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颐和园”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都说罪魁祸首是慈禧太后,其实大家都错怪她了

“颐和园”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都说罪魁祸首是慈禧太后,其实大家都错怪她了

时间:2022-08-07 18:45:38来源:春秋录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春秋录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都说罪魁祸首是慈禧太后,其实大家都错怪她了》,希望大家喜欢。

提到甲午战争,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日军无耻的侵略行为,还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我想这些都有,今天想给大家说的是关于此次战争的一些真相。因为,一些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原因,大家在心中早已对此次战争的一些情况,留下了难以改变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可能是错误的,是跟现实不符的。今天,我们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这场战争,为大家梳理一些曾经似是而非的历史观点。

第一个,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的部分军费?

当我们讨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时,经常会说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为了论证这个结论,还会举慈禧太后挪用作战军费的例子。历史课本是这样描述的:李鸿章为了讨慈禧太后的欢心,私自挪用了海军的军费用于修建颐和园,导致军队没有资金提升作战装备。

因此,这里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能够严格控制政府支出,将资金用在与侵略者的作战装备上,相信清兵还能与日军周旋一段时间,最后,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堂堂一个大清帝国竟因为一座颐和园,就失去了战争的优势吗?

我们需要考察一下,当时双方在海军装备上的投入资金。

其实,中国在海军装备的投入上并不比日本少。北洋水师从1861年组建以来,清廷每年平均要投入三百万两白银,这些钱占到年度财政的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反观日本海军方面,他们从1868年开始,每年的投入资金平均是两百三十万两白银,只占到清廷投入的百分之六十。

并且,关于“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占用海军费用”的说法,其实并不成立。

因为,太后修建颐和园用的是各地督抚孝敬她的银子,只是这些钱都挂在了海军费用的名下。公元1888年,醇亲王要求李鸿章向全国各地的总督、巡抚发出通知,让他们筹钱为太后修建颐和园。但是,这件事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这些官员都得考虑一下如何隐秘的完成这件事情。

之后,醇亲王想出了以海军所需来筹集这些钱财,总共筹集了两百六十万两白银。这些钱,一部分用于颐和园的修建,剩下的投入到铁路的建设中。因此,颐和园的修建跟海军费用一点关系也没有,而且,慈禧太后还自掏腰包,贴钱为海军增加必要装备。可见,颐和园并没有占用海军的军费。

那么,海军的军费为什么紧缺呢?

清军和日本在海军的建设阶段,每年投入的资金相差不大。但是,到了战争前期,这个差距就十分明显了。

大战在即,日本人迅速调整了财政支出的比例,将当年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都投入到海军作战的准备中。然而,当时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与日本相当,而中国投入到作战准备的钱只占到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一点六。

根据这个比例,清廷每年投入的钱财只有一百多万,这些钱财仅仅能满足日常开销,至于扩充装备就无从提起了。那时候,李鸿章非常着急,他希望朝廷能紧急调拨两百万两白银,用于作战所需。可是,他们最后只拿到了十六万两。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清廷海军的作战能力并不强。

那么,颐和园占用海军军费的说法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说法是从梁启超的文章传来的。梁启超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

可见,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依据,是不可信的。而且,梁启超是为了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反对朝廷,反对慈禧太后的舆论,才写下了这些内容。

第二个,炮弹里装沙子真的影响战斗力吗?

“沙子炮弹”是那场战争的另一个谎言,影视剧《甲午风云》中这样描述:“邓世昌在船上命令士兵们确认一下子弹的内部情况,士兵们将弹头拔下,倒出来的竟然都是沙子。”子弹里面不装火药,竟装沙子,这个情况确实让人恼火。

其实,这些“沙子炮弹”的来源,有两个说法:

一个是炮弹在国内加工,因为,厂长贪污,挪用公款,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以次充好;

另一个是弹药从外面引进,那些黑心的商人欺负我们愚昧无知,故意卖这些次品给我们。

对于上述两种说法,都缺乏有力的证据。炮弹不同于其它产品,当时炮弹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制造过程需要层层把关,不太可能出现装沙子的情况。近日,有学者认为这个“沙子炮弹”其实是一个误解,它并不是假货,而是当时舰艇常见的炮弹。

