,春风一吹,漫山遍野都是,能够死后留名,多半是因为与她们有关联的男人。对于朱安来说,这个男人,就是日后她的丈夫——鲁迅。

包办婚姻的促成

1893年,鲁迅十二岁。因为祖父周介孚被下狱,父亲周伯宜又身患重病,家产中落,不得不全家避难于乡下。朱安也因此得以与和鲁迅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鲁迅父亲周伯宜于三年后去世,随后家族分房受叔伯挤兑,因鲁迅势单力薄,分到的房子又差又小,生活日益艰难。

1898年,鲁迅通过科举县考,也因此进入朱家视野。但是鲁迅厌恶族中长辈的安排,以四弟患病为由拒绝参加府考,转而进入学堂,此年鲁迅十八岁。与此同时,绍兴城中的朱安已经二十一岁,算是个“老姑娘”了,家人急于为她找个好人家。乡俗中以女方比男方大两三岁为佳,如此看来,朱安与鲁迅倒也匹配。

通过亲戚的的介绍,鲁迅正式进入朱家的视野。当时周家早已没落,但是在绍兴仍算体面人家,号称“周家台门”。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又做过京官,鲁迅作为长孙,自然够得上资格。因此,鲁迅的母亲鲁瑞一力促成了这件事,就这样在双方未曾谋面的情况下,定下了婚约。

从开头就不详的婚礼

1901年,这本该是朱安与鲁迅成亲的好时间。绍兴惯例结婚应在冬季,而鲁迅也会在年底从学堂毕业,恰好正是双喜临门。然而就在这时候,鲁迅拿到了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朱家也乐于看到未来女婿地位提高,认为这对朱安来说也是一份荣耀。没有人在意朱安的想法,所有人都理所应当地认为朱安也会同意,而事实上朱安也没有反对。

从1901年鲁迅赴日本留学,一直到1906年,朱安苦等了鲁迅5年,从21岁等到26岁,空耗了大半的青春年华。1903年鲁迅曾回乡省亲,当时正值女性思想解放潮流,朱家人看到未来姑爷已经剪了辫子,身着西服,心里忐忑不安。然而鲁迅并没有提出退婚,也没有表达结婚的意愿,就好像忘了这件事一样。

后来,鲁迅托母亲传话,要朱安放脚读书。然而这对思想极其保守的朱家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朱安仍旧被动地接受着别人的安排,她的心里已经蒙上了一层阴影,就算是未来婆婆鲁瑞的喜爱,也难以祛除。

守活寡的开始

1906年7月6日,远在日本的鲁迅接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匆忙赶回绍兴城,结果竟是母亲骗他回来成亲。婚礼按照旧式繁琐礼仪开展,周家族人都知道鲁迅是新派人物,都在警惕劝诫鲁迅,防止他闹起来。没想到的是,鲁迅无比配合,他还准备了一条假辫子,身穿新礼服,就像一个提线木偶般,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待到轿子来了,从轿帘下探出的竟是一双中等大小的脚!在众人惊恐的目光中,绣花鞋竟然脱落掉到了地上。原来,为了贴近丈夫所期望的妻子形象,朱安故意穿了大一码的鞋子,塞了很多棉花,没想到却闹出了这件事。在绍兴,成亲时掉鞋是凶兆!

人群簇拥处,鲁迅惊喜的神色变得死寂,这似乎也预示了这段婚姻接下来的进展。拜堂后,鲁迅打量着新娘的面貌:黄白的脸色,尖下颚宽额头,梳着旧式妇女典型的发髻。走向洞房的楼梯上,鲁迅脸色阴郁沉闷,不发一言,任凭旁人扶着往前走,一步一顿足。洞房夜,鲁迅读了一阵子书,和衣而卧,把脸深深埋入了被子里。

当晚,听墙角的婆子没听到任何声音,鲁迅拒绝与朱安圆房。第二日,伺候洗漱的婆子发现鲁迅被花被子的靛青色染糊了脸。按照绍兴风俗,成亲第二天应该带新媳妇去祠堂拜祖宗,鲁迅同样拒绝。第二日晚,鲁迅睡在书房。第三日,鲁迅登上了返回日本留学的渡轮。