那时候,北洋舰队使用的炮弹有两种:

一种是开花炮弹,里面装满了火药或者炸药,这种炮弹击中目标后会爆炸,给目标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另一种是实心弹,里面没有装炸药,则是一些泥土或者沙石来增加子弹的重量,这种子弹击中目标后不会爆炸,单纯靠自身的冲击打穿敌军的船身,让他们的船舰漏水。

影片中,邓世昌控诉的“沙子炮弹”其实就是实心弹,虽然,没有开花弹那么好,但还是可以使用。

当时,成立不久的兵工厂技术有限,并不能生产开花弹,只能通过进口。而国内的兵工厂,包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只能生产工艺简单的实心弹。即使在后期投入资金参与开花弹的研究,弹头里也只能装普通的黑火药,没法装杀伤力更强的黄火药。

战争开始了,北洋军队严重缺乏杀伤力强的开花弹,他们只能用自己制作的实心弹。因为,在战争的前一个半小时,开花弹就用完了,后面的几个小时只能用实心弹。当时,定远舰上面305毫米口径的大炮都是用杀伤力差的实心弹,根本无法跟敌军相持。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在这次战争中投入的都是自己研制的新型火药,这种“下濑火药”的杀伤力基本能与欧美的弹药相媲美。在大东沟海战中,战争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参加此次战役的中国军舰有十二艘,其中有四艘被击沉,有两艘被打退,其余军舰都被重创到无法修复的境地。

但需要提及的是,北洋军队成立相对较早,他们的人员更替也比较少,水师炮手几乎都是老兵。这些老兵虽然体能跟不上,但技能娴熟,大炮的命中率比日军高得多。

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打输了,这完全是炮弹不给力。

那么,甲午战争的失败究竟是制度失败还是综合因素作用的使然呢?

最后,我们要讲讲制度问题。目前,对于甲午战争的失利,大家普遍认为是制度不行。日本人跟着欧美学习,成功跻身列强行列。而我们却是照葫芦画瓢,成立了北洋水师,竟还是被列强们打败了。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社会在梁启超、康有为的推动下,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学习西方的方法不正确。

到底是不是制度的失败?这些年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近代史学家马勇在自己的著作《重寻近代中国》中,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探讨这个问题。马勇认为:洋务运动确实存在只学习西方表面而没有学习其本质的缺陷,但让洋务运动承担甲午战争失败的全部责任确实有些不公平。毕竟,战争的结果不全是洋务运动造成的,朝廷的一些官员也必须承担大部分责任。

而且,我们还需要看到洋务运动积极的一面。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清政府的实力虽然不能与欧美列强相比,但它的综合国力及军事能力却在亚洲数一数二,甚至,连日本都不敢随意挑战我们。然而,中国在复苏,却遭遇到日本的当头一棒。日军苦心积虑谋划这次战争,目的就是要再次将我们打入万丈深渊,让我们翻不了身。

这确实让国人很难堪,在一个弹丸之国面前,我们泱泱大国居然倒下了,这种耻辱感比之前任何战争的耻辱感都要强烈。马勇认为:战争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水平,历史上军队强盛而国家不强盛、国家强盛而军队不强盛的例子很多,我们不应该仅凭一场战争的失利过度自我谴责,这种做法太过于极端!

而且,外国人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是这样的:“日本素修战备,待时而动。中国则以宽浑为量,平日绝无疑虑日本有窥伺之心,以友邦相待。”日本为这场战争准备了好久,而中国却毫无准备,甚至在决战前对日本还是以礼相待。所以,如果中国也为这场战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相信日本并不能得逞。

这次战争中,中国虽然打了败仗,但是,不应该气馁,需要反思失利的原因,可以从情报、军事装备、战法上面进行分析,将它们拿出来讨论,定下一个改进的方法。然而,国人并没有耐心,他们单纯地认为就是制度的失败造成战争的失利,于是,他们否定这种制度,转向了其它方式。

最终,原本平静的中华大地迎来了又一次纷争。

参考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全史》、《中日甲午陆战辽海战事纪》、《清史稿·兵志三》】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