鲁迅曾对友人说: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鲁迅对于这一段感情并不认可,朱安更像是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鲁迅收到了礼物,看了看不太满意,于是放在一旁再不看一眼。至于朱安?没人会在意一件礼物的感受。

希望彻底断送

1909年,鲁迅回国,1919年,周家老宅被卖掉,鲁迅三兄弟共同前往北平。朱安也随着前往北平,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起初,鲁迅三兄弟同住一栋宅院。后来兄弟不和,鲁迅连搬三次,最终在西三条胡同住下来,不久,鲁瑞老太太也搬过来与大儿子一起住。搬家前,鲁迅曾问过朱安,愿意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

鲁迅其实有想过结束这段不正常的婚姻关系,但是他也深知:在那个时代,女性一旦被休掉,是几乎没有活路的。但是一直维持现状可能更令朱安难受,于是他将选择权交给朱安。朱安选择跟随鲁迅,鲁迅没再多言。

在这里,朱安获得了持家权,拥有更多与鲁迅交流的机会,但也只是早中晚各一句。鲁迅在外面买了糕点回来,往往先供母亲挑选,其次朱安,剩下的自己带回去吃。有一次,鲁迅给朱安尝了一种日本的糕点,急于寻找与鲁迅共识的朱安当即表示很好吃,自己也曾吃过,很难忘。鲁迅望着她深深叹气,自此连衣服都不愿与朱安放在一起。

四十二岁那年,鲁迅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妻子——许广平。1925年,鲁迅与许广平定居上海,并有了一个儿子周海婴。那时候男人三妻四妾本是平常的事情,对于朱安来说却无异于致命打击。

一次,朱安向老太太诉说,说她做了个梦,梦见大老爷牵着一个小孩向她走来,她有些生气。然而鲁瑞没有理会她的情绪,对于许广平的出现,鲁瑞老太太是乐见其成的。对于老太太的心思,朱安如何不知?但是大先生一天连句话也不于她说,她又怎么可能会有孩子呢?许广平的出现,无疑对朱安的婚姻判了死刑。

她也是周先生的遗物

虽然许广平令朱安彻底死心,但是朱安并不嫉恨许广平。朱安对于大先生的骨肉周海婴,也是关爱有加,视若己出。1936年,鲁迅去世,朱安因为老太太病重,并未前往上海参加葬礼。朱安曾邀请许广平回北平居住,也好让老太太见一见孙子。被拒绝后,考虑到许广平母子生计问题,朱安一纸委托书将鲁迅的作品全权交予许广平打理。

老太太生前,一家的生活开销主要由鲁迅二弟周作人供给。老太太走前留下嘱咐,要周作人担负起长嫂朱安的生活花费,起初是每月100元。平日里,朱安主要靠许广平打钱来维持生计,或许是拿人手短的心理,朱安尽量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

待到战火燃起,许广平自身难保,朱安少了收入来源。随着战局扩大,北平也随之动荡不安,物价飞涨。朱安与老太太鲁瑞留下的一名女工相依为命,生活贫困潦倒,每餐仅有似水稀的米粥和几块腌萝卜。在周作人的建议下,朱安准备出售鲁迅留下的藏书、手稿,与笔记。

万万没想到,此举竟然引发舆论极大关注,朱安受到强烈抨击。许广平自上海写信过来,劝说她取消决定。许广平的律师在报纸上发声,攻击她没有权力做决定。更有鲁迅生前好友,远道而来,试图当面阻止她。

长久的岁月,作为鲁迅的遗孀,朱安一直都是被遗忘的那个。面对声誉尽毁,窘迫凄凉的现状,朱安第一次情绪失控,悲怆呐喊:“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但是最终朱安仍是同意了众人的请求。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朱安仍旧维持着“鲁迅遗孀”的尊严,对各界捐助推辞不受,“宁自苦,不愿苟取”。1947年,朱安病逝,死前最大心愿就是葬在鲁迅之旁。然而这最后的心愿也没有实现,朱安被葬在西直门外保福寺旁,没有墓碑。

朱安就这样寂寞安静地离开了,一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但没有一人在乎。朱安,是被时代所塑造的悲